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分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奖学金制度调整后的逆激励问题、导师指导学生能力不足、研究生管理部门停留在事务处理部门等问题,提出了应当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导向和激励作用、强化导师师德教育及责任感教育,实行动态评价、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管理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05-02
2008版培养方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先松散放养式的研究生培养状况,逐渐形成了由研究生课程学习、专题研讨、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全面的管理制度,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教育部从2012年又开始推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对优秀的博士,硕士的奖学金资助力度大幅提高。优秀的博士三年下来最高可能获得9万元的奖学金资助。政府通过各种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入,期望以此来提高我国的整体科研能力,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能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然而从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以本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1 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1.1 研究生奖学金调整后的逆激励问题
目前的研究生奖学金实行的是全面覆盖原则,即只要研究生通过统一考试考入所在高校且档案调入,则100%的研究生享受奖学金的资助。最初,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能够提供学费一半的资助。自2013年开始,三等奖学金资助力度从免一半学费改为学费全免。这样的奖学金制度的改革本意是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活动,多出高质量的成果。然而从实际施行的效果来看,由于二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学生没有了交学费的压力,也就缺乏了努力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发表论文争取高级别奖学金的动力。(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即使学生三年读研期间不做任何科研不发表一篇论文,最差也能评到三等奖学金而不用交学费)。从笔者所在学院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评选来看,2013年三等奖学金改为完全抵消学费后,学生发表论文的总量下降了58.3%,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也大幅下降。一个年级100多人往往一年中发表的论文总量只有20多篇。一些研究生在宝贵的学习时间内四处兼职挣钱,研究生阶段俨然变成了散漫无压力的“大五大六”。
1.2 导师忙于项目,无暇顾及研究生培养质量或不具备相关能力
由于学校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主要看中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写论文、争项目上,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精力很少,甚至有些学生一个学期都见不到导师一回,更不用说当面进行科研讨论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期间靠自学成才,科研能力提升缓慢。另一方面,近些年新毕业的大批博士加入到高校青年教师的队伍,某些学校为了尽快出成果、形成科研团队,这些一路读上来的博士进校工作后基本没有上讲台和教导学生的经历,而是直接闭门继续做研究。很多青年教师因为短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而很快晋升职称,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硕导和博导。然而这样的教师却十分缺乏培养学生的经验,不懂如何育人,往往自己科研能力很强,但没有能力将做科研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1.3 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机构停留在事务处理部门
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实行导师负责制外,各个院系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是和研究生直接接触、管理研究生完成各个培养环节的重要机构。然而目前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作用还只停留在通知的下达和各种文件的汇总上报、开题和答辩组织等简单的事务处理功能。一方面,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的各项工作需要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很少具有自行其是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承担了绝大多数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近些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迅猛,日常管理工作量巨大且繁杂,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方面严重缺乏精力和人手。
2 二级单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2.1 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对于研究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我国目前一方面推行了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一方面又以奖学金全覆盖的方式来保证研究生不因经济困难退学,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研究生的全免费读书。在没有了学费负担的情况下,如何能让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逐步提高,以达到国家推行此项政策的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通过奖学金制度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奖学金评价体系应当设计科学合理,要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一个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综合表现,达到激励和督促并举。研究生奖学金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如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应当突出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应用型研究生应当侧重其现场实践表现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具体指标设置上,不仅应当包括静态的各类科研成果如发表论文、科研奖励等等,还应当兼顾研究生品德素质、科研素养的考量。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应当确保真正评选出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评选的过程力求能够公平公正,从制度设计上尽可能的规避短视的投机行为。
2.2 强化导师师德教育及责任感教育,提高导师准入门槛,动态评价,赏罚分明
研究生导师是和研究生关系最为紧密,也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最大的人群。切实提高导师的师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使研究生导师能够对研究生的培养投入更多精力,切实负起责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对于导师的准入应当进行严格的把关,要选拔那些既有丰富教导学生经验同时又具备较高科研能力的老师成为研究生导师,杜绝仅仅以科研水平评价导师优劣的做法。在日常管理中,应当对于研究生导师推行动态评价制度。对于指导能力强、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可以在培养经费和研究生招生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比较差的导师可以通过停招或者加强培训等措施给予警戒。如有必要,也可以取消其导师资格,从而建立起严格管理、能上能下,动态评价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只有通过对导师的动态评价以及激励与惩罚并举的措施才能迫使导师们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真正投入足够精力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2.3 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增加跨学科教育、方法论教育,以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为导向,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
目前的研究生课程中,往往以介绍本学科前沿的具体知识居多,但是对于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和适用的研究方法的课程却少之又少,跨学科的教育也几乎没有。在学科知识逐渐融合,科学研究呈现出更多的交叉和借鉴的时候,中国的精英教育不能再走之前复制知识的老路,而应当更多的把重点放在激发创新,鼓励创造和发现的教育模式上来。这种模式的转变应当从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及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开始。研究生的课堂中,应当更多看到学生与教师思维的碰撞,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启发者而不是传授者,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灌输使用何种方法以及用大量篇幅介绍这种方法是如何操作,这才是研究生教育真正有别于基础的大学教育之处。在科研问题的选择上,硕士生应当更多的立足于现实寻找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戒除那种隔靴搔痒、不知所云的假大空研究。而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则要提供平台、提供各种机会鼓励他们站在学科科研的最前沿思考问题,成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高层次人才。
2.4 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体系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连年扩大,为社会输送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者。然而这些劳动者在离开学校之后究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在毕业后的在社会中的表现来得到检验。毕竟不是每个研究生毕业后以继续写论文、做研究为生,更多的研究生已经走向了社会的各行各业。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更多的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校的科研资质,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等来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如何,就业单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却鲜有涉及。高校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研究生毕业后的社会评价反馈系统,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查等形式搜集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并进行分析。通过这项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对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调整和改革,达到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动态的、完整的监控。
3 结语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也事关国家未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当以研究生奖学金体系的合理设计为立足点,展开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培训、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角色转变等多方面推进改革,才能达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实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国栋,娄枝.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校教育,2011(10):37-38.
[2] 罗尧成,曹海艳,孙跃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制度内涵、困境及超越[J].江苏高教,2011(3):67.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管理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05-02
2008版培养方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先松散放养式的研究生培养状况,逐渐形成了由研究生课程学习、专题研讨、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全面的管理制度,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教育部从2012年又开始推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对优秀的博士,硕士的奖学金资助力度大幅提高。优秀的博士三年下来最高可能获得9万元的奖学金资助。政府通过各种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入,期望以此来提高我国的整体科研能力,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能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然而从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以本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1 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1.1 研究生奖学金调整后的逆激励问题
目前的研究生奖学金实行的是全面覆盖原则,即只要研究生通过统一考试考入所在高校且档案调入,则100%的研究生享受奖学金的资助。最初,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能够提供学费一半的资助。自2013年开始,三等奖学金资助力度从免一半学费改为学费全免。这样的奖学金制度的改革本意是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活动,多出高质量的成果。然而从实际施行的效果来看,由于二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学生没有了交学费的压力,也就缺乏了努力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发表论文争取高级别奖学金的动力。(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即使学生三年读研期间不做任何科研不发表一篇论文,最差也能评到三等奖学金而不用交学费)。从笔者所在学院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评选来看,2013年三等奖学金改为完全抵消学费后,学生发表论文的总量下降了58.3%,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也大幅下降。一个年级100多人往往一年中发表的论文总量只有20多篇。一些研究生在宝贵的学习时间内四处兼职挣钱,研究生阶段俨然变成了散漫无压力的“大五大六”。
1.2 导师忙于项目,无暇顾及研究生培养质量或不具备相关能力
由于学校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主要看中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写论文、争项目上,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精力很少,甚至有些学生一个学期都见不到导师一回,更不用说当面进行科研讨论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期间靠自学成才,科研能力提升缓慢。另一方面,近些年新毕业的大批博士加入到高校青年教师的队伍,某些学校为了尽快出成果、形成科研团队,这些一路读上来的博士进校工作后基本没有上讲台和教导学生的经历,而是直接闭门继续做研究。很多青年教师因为短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而很快晋升职称,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硕导和博导。然而这样的教师却十分缺乏培养学生的经验,不懂如何育人,往往自己科研能力很强,但没有能力将做科研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1.3 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机构停留在事务处理部门
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实行导师负责制外,各个院系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是和研究生直接接触、管理研究生完成各个培养环节的重要机构。然而目前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作用还只停留在通知的下达和各种文件的汇总上报、开题和答辩组织等简单的事务处理功能。一方面,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的各项工作需要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很少具有自行其是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承担了绝大多数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近些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迅猛,日常管理工作量巨大且繁杂,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方面严重缺乏精力和人手。
2 二级单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2.1 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对于研究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我国目前一方面推行了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一方面又以奖学金全覆盖的方式来保证研究生不因经济困难退学,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研究生的全免费读书。在没有了学费负担的情况下,如何能让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逐步提高,以达到国家推行此项政策的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通过奖学金制度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奖学金评价体系应当设计科学合理,要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一个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综合表现,达到激励和督促并举。研究生奖学金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如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应当突出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应用型研究生应当侧重其现场实践表现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具体指标设置上,不仅应当包括静态的各类科研成果如发表论文、科研奖励等等,还应当兼顾研究生品德素质、科研素养的考量。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应当确保真正评选出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评选的过程力求能够公平公正,从制度设计上尽可能的规避短视的投机行为。
2.2 强化导师师德教育及责任感教育,提高导师准入门槛,动态评价,赏罚分明
研究生导师是和研究生关系最为紧密,也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最大的人群。切实提高导师的师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使研究生导师能够对研究生的培养投入更多精力,切实负起责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对于导师的准入应当进行严格的把关,要选拔那些既有丰富教导学生经验同时又具备较高科研能力的老师成为研究生导师,杜绝仅仅以科研水平评价导师优劣的做法。在日常管理中,应当对于研究生导师推行动态评价制度。对于指导能力强、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可以在培养经费和研究生招生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比较差的导师可以通过停招或者加强培训等措施给予警戒。如有必要,也可以取消其导师资格,从而建立起严格管理、能上能下,动态评价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只有通过对导师的动态评价以及激励与惩罚并举的措施才能迫使导师们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真正投入足够精力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2.3 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增加跨学科教育、方法论教育,以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为导向,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
目前的研究生课程中,往往以介绍本学科前沿的具体知识居多,但是对于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和适用的研究方法的课程却少之又少,跨学科的教育也几乎没有。在学科知识逐渐融合,科学研究呈现出更多的交叉和借鉴的时候,中国的精英教育不能再走之前复制知识的老路,而应当更多的把重点放在激发创新,鼓励创造和发现的教育模式上来。这种模式的转变应当从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及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开始。研究生的课堂中,应当更多看到学生与教师思维的碰撞,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启发者而不是传授者,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灌输使用何种方法以及用大量篇幅介绍这种方法是如何操作,这才是研究生教育真正有别于基础的大学教育之处。在科研问题的选择上,硕士生应当更多的立足于现实寻找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戒除那种隔靴搔痒、不知所云的假大空研究。而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则要提供平台、提供各种机会鼓励他们站在学科科研的最前沿思考问题,成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高层次人才。
2.4 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体系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连年扩大,为社会输送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者。然而这些劳动者在离开学校之后究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在毕业后的在社会中的表现来得到检验。毕竟不是每个研究生毕业后以继续写论文、做研究为生,更多的研究生已经走向了社会的各行各业。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更多的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校的科研资质,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等来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如何,就业单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却鲜有涉及。高校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研究生毕业后的社会评价反馈系统,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查等形式搜集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并进行分析。通过这项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对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调整和改革,达到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动态的、完整的监控。
3 结语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也事关国家未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当以研究生奖学金体系的合理设计为立足点,展开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培训、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角色转变等多方面推进改革,才能达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实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国栋,娄枝.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校教育,2011(10):37-38.
[2] 罗尧成,曹海艳,孙跃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制度内涵、困境及超越[J].江苏高教,201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