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入英国以前,我对英国的概念停留于下雨天的绅士与骑士方面。
七八天里将这偌大的帝国游玩彻底是不可能的,想在各个地方都看上几眼,却因接连辗转多地,大部分时间都荒废在了车上。真要说荒废,倒也不至于,总还能从窗外千篇一律的景色中找出些趣味来。
长途车程总是伴着困倦,惺忪间收入眼底的平凡景致添了不少云里雾里的意蕴。我仿佛瞥见了伊丽莎白·班内特跋涉过的田垄,又仿佛瞧见了达西庄园。虽说瞧多了难免觉得单调,但随意一处景致都像是从银幕中拓出来的——栅栏、草垛、树木,都与电影中别无二致。途中见过万般景色,皆显出无法言喻的美。譬如遍布红色电话亭的爱丁堡王子街、威廉·华莱士浴血过的别具沧桑之美的斯特灵城堡、温莎城堡下自弹自唱的温柔耄耋老人。
牛津是让我赞叹的。先前我孤陋寡闻地以为牛津只是一所大学,去后才晓得牛津被称为“城”的道理——吃穿用度所需的,在这座城里一应俱全。名校的文化氛围叫人惊叹,撇开书店里的丰富书刊与各个学院的历史不谈,甚至每只窨井盖都有自己的故事。真不枉我在时间如此紧张的行程中,执意要去牛津体验一把的初衷。
比起古堡略刻板的气质,庄园往往是秀外慧中的。悬于丘吉尔庄园外墙上的靛蓝面金边的钟,一眼望去便令人惊艳。我惊叹于庄园内丰富的藏书、价值不菲的管风琴,不想信步至后花园却是另一番景致,去了些许肃穆,多了些许柔和,不变的是逆光的柔美与古朴的宁静。
丘吉尔庄园也好,温莎城堡也罢,每当踱步其中时,我会不由得想,我现今脚下的土地,原是百年前那一个个身份特殊的人踩过的。凭借解说器里听到的往事、壁上的一幅幅油画,历史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不再遥远、虚幻。乃至近日在网上看到英国王室的相关新闻时,感觉离我很近,因为屏幕里出现的地方,我真实地去過。
行程快结束时,我才去了伦敦市区。那天,我真切地体验了一把英国令人抓狂的雨——即使我是极喜欢下雨的人,也觉得很不舒服。不过,我因此有幸目睹传闻中雨天里的英国人。在众位游客浑身湿透而狼狈不堪时,英国的骑士依旧牵着漂亮的、黑色的或有着好看线条的马,纹丝不动地守在唐宁街。行路中的英国绅士,举着英国特色的长柄伞,或者穿着修身的雨衣,风度翩翩地从我们身边走过。
我曾经质疑旅行的意义,以为毫无价值又破财费力,而去的地方多了,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何其肤浅。
我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住在极其现代化的小区,繁华但失了些底蕴。我很喜欢有历史感的东西,甚至喜欢古旧之物——是牛津几层高的书店里轻轻走过时发出吱呀声的老地板,也是斯特灵城堡上残破的石墙。街角墙垣之间,英国透露出一种随处可见的艺术格调,是我从前只在媒体上听说过的“随手一拍都是大片”,也是影片相片里,看似高级精致实则随处可见的城乡之影。
我想现在的自己是爱旅行的,也爱旅行中的意犹未尽,所以,在我离开那片土地时,我可以无比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再来。
七八天里将这偌大的帝国游玩彻底是不可能的,想在各个地方都看上几眼,却因接连辗转多地,大部分时间都荒废在了车上。真要说荒废,倒也不至于,总还能从窗外千篇一律的景色中找出些趣味来。
长途车程总是伴着困倦,惺忪间收入眼底的平凡景致添了不少云里雾里的意蕴。我仿佛瞥见了伊丽莎白·班内特跋涉过的田垄,又仿佛瞧见了达西庄园。虽说瞧多了难免觉得单调,但随意一处景致都像是从银幕中拓出来的——栅栏、草垛、树木,都与电影中别无二致。途中见过万般景色,皆显出无法言喻的美。譬如遍布红色电话亭的爱丁堡王子街、威廉·华莱士浴血过的别具沧桑之美的斯特灵城堡、温莎城堡下自弹自唱的温柔耄耋老人。
牛津是让我赞叹的。先前我孤陋寡闻地以为牛津只是一所大学,去后才晓得牛津被称为“城”的道理——吃穿用度所需的,在这座城里一应俱全。名校的文化氛围叫人惊叹,撇开书店里的丰富书刊与各个学院的历史不谈,甚至每只窨井盖都有自己的故事。真不枉我在时间如此紧张的行程中,执意要去牛津体验一把的初衷。
比起古堡略刻板的气质,庄园往往是秀外慧中的。悬于丘吉尔庄园外墙上的靛蓝面金边的钟,一眼望去便令人惊艳。我惊叹于庄园内丰富的藏书、价值不菲的管风琴,不想信步至后花园却是另一番景致,去了些许肃穆,多了些许柔和,不变的是逆光的柔美与古朴的宁静。
丘吉尔庄园也好,温莎城堡也罢,每当踱步其中时,我会不由得想,我现今脚下的土地,原是百年前那一个个身份特殊的人踩过的。凭借解说器里听到的往事、壁上的一幅幅油画,历史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不再遥远、虚幻。乃至近日在网上看到英国王室的相关新闻时,感觉离我很近,因为屏幕里出现的地方,我真实地去過。
行程快结束时,我才去了伦敦市区。那天,我真切地体验了一把英国令人抓狂的雨——即使我是极喜欢下雨的人,也觉得很不舒服。不过,我因此有幸目睹传闻中雨天里的英国人。在众位游客浑身湿透而狼狈不堪时,英国的骑士依旧牵着漂亮的、黑色的或有着好看线条的马,纹丝不动地守在唐宁街。行路中的英国绅士,举着英国特色的长柄伞,或者穿着修身的雨衣,风度翩翩地从我们身边走过。
我曾经质疑旅行的意义,以为毫无价值又破财费力,而去的地方多了,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何其肤浅。
我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住在极其现代化的小区,繁华但失了些底蕴。我很喜欢有历史感的东西,甚至喜欢古旧之物——是牛津几层高的书店里轻轻走过时发出吱呀声的老地板,也是斯特灵城堡上残破的石墙。街角墙垣之间,英国透露出一种随处可见的艺术格调,是我从前只在媒体上听说过的“随手一拍都是大片”,也是影片相片里,看似高级精致实则随处可见的城乡之影。
我想现在的自己是爱旅行的,也爱旅行中的意犹未尽,所以,在我离开那片土地时,我可以无比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