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追求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的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重点工作。普通高校扩招,导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分数差距加大,呈现明显的差异,集体教学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有效缓解目前的教育现状,本文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展开分层教学研究,探讨了分层教学的研究意义、实施关键、实施步骤等。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教学;因人制宜
一、分层教学的研究意义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课堂所必须的。它决非权宜之计,而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统计教研室贯彻采取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扩大分层范围,以院系为单位,研究的学生对象是南阳师范学院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全体学生,以此研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和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來看,个性特征差异是进行分层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从教育学研究来看,是以因材施教理论做为基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不同水平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者层次并区别对待,使全体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的最好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个体所具备的明显特点,采取不一样的应对策略和做法,这样有针对性的做法可以在培养学生时倾向于适应个体的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到适合自己发展节奏的知识即学有所得。在分层的操作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其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主,这种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分层教学操作策略的关键
1.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方法等。
2.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或者教学目标,在每个层次的操作过程中都要管理好相应的工作内容,包括授课、测试等环节,要落到实处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3.教学前要把握住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再依照这些特点设定相应的策略,并为了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去采取多种多样的凸显因人制宜原则的教学方法等。
4.对多层次的学生进行划分,明确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善用激励机制,去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够经过一定的努力达到自己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
四、课程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课程分层教学是一种灵活的分层模式,主要依据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成绩进行分层教学。课程分层教学既能够在专业核心数学课程中实行,也能够在通识教育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中实行。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以课程为基础,下面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分析分层教学的实施机制。
1.课程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
课程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基于课程的总成绩,即:依据学生数学综合成绩的高低进行分班,在这样的班级内部同样也会安排更加细致的分层,根据学生数学的综合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种是基于细化的课程结构,比如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解析几何课程(运算能力、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成绩进行分层(组)。
2.課程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层
数学教学目的,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和班级规划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最为常见的是三层式,针对优(A)、中(B)、差(C)三层学生分别制定适宜其发展的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创造性目标。
3.课程分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分层
学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材开展教学。通常情况,教师可以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准备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在同一班(层)级中也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4.课程分层教学的评价分层
课程分层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使评价分层更易操作,主要体现在测试分层和评价分层两个方面。根据阶段考试的要求和内容,将试题分为基础题、理解题与综合题三类,即:C、B和A类题。在整张试卷中,C类题(基础题)所占比例约为60%,其余A、B两类各占约20%。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类型的考试,其中C层学生考核C类试题;B层学生考核B+C类试题;A层学生选择A+B+C类试题。考核结束,将考试分数乘以相应权重(如:0.7或0.8),得到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对于A层学生而言,评价代表着更高的要求,可能会出现考试分数低于B层或C层学生的情况。因此,学生的考核成绩仅在层级内部进行比较,不做跨层比较。在实践中,测试分层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选取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加以说明。
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进行分层教学研究,把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进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最后,期待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教学改革能够更加成功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幸.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探索.实践与探索,2009(5):145-146.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绩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葛玉丽 王顺钦 南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教学;因人制宜
一、分层教学的研究意义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课堂所必须的。它决非权宜之计,而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统计教研室贯彻采取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扩大分层范围,以院系为单位,研究的学生对象是南阳师范学院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全体学生,以此研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和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來看,个性特征差异是进行分层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从教育学研究来看,是以因材施教理论做为基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不同水平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者层次并区别对待,使全体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的最好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个体所具备的明显特点,采取不一样的应对策略和做法,这样有针对性的做法可以在培养学生时倾向于适应个体的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到适合自己发展节奏的知识即学有所得。在分层的操作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其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主,这种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分层教学操作策略的关键
1.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方法等。
2.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或者教学目标,在每个层次的操作过程中都要管理好相应的工作内容,包括授课、测试等环节,要落到实处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3.教学前要把握住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再依照这些特点设定相应的策略,并为了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去采取多种多样的凸显因人制宜原则的教学方法等。
4.对多层次的学生进行划分,明确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善用激励机制,去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够经过一定的努力达到自己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
四、课程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课程分层教学是一种灵活的分层模式,主要依据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成绩进行分层教学。课程分层教学既能够在专业核心数学课程中实行,也能够在通识教育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中实行。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以课程为基础,下面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分析分层教学的实施机制。
1.课程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
课程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基于课程的总成绩,即:依据学生数学综合成绩的高低进行分班,在这样的班级内部同样也会安排更加细致的分层,根据学生数学的综合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种是基于细化的课程结构,比如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解析几何课程(运算能力、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成绩进行分层(组)。
2.課程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层
数学教学目的,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和班级规划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最为常见的是三层式,针对优(A)、中(B)、差(C)三层学生分别制定适宜其发展的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创造性目标。
3.课程分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分层
学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材开展教学。通常情况,教师可以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准备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在同一班(层)级中也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4.课程分层教学的评价分层
课程分层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使评价分层更易操作,主要体现在测试分层和评价分层两个方面。根据阶段考试的要求和内容,将试题分为基础题、理解题与综合题三类,即:C、B和A类题。在整张试卷中,C类题(基础题)所占比例约为60%,其余A、B两类各占约20%。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类型的考试,其中C层学生考核C类试题;B层学生考核B+C类试题;A层学生选择A+B+C类试题。考核结束,将考试分数乘以相应权重(如:0.7或0.8),得到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对于A层学生而言,评价代表着更高的要求,可能会出现考试分数低于B层或C层学生的情况。因此,学生的考核成绩仅在层级内部进行比较,不做跨层比较。在实践中,测试分层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选取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加以说明。
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进行分层教学研究,把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进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最后,期待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教学改革能够更加成功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幸.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探索.实践与探索,2009(5):145-146.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绩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葛玉丽 王顺钦 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