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又相对有趣。科学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将探究材料生活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用好生活资源,丰富科学课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活资源,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缺乏一些先进的科学设备、仪器,学校附近更没有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等科技教育实践基地。但农村学校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田野、桃园、林场、菱塘、鱼塘、蟹塘……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取之不尽,成本低廉,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学生熟悉的一草一木出发,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奠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对科学的亲切感,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执教《叶和花》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对叶子和花朵的初步认识,再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上放大镜、镊子等工具,到校外的桃园、油菜地,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找一找等,认识不同类型的叶子和花朵。在探究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时,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如何传粉的角度,介绍了依靠风、虫、人工辅助传粉这三种传粉途径。关于人工辅助传粉,有的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他们的家长就要到桃园里给桃花人工授粉。我让这些学生先仔细观察家长是如何给桃花授粉的,再在班上演示,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是如何为生产服务的。课后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种一种植物,提醒学生观察自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写一份有特色的观察日记,并在班级中交流。
在执教《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校园里的小动物,选一两种他们感兴趣的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引导他们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如蜗牛的外形,蜗牛是怎样出壳的,怎样爬行的,吃什么,对刺激有什么反应;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长着什么,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的情况……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继续观察能找到的任何小动物的任务,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观察到的小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从而从本质上认识动物的特点。让学生把学校中学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活用生活材料,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执教《大脑》一课时,大脑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探究,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能发挥大作用:利用学生并拢的双拳体验大脑的大小和大脑的左右半球;借助一袋苹果,感受大脑的重量;观察核桃,感受大脑表面形状的特点;借助豆腐,体验大脑的软硬程度。在帮助学生体会大脑表面沟回的作用时,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报纸,引导学生思考:人的大脑总的表面积约有2400平方厘米,如果长得像报纸这样平整光洁,我们的脑袋能装得下吗?教师做出装报纸的动作,学生都笑了,齐说装不下。怎样才能把它装到人的脑袋中去?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把报纸折叠起来,有的把报纸团成球。学生体会到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大脑长得凹凸不平,皱褶丛生,就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也就增强了大脑的功能。通过实物类比、课件演示、交流互动等方式,动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大脑的结构、形状、大小、重量,化无形为有形,使他们对大脑的特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但农村小学实验器材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作。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美化环境的优良美德,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生利用鸡蛋壳、乒乓球做成不倒翁,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用纸筒做成空气枪,用罐头瓶做成生态瓶,用雪碧瓶做成“喷水小火箭”,利用导线、铜片、小电珠这些简单实验器材做成简易的红绿灯模型等。
探究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的,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材料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通过“做”科学,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等。
巧解生活难题,增强科学素养
技术与工程领域是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主要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难题和自然事物的探究和改造,让他们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现在的小学生爱动好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他们不仅仅沉浸于课堂的吸收,而且更加关注周围的世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主动适应当下这个技术社会,并积极参与其中。
如《水果电池》一课,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到电池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但电池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面对能源危机,人们不断寻求污染较少的环保能源来代替现有能源,利用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物品制作成简易环保电池,为地球减少污染。学生在学习了电池的构造后,利用身边常见的水果来代替电解质。通过设计,学生利用橘子、铜条、锌条、导线等简易材料动手制作,做成了水果电池,并用万用表进行检测。有的小组的万用表略有数字闪烁,有的小组的万用表根本不工作,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万用表测不到电压,学生猜测:可能是水果电池的电压过低;可能与水果的种类有关;可能与铜片和锌片之间的距离有关;可能是铜片和锌片插得不深……最后,学生根据猜测修改设计图,对制作的水果电池进行改进。有的小组又增加了一个橘子,用导线串联起来;有的小组把铜片和锌片插得更深……制作完成后重新用万用表检测,发现电压确实增大了。
科学技术都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生设计制作水果电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去分析、去设计、去探究、去改进、去创造。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发展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蕴涵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合理开发利用各种生活资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生活材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实验小学
(225300)
用好生活资源,丰富科学课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活资源,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缺乏一些先进的科学设备、仪器,学校附近更没有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等科技教育实践基地。但农村学校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田野、桃园、林场、菱塘、鱼塘、蟹塘……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取之不尽,成本低廉,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学生熟悉的一草一木出发,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奠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对科学的亲切感,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执教《叶和花》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对叶子和花朵的初步认识,再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上放大镜、镊子等工具,到校外的桃园、油菜地,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找一找等,认识不同类型的叶子和花朵。在探究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时,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如何传粉的角度,介绍了依靠风、虫、人工辅助传粉这三种传粉途径。关于人工辅助传粉,有的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他们的家长就要到桃园里给桃花人工授粉。我让这些学生先仔细观察家长是如何给桃花授粉的,再在班上演示,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是如何为生产服务的。课后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种一种植物,提醒学生观察自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写一份有特色的观察日记,并在班级中交流。
在执教《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校园里的小动物,选一两种他们感兴趣的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引导他们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如蜗牛的外形,蜗牛是怎样出壳的,怎样爬行的,吃什么,对刺激有什么反应;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长着什么,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的情况……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继续观察能找到的任何小动物的任务,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观察到的小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从而从本质上认识动物的特点。让学生把学校中学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活用生活材料,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执教《大脑》一课时,大脑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探究,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能发挥大作用:利用学生并拢的双拳体验大脑的大小和大脑的左右半球;借助一袋苹果,感受大脑的重量;观察核桃,感受大脑表面形状的特点;借助豆腐,体验大脑的软硬程度。在帮助学生体会大脑表面沟回的作用时,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报纸,引导学生思考:人的大脑总的表面积约有2400平方厘米,如果长得像报纸这样平整光洁,我们的脑袋能装得下吗?教师做出装报纸的动作,学生都笑了,齐说装不下。怎样才能把它装到人的脑袋中去?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把报纸折叠起来,有的把报纸团成球。学生体会到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大脑长得凹凸不平,皱褶丛生,就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也就增强了大脑的功能。通过实物类比、课件演示、交流互动等方式,动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大脑的结构、形状、大小、重量,化无形为有形,使他们对大脑的特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但农村小学实验器材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作。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美化环境的优良美德,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生利用鸡蛋壳、乒乓球做成不倒翁,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用纸筒做成空气枪,用罐头瓶做成生态瓶,用雪碧瓶做成“喷水小火箭”,利用导线、铜片、小电珠这些简单实验器材做成简易的红绿灯模型等。
探究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的,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材料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通过“做”科学,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等。
巧解生活难题,增强科学素养
技术与工程领域是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主要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难题和自然事物的探究和改造,让他们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现在的小学生爱动好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他们不仅仅沉浸于课堂的吸收,而且更加关注周围的世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主动适应当下这个技术社会,并积极参与其中。
如《水果电池》一课,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到电池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但电池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面对能源危机,人们不断寻求污染较少的环保能源来代替现有能源,利用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物品制作成简易环保电池,为地球减少污染。学生在学习了电池的构造后,利用身边常见的水果来代替电解质。通过设计,学生利用橘子、铜条、锌条、导线等简易材料动手制作,做成了水果电池,并用万用表进行检测。有的小组的万用表略有数字闪烁,有的小组的万用表根本不工作,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万用表测不到电压,学生猜测:可能是水果电池的电压过低;可能与水果的种类有关;可能与铜片和锌片之间的距离有关;可能是铜片和锌片插得不深……最后,学生根据猜测修改设计图,对制作的水果电池进行改进。有的小组又增加了一个橘子,用导线串联起来;有的小组把铜片和锌片插得更深……制作完成后重新用万用表检测,发现电压确实增大了。
科学技术都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生设计制作水果电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去分析、去设计、去探究、去改进、去创造。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发展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蕴涵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合理开发利用各种生活资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生活材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实验小学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