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作为万州区“城区教师引进”体育评委之一,听了引进教师的说课,颇有感慨。其中不乏较高质量的说课,不过也有部分教师对说课有误区,甚至有些迷茫。下面就本次说课进行简析,与同仁共同探讨说课这种教研形式。
症状一、缺乏说课的基本环节
部分教师混淆了说课与教案(或上课)的区别,仅仅是把自己设计的一节课的教案(过程)读一读,也就是常说的“教什么”。说课是从理论到实践简单阐释一节课从设计到上课结束的各环节,也就是常说的“为什么这样做”。 说课有几个基本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包括设计课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的阐释,对怎样确定本次课的目标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所选教材在整个阶段和以及在本节课的地位分析即教材分析,对学生的了解和器材场地的分析即学情分析,自己为了达到目标预设的学法、教法分析,以及对教学过程等进行阐释。
症状二、教学重点不够明确
教学重点确定太笼统、不具体是一个通病。例如小学提供的教材:小学五年级单元教材急行跳远第二次课。在说课的教师中确定“正确的急行跳远姿势(动作)”的却不少。急行跳远一般包括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阶段。如每一阶段都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其中的难点就很多,试问怎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就能突破这些难点呢?小学二年级已经开始渗透急行跳远的技术,三年级就引进蹲距式的概念。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教学重点是螺旋性上升的。一般单跳双落→落地屈膝缓冲,保持平衡→助跑有节奏,踏跳准确→踏跳有力→快速助跑→准确有力踏跳,分别对应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重点。不难看出在小学五年级确定“正确的急行跳远姿势(动作)”是因为缺乏这样一个概念:从小学到高中再到专业运动员,都在学习跳远技术动作,运动技术是一个不断渗透,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节课确定一个点,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突破难点,让大多数学生在这节课有收获,就表明这节课是成功的课了,不必面面俱到。
症状三、未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说课本质是议论。一个论点,就必须有论据进行支撑。论据是否合理是说课评价的依据之一,对预设的教学过程中细节的表述就是说课中最有力的论据。细节表述能直接让听者明白说课者设计课各环节的目的意图。在细节表述中听者能够初步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驾驭教材的能力,业务水平的高低。
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说课是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仅仅是罗列了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等等。但并未与预设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阐释,说课显得空洞,不具有说服力。比如设计理念,在什么环节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体现设计理念。没有结合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解释,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把一些目前教学中所提倡的东西给拼凑起来了。
症状四、缺乏课的衔接与过渡分析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对教材分析不够。本次说课,小学是五年级单元教材急行跳远第二次课,初中一年级单元教材蹲距式起跑第一次课,高中一年级单元教材反弹球(篮球)第三次课。从课的安排意图,不仅要阐释教学内容在各阶段的教学情况,也要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情况,在分析前两种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再阐释本节所安排的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这节课。否则,这节课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同时也不利于听者明了说课者对教材的处理情况。这样增加了听者“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机率,对说课者极为不利。本次说课,有的教师就因为教材分析环节分析不明晰,于是在点评环节中,部分教师回答评委的提问就显得有些首尾不相顾。
症状五、缺乏常规教学的积累与观察
说课要有一定的质量,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必须注意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在平时多积累一些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上围绕问题进行解释。没有平时的积累,要想得心应手地阐释自己的课是比较困难的。在这次说课中,评委的提问就有一个与教师平时积累和观察有关的问题,“你在进行急行跳远教学过程中,发现哪些地方最容易造成事故。?”这是一个典型的与教师平时教学息息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跳远者,没有屈膝缓冲进行自我保护等,另一方面还是旁观者,横穿跑道,沙坑前端站人等。然而,这位教师竟然回答不上来。
症状六、教法与学法表现不突出
部分教师罗列了多种时下所提倡的教法、学法。但缺乏必要的阐释,在什么环节采用了什么样的教法。提出的一些教法、学法,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教师仅仅是为了赶时髦,口号式的写进自己设预的教案中。这不但无助说课者,反而成了评委抓把柄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教法、学法,必须有教学环节进行支撑,一些牵强附会的方法在说课中尽量避免。
体育课是突出技能与实践的课,有些教法和学法是不适宜的。比如有位教师为了突出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安排了让学生先观看优秀运动员的跳远动作的短片,再教学跳远。体育常规教学并不排除引进现代教育手段,但必须安排得当。评委在提问时提出,“在一节常态课中,你是怎样来组织这种一会儿室内观看录像,一会儿室外实践教学的。”很明显这种学习的形式在这节课是不适宜的,提前观看只能是这节课的一种辅助性的学习方式。
症状七、教学容量太大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便理顺教学程序,以“完整的一节课”的形态展现出来,也是说课者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这一环节中,教师普遍表现出安排的容量太大,说课教师惟恐内容不全,遗漏了什么。我们知道一节课就40分钟,如内容安排太多,每项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少,不利于巩固。芝麻西瓜一把抓的说课很容易冲淡教学的重点,让听者难于信服教师所预设的教学重点。还有部分教师在说课时,把说的课与即将上的课割裂开来,因此不管能不能完成教学,照搬教参上所列的所有教学建议。在小学急行跳远说课中,一位教师就列出许多辅助性的教学,有跳单双圈、单脚跳摸高、上一步跳、上三步跳、快速跑等近十项辅助性教学手段。其实这每一项都可以独立成一节完整的课,并且有些内容应该是在之前的年级教学就应该进行的,这些内容在教材分析时应该作简单的阐释。教学容量太大,自然也就成了评委提问点评的又一对象。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404020)
症状一、缺乏说课的基本环节
部分教师混淆了说课与教案(或上课)的区别,仅仅是把自己设计的一节课的教案(过程)读一读,也就是常说的“教什么”。说课是从理论到实践简单阐释一节课从设计到上课结束的各环节,也就是常说的“为什么这样做”。 说课有几个基本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包括设计课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的阐释,对怎样确定本次课的目标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所选教材在整个阶段和以及在本节课的地位分析即教材分析,对学生的了解和器材场地的分析即学情分析,自己为了达到目标预设的学法、教法分析,以及对教学过程等进行阐释。
症状二、教学重点不够明确
教学重点确定太笼统、不具体是一个通病。例如小学提供的教材:小学五年级单元教材急行跳远第二次课。在说课的教师中确定“正确的急行跳远姿势(动作)”的却不少。急行跳远一般包括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阶段。如每一阶段都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其中的难点就很多,试问怎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就能突破这些难点呢?小学二年级已经开始渗透急行跳远的技术,三年级就引进蹲距式的概念。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教学重点是螺旋性上升的。一般单跳双落→落地屈膝缓冲,保持平衡→助跑有节奏,踏跳准确→踏跳有力→快速助跑→准确有力踏跳,分别对应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重点。不难看出在小学五年级确定“正确的急行跳远姿势(动作)”是因为缺乏这样一个概念:从小学到高中再到专业运动员,都在学习跳远技术动作,运动技术是一个不断渗透,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节课确定一个点,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突破难点,让大多数学生在这节课有收获,就表明这节课是成功的课了,不必面面俱到。
症状三、未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说课本质是议论。一个论点,就必须有论据进行支撑。论据是否合理是说课评价的依据之一,对预设的教学过程中细节的表述就是说课中最有力的论据。细节表述能直接让听者明白说课者设计课各环节的目的意图。在细节表述中听者能够初步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驾驭教材的能力,业务水平的高低。
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说课是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仅仅是罗列了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等等。但并未与预设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阐释,说课显得空洞,不具有说服力。比如设计理念,在什么环节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体现设计理念。没有结合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解释,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把一些目前教学中所提倡的东西给拼凑起来了。
症状四、缺乏课的衔接与过渡分析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对教材分析不够。本次说课,小学是五年级单元教材急行跳远第二次课,初中一年级单元教材蹲距式起跑第一次课,高中一年级单元教材反弹球(篮球)第三次课。从课的安排意图,不仅要阐释教学内容在各阶段的教学情况,也要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情况,在分析前两种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再阐释本节所安排的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这节课。否则,这节课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同时也不利于听者明了说课者对教材的处理情况。这样增加了听者“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机率,对说课者极为不利。本次说课,有的教师就因为教材分析环节分析不明晰,于是在点评环节中,部分教师回答评委的提问就显得有些首尾不相顾。
症状五、缺乏常规教学的积累与观察
说课要有一定的质量,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必须注意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在平时多积累一些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上围绕问题进行解释。没有平时的积累,要想得心应手地阐释自己的课是比较困难的。在这次说课中,评委的提问就有一个与教师平时积累和观察有关的问题,“你在进行急行跳远教学过程中,发现哪些地方最容易造成事故。?”这是一个典型的与教师平时教学息息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跳远者,没有屈膝缓冲进行自我保护等,另一方面还是旁观者,横穿跑道,沙坑前端站人等。然而,这位教师竟然回答不上来。
症状六、教法与学法表现不突出
部分教师罗列了多种时下所提倡的教法、学法。但缺乏必要的阐释,在什么环节采用了什么样的教法。提出的一些教法、学法,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教师仅仅是为了赶时髦,口号式的写进自己设预的教案中。这不但无助说课者,反而成了评委抓把柄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教法、学法,必须有教学环节进行支撑,一些牵强附会的方法在说课中尽量避免。
体育课是突出技能与实践的课,有些教法和学法是不适宜的。比如有位教师为了突出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安排了让学生先观看优秀运动员的跳远动作的短片,再教学跳远。体育常规教学并不排除引进现代教育手段,但必须安排得当。评委在提问时提出,“在一节常态课中,你是怎样来组织这种一会儿室内观看录像,一会儿室外实践教学的。”很明显这种学习的形式在这节课是不适宜的,提前观看只能是这节课的一种辅助性的学习方式。
症状七、教学容量太大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便理顺教学程序,以“完整的一节课”的形态展现出来,也是说课者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这一环节中,教师普遍表现出安排的容量太大,说课教师惟恐内容不全,遗漏了什么。我们知道一节课就40分钟,如内容安排太多,每项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少,不利于巩固。芝麻西瓜一把抓的说课很容易冲淡教学的重点,让听者难于信服教师所预设的教学重点。还有部分教师在说课时,把说的课与即将上的课割裂开来,因此不管能不能完成教学,照搬教参上所列的所有教学建议。在小学急行跳远说课中,一位教师就列出许多辅助性的教学,有跳单双圈、单脚跳摸高、上一步跳、上三步跳、快速跑等近十项辅助性教学手段。其实这每一项都可以独立成一节完整的课,并且有些内容应该是在之前的年级教学就应该进行的,这些内容在教材分析时应该作简单的阐释。教学容量太大,自然也就成了评委提问点评的又一对象。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4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