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化理念的兴起,课堂教学生态化也成为学校教育探索与关注的新视角。让教育发挥生态的育人功能,教育者必须关注生态教学的动静平衡,坚守教育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生成以及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明晰课堂教学生态化概念
课堂教学是一项职能活动,是一种生成与变化的组织过程,是一种沟通与交往的方法和技术。从职能论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通过对课堂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职能;从系统论来看,课堂教学是根据人与物作用的客观关系与规律,构建师生、媒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推动教学在交互中寻求有效,在和谐中寻求生态。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其中的关注点是生态各要素间的平衡、协同与和谐。联系到教学,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有机生态整体。生态课堂实质上就是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生态课堂的教学就是在这种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媒体之间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教与学的平衡是课堂教学生态化的追求。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平衡。课堂中教师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点播,会使整堂课在师生和生生所设置的情景活动中轻松互动。其次是动与静的平衡,“动”是一种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活动状态。适度的“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和调动,确保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的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的过程。当然,课堂的生态化应该是在“动”的激情中投入理性的“静”。这里所说的“静”也是一种状态——一种学生认真倾听、精心思考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状态。不言而喻,课堂教学生态化追求的是回归自然与高效优质。
实施教学过程的生态化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更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它应保持生态平衡;课堂教学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和深化。我们结合生态学原理,遵循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的特点,把握课堂教学生态化理论,力求建构一个自然、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生态化的平衡。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求真、尚美的艺术,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所谓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例如,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为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引进,必要的讲解与严谨的推理不可忽视。但是,讲解不能过于生硬,论证也要适度形式化,否则学生便兴味索然。课堂教学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认知工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以说,教学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和依据;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学科学性在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和升华。恰当地融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实现教学生态化的必要途径。
2.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能够提炼,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体现。其实,情境的创设在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是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生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例如,数学本身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数学知识伴随着人类知识的丰富而不断深入变化,理解数学知识就需要丰富的情境知识,情感投入会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数学,更好地感悟文化。
3.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所谓“适宜”,我们认为,主要是指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积累。所谓“生成”,即教师抓住学生课堂中的亮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生发着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兴奋点,但必须是“适宜”的,只有这些原生态的情境与条件,才能生成原生态的教学,让学生在“原始”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课堂讨论是教学兴奋点生成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设计出有分量、有价值、适于学生讨论的话题却是件困难的事;如何把讨论引向深处,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辩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教学生态化的价值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适应性的调控,即通过增强教师的驾驭能力,随时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告诉”的知识会忘记,“生成”的东西永远属于自己。我想,问题因思考而有价值,问题因生成而有意义,课堂教学中有无生成性资源或生成性资源对学生有效思考的支持度,可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生态特征的重要标准。
4.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布莱希特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而我们现在的学以应考是一种功利的诉求;学以致用是一种实用的诉求;学贵求新是一种开放的诉求。课堂教学生态化应让学生学会思考,享受思考的乐趣,回归学习的本真,把对知识的思考转化为一种“研究”,因为“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节省时间的事情”,思考是学习的深入,可以说没有思考的课是无效的课,没有研究的课是低效的课。高效的思考,依赖于师生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养成。只有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研究才有可能,研究才有意义,研究的才会渐入佳境。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考与研究着力点,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规律,通过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这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展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可以单独设置思考题,也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激发思考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思考的氛围,通过思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正是原生态课堂教学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生态化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它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真正实现教学生态化,仍将是广大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编辑 郭卿
明晰课堂教学生态化概念
课堂教学是一项职能活动,是一种生成与变化的组织过程,是一种沟通与交往的方法和技术。从职能论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通过对课堂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职能;从系统论来看,课堂教学是根据人与物作用的客观关系与规律,构建师生、媒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推动教学在交互中寻求有效,在和谐中寻求生态。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其中的关注点是生态各要素间的平衡、协同与和谐。联系到教学,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有机生态整体。生态课堂实质上就是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生态课堂的教学就是在这种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媒体之间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教与学的平衡是课堂教学生态化的追求。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平衡。课堂中教师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点播,会使整堂课在师生和生生所设置的情景活动中轻松互动。其次是动与静的平衡,“动”是一种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活动状态。适度的“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和调动,确保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的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的过程。当然,课堂的生态化应该是在“动”的激情中投入理性的“静”。这里所说的“静”也是一种状态——一种学生认真倾听、精心思考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状态。不言而喻,课堂教学生态化追求的是回归自然与高效优质。
实施教学过程的生态化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更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它应保持生态平衡;课堂教学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和深化。我们结合生态学原理,遵循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的特点,把握课堂教学生态化理论,力求建构一个自然、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生态化的平衡。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求真、尚美的艺术,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所谓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例如,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为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引进,必要的讲解与严谨的推理不可忽视。但是,讲解不能过于生硬,论证也要适度形式化,否则学生便兴味索然。课堂教学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认知工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以说,教学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和依据;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学科学性在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和升华。恰当地融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实现教学生态化的必要途径。
2.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能够提炼,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体现。其实,情境的创设在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是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生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例如,数学本身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数学知识伴随着人类知识的丰富而不断深入变化,理解数学知识就需要丰富的情境知识,情感投入会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数学,更好地感悟文化。
3.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所谓“适宜”,我们认为,主要是指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积累。所谓“生成”,即教师抓住学生课堂中的亮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生发着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兴奋点,但必须是“适宜”的,只有这些原生态的情境与条件,才能生成原生态的教学,让学生在“原始”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课堂讨论是教学兴奋点生成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设计出有分量、有价值、适于学生讨论的话题却是件困难的事;如何把讨论引向深处,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辩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教学生态化的价值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适应性的调控,即通过增强教师的驾驭能力,随时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告诉”的知识会忘记,“生成”的东西永远属于自己。我想,问题因思考而有价值,问题因生成而有意义,课堂教学中有无生成性资源或生成性资源对学生有效思考的支持度,可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生态特征的重要标准。
4.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要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布莱希特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而我们现在的学以应考是一种功利的诉求;学以致用是一种实用的诉求;学贵求新是一种开放的诉求。课堂教学生态化应让学生学会思考,享受思考的乐趣,回归学习的本真,把对知识的思考转化为一种“研究”,因为“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节省时间的事情”,思考是学习的深入,可以说没有思考的课是无效的课,没有研究的课是低效的课。高效的思考,依赖于师生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养成。只有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研究才有可能,研究才有意义,研究的才会渐入佳境。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考与研究着力点,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规律,通过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这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展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可以单独设置思考题,也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激发思考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思考的氛围,通过思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正是原生态课堂教学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生态化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它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真正实现教学生态化,仍将是广大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