张黎与《我和我的祖国》

来源 :上海采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0496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伴随着国庆70周年盛典佳节,已在全国乃至全球唱响。这是一首倾情赞美祖国的歌,它抒情、柔美,词曲完美一体,天衣无缝,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它的歌词作者是张黎。过去张黎这个名字鲜为人知,这是因为他早年一直被边缘化的缘故,出名后他也少有应酬,很少在社交场所现身。他的作品却一直被人们传唱,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他曾写过《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徐沛东曲)、《鼓浪屿之波》(钟立民曲)、《奥林匹克风》(肖白曲)等,而最为风行的就是这首《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曲)了。
   张黎是一个率真的人,心里有话总是直言不讳,正因为这种率真的性情和坦诚的心胸,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场政治风暴中历经磨难,十多年在“北大荒”劳动改造,承受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酸苦人生。这位1932年出生的辽宁大连人,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疾风骤雨中挺过来了,他被调入吉林省文化厅,1978年又从省文化厅调入中央民族乐团,开始从事专业创作。从此,他驰骋词坛,如鱼得水,写出一首又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优秀词作,引起了音乐界的瞩目和惊喜。
   张黎创作起步于1952年,那年他20岁,但上苍没有给他创作的环境和机会,不久他被打入另册,直到50多岁才再次执笔,并初获成功,用作品显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迈入人生暮年时,他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切身的生活体验,创作了一批足以传世的光辉诗篇。
   《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填词歌曲,也就是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旋律来自于也是辽宁人的作曲家秦咏诚。秦咏诚早年写过《我为祖国献石油》,由歌唱家刘秉义演唱而轰动全国。后来他又写了不少声乐作品和器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海滨音诗》,深受词作家张黎的喜爱。
   1985年秋,秦咏诚去北京学习,与张黎见了面。张黎对秦咏诚说,他想尝试把《海滨音诗》改编成一首声乐作品,请秦咏诚把乐曲的主旋律写给他。但是,张黎拿到秦咏诚写有主旋律的纸片后,他又不知如何下笔。
   半年以后,张黎去广西桂林出差,他见到眼前秀丽的美景,一股爱国之情如潮水般澎湃于胸,他一气呵成,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这是一个版本。另一个版本是,张黎应中国音协之邀,赴湖南张家界采风,见到神奇的天门山,金黄的稻田、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溪流,于是靈光乍现,一鼓作气,顺利地填写了乐曲的歌词。我以为,不管哪一个版本,他写作时,一定是想起那次鼓浪屿之旅,高山、大海、浪花、笑声,歌词中处处有鼓浪屿的印痕啊。
   我是1993年认识张黎的。那时,我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每逢年会我和张黎总会见上一面。黄山会议上我们第一次见面。他是一个见过风雨的老人(那时他已经60岁了),平时话不多,也从未在大会发过言,见人总是客客气气,一点没有大作家的架子。闲暇时,他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年轻的词作者,年轻人问这问那,他也乐于回答。一天,我们集体游太平湖,在游船上,我们相谈甚欢,他的一句话,我牢记于心。他说,一首歌词的成功,在于歌词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化。这是他创作的心得,是他的肺腑之言。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如今,张黎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三年多了,我十分怀念这位才华横溢又平生坎坷的老朋友,愿他的《我和我的祖国》也能在广袤无际的天堂唱响。
其他文献
20世纪六十年代,有两位散文家很受欢迎,一位是写抒情散文的杨朔,一位是写知识散文的秦牧.时至如今,人们更喜欢朱自清那平淡中蕴含深情的文体,而知识散文,则似乎后继乏人了.19
期刊
张昌英,东华大学非遗研修班第二期学员。她是我回访中遇到的第一位“并未将非遗当职业或事业”的传承人。张昌英嗓门奇大,属于一张口便能成为主角的人。她的普通话发音很难听懂,但她始终大声努力地说着,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还特别爱放声大笑。她的笑也很特别,是那种银铃般的一长串笑声。当晚送我们走回住处,她在路上告诉了我一个爆炸性消息:“老师,东华大学学习回来后我写了一本书!哈哈哈……”“啊,真的吗?”“真的,
期刊
作曲家金复载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昆曲、京剧、越剧、音乐剧等都写过音乐,没想到,77岁高龄了还会有一部歌剧问世。然而比起踌躇满志,他忐忑更多:“歌剧太难了,它是音乐皇冠上的明珠,是音乐戏剧里最难的一门艺术,这又是我第一次写歌剧,做起来真不是那么潇洒。”     好歌剧要让观众既看得懂又听得懂   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它是一个民族远古的梦、文化的根,更是历史的折射和影子。上海歌剧院正在排
期刊
2019年整个9月,我的心都被陈钧德揪住了.9月13日我在上海本年度的艺博会上看到他赴俄罗斯油画展中的两幅作品,同时,上海鸿美术馆于9月12日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海上·秋韵——
期刊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古人的抒怀连接着当今的时代气象。今年国庆前夕,一场“书写上海新高度——徐庆华巨幅狂草现场创作”活动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徐庆华双手合抱巨型毛笔,在滚滚黄浦江畔写下了300平方米巨制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同时,钢琴家解静娴现场弹奏,书法与音乐伴着江水人潮倾泻而出,引来众人的围观与赞叹。   徐庆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担任上海
期刊
目的:  建立筛查孕激素受体基因+331G/A与G1978T多态性的技术平台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基因分型,研究孕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331G/A多态性对PRA、PRB的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探
生在红旗下,怀揣艺术梦   我是1949年生人,本名叫张明瑛,祖爷爷是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五六岁时,因母亲改嫁,我就随了继父的姓,改叫朱明瑛。   我打小就喜欢模仿别人表演。5岁时,我随母亲从北京回继父山东老家时,看到集市上有个土台子,于是便学新凤霞的样子,提个篮子、拿根线绳就跑了上去,自告奋勇地演唱起评剧《刘巧儿》的片段。赶集的人们一见,纷纷停下脚步来看,有的还喝起彩来。   说起来,这次
期刊
上海有家《现代家庭》杂志社,不算大单位,也就十多个人吧,但是,它藏龙卧虎,还满院红杏。有人为证,有名气为证——      潘顺祺——上海的国画家少说1000个,可是漫画家不满10个,潘顺祺乃其中之一。《现代家庭》不是画刊,却让这个留着爆炸式头发的交通大学毕业的家伙当了主编,倒着推理,他肯定另有一功。近年来,也许老潘觉得他的“狮子头”累赘,于是剃掉头发,擎着铮光瓦亮的脑袋全世界旅游去了,一边
期刊
最近因为写稿,又重新看了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部创作于1925年的小说曾经被严苛的小说评论家TS·艾略特称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是美国上世纪表现“爵士时代”和“迷惘的一代”最杰出的作品。它被四次改编成电影,每一任男女主角都是那个时代最红的演员,最近的一次在2013年,男主角由著名的帅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可见美国人对于这部小说的喜爱。   《了不起的盖茨
期刊
上影为纪念建厂70周年,要录像访谈一些老同志,我被列为其中之一。他们出了题目,让我作答——比如,谈上影的工作经历,谈取得过哪些成绩,谈遇到困难时如何去突破,谈在谢晋身边工作过的感想,谈“上影精神”等等。于是,我将这“口述实录”投到《上海采风》的“自述”栏目里,但愿读者不要嫌我啰嗦。     题目之一是工作经历。我是1963年夏天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美术系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原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美术办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