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后的坚守——对语文高考“怎么考”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u22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潘新和的《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原文提要】本文认为语文科主要测试的是言语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语境感”是中心。因而,语文试题应以主观性的言语题、话语题为主,与其相应的势必以开放性题型为主。只有开放性题型,才有利于学生言语个性的发挥,有利于他们的言语、话语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语文高考“怎么考”一直是令语文教学研究界感到迷茫的一个问题,潘新和教授《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一文,从明确语文科高考主要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入手,认为语文高考应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语文高考“怎么考”,主要涉及的是一个题型问题。纵观语文高考的历史,在题型的选择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历程,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如古诗词阅读测试在2002年以前全部以客观题型的形式出现,到了2002年以后则全部以主观题型的形式出现。文言散文阅读测试在1984年以前全部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1985年到1987年以主客观混合的形式出现,在1988年到2001年全部以客观题型的形式出现,从2002年开始又以主客观混合的形式出现,题型选用较为混乱。
  语文高考题型的选择与什么相关?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同志在谈到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时,确定了两条重要依据:“一是测试覆盖面的需要和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二是考试对中学教育的影响。考虑到测试的可靠性,更适宜用客观题,但如果考虑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还必须保留相当比例的主观题。”①从题型本身来说,各种题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如主观性试题,不仅可以反映考生答题的最后结果,而且可以反映出考生的思维过程;不仅可以对知识进行分解式考查,而且可以进行综合性考查;考生只要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就可以在深度、广度、组织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允许考生在题目所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然而,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大、信度低;答题耗时多、题量少;评卷费时费力。而客观性选择题具有自身的优点,比如题目量多,知识覆盖面大,答案简单、确定评分容易,可用机器阅卷,阅卷者信度高,保密性好,便于反复使用。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它无法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性程度低,只能反映思维的结果,不能反映思维的过程;只能考查学生的聚合思维,难于考查其发散思维;只能考查学生的求同思维,不利于检测其求异思维;学生答题侥幸答对的机率大等。不同题型具有不同的特点,题型选择的最优化就是避其所短,用其所长,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从知识分类学的视角来看,考试测量学生经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评价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提供依据,所以我们对知识技能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考试的研究。在西方,知识分类学习论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二战后期。心理学家发现由于知识的类型很多,如果不突破传统的学习理论而企图用单一的模式来指导一切教学,只会导致学习失败。在知识分类学习这一思想演变过程中,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②。(1)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其主要涉及的心理过程是记忆。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一些陈述性知识的测试,如1991年全国试卷文言文阅读的15题“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1分)”;1992年的文言文阅读11题:“下列两句中的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1分)”;1997年文言文阅读中的15题:“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言语信息主要考查的是一种再现能力,为了提高考试的效率和估计知识的覆盖面,以客观题的形式来测试更为合适。阅读测试的重点是考查阅读能力,所以言语信息的测试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中很少出现,这类测试主要出现在语文高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语言知识运用”。因为大部分陈述性知识考查的是较低级的迁移能力,是有意义学习之后的回忆、再认能力,答案往往很明确,采用客观性试题比较合适。部分程序性知识,如一些概念、规则区分一些正反例,此时答案也是明确的,采用客观性试题效果较好。(2)智力技能,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知道“怎样做”有关。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来表征的,形式为“如果——则”,智力技能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辨别技能,进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的获得,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学习者在试图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时,可能把属于不同内容范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结合在一起,组成一条能解决该问题的高级规则。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中,信息筛选与整合、归纳概括要点、文章结构与思路分析、文章观点作者态度分析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想象等都属于智力技能方面的内容,其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文章内容,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因此是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其答案是固定不变的。如2008年的科技文阅读测试《盖天图仪考》中的三题:“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些试题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第5题考的是学生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第6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观点、作者态度的分析能力,第7题考查的是根据内容进行推理想象的能力。这些问题都与文本本身联系紧密,考查侧重的是学生理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都有一定的限制性、客观性和唯一性。如第5题的答案在文章中已有暗示,在阅读材料的第一段中“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已经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了说明,第6题、第7题也同样如此。对智力技能类阅读测试内容主要涉及到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处理,答案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紧密相连,并且受文本内容的限制,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因此从这些特性来看,这些内容适合以客观性试题或者标准化的形式来考查。理解是对文本写了什么的一种再认或再现,分析综合则是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抽象、概括,是通过事物现象提示事物本质的过程。表现在阅读上,理解就是透过语言及其联系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过程,或对具体文句加以分析,或使抽象概括的语气具体化,或透过文句的表层意思把握深层含义与隐含义。从这个层面上说,理解类和分析综合类是一种客观性阅读,是与原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有一定限制、一定标准的,由此可见,是可以用标准化试题来测试学生对文本理解了多少以及理解的深浅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识记部分的知识无迁移发生,只要求考生的回忆和再认,那么能力层级中的理解则表明有低级迁移的发生,它是陈述性知识经过有意义学习之后的理解,一般而言答案较为明确、固定,因而采用标准化的题型是较为合适的。例如文言实词意义、文言虚词用法、句式结构、文章信息检索等测试内容,就可以选用客观题型或标准化考试。(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上面所述的智力技能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中,如果说智力技能指向文本,那么认知策略则指向自身,涉及到自身对文本的评价与鉴赏。这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中主要涉及第三层级能力中的“文章语言、形象、表达等的鉴赏”、“文章内容和作者态度等的评价”两个能力要素点,这些内容指向作者自身的反省,涉及到作者自身。由于考生的知识结构发展的水平并不一样,因此,考生对文本的鉴赏与评价并没有固定的答案,答案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和开放性,适宜以主观题型的形式来考查。如2006年全国试卷古诗词阅读中的第2题:“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特别是后一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涉及到作者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个性的特色十分明显。又如,20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中的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中的后一问,对这一好处的认识,也是涉及到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考试具有不同的认识,很难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见鉴赏评价是对原读物内容的扩展,包含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在里面,具有多元的特点,很明显是不适宜用一定的标准去“框定”的。那么这些内容则适宜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4)动作技能是包含各种各样的动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说和写,在测试中很少涉及。(5)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它以行为的倾向或准备状态对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主要是一种情感成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是一种纸笔测试,故关于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考查一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情感态度很难用纸笔考试这种形式测试出来。如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认为阅读素养包括理解过程、阅读目的、阅读行为和态度的评价三个方面,其中阅读的行为和态度对个体在阅读型社会中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潜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阅读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对学生的阅读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PIRLS专门设计了学生问卷来对其阅读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目前的高考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分为五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析。根据知识分类的观点,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是最适于用客观试题考核的。客观试题在增加题量和扩大覆盖面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之成为首选,而题量的增加又意味着提高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就阅读来说,阅读测试材料有文学和文章之分,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通过对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或自然景物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图画,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总体把握;一般文章则是通过对自然和社会诸现象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以概念、定理或阐述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文章阅读和文学阅读是有区别的。
  对文学作品阅读来说,没有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接受,艺术形象便不可能最后完成。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感情倾向和生活经验来体味、理解、补充以至丰富艺术形象,鉴赏者对艺术形象具有再创造的能动作用、亦即“鉴赏”蕴含着再创造的性质。这是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种鉴赏特点的形象诠释。文章阅读的目的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这种情势下,它呈现的形象没有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而是使读者在具体形象的感受中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此读者对一般文章中的形象不进行再创造,而是进行再思考,以加深对事理的确切把握,因此,读者对读物又有强烈的依附性,处处受文本的制约。可见,文章阅读有特定的指向性,其阅读多半受作者的某种约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文章讲究事件的客观真实性、思想的哲理性、结构的严谨性和语言的规律性。
  由此可见,阅读的创造活动也受文体特征的限制。文体不同,为读者提供的诱导空间有别,阅读创造的自由度自然各异。文章阅读的再造空间是文本空间的具体发散和延伸,读者的思维活动只能在守其真、遵其义的前提下进行,呈现出真实、明彻、具体的特点;文学阅读的再造空间是对文本许多“未定点”构成的“召唤结构”所做的想象性充实、填补和建构,呈现出形象、含蓄、空灵的特点。文学阅读的创造,主要表现在“审美性赏读”和“开拓性评读”上;文章阅读的创造,主要表现在“诠释性解读”和“迁移性用读”上。在语文高考中,社科类文章是一种学术论文,是一种表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体式。这类文章一般按议论文模式展开,强调观点与论据的一致性,在语言上追求科学性、准确性。科技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属于高科技说明文,在结构方式上一般是提出说明对象,然后围绕说明对象展开说明,在语言上强调准确性,关注语义的唯一性。这类文章由于其科学性、严谨性,不容易产生歧义,自然科学类或者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主要检测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注重考查考生把握基本概念、形成正确判断、组织有效推理等能力。阅读测试形式作为阅读能力的检验手段也要注重文体差异。文章阅读一般不容误解、歧解,强调释义的一元化,承认主旨有一个客观共识的标准,因而客观题型或标准化试题较为合适。文学阅读要对作品描绘的典型形象的意蕴做多面的涵泳体味,强调主题阐释的多元化,不但允许见仁见智,而且提倡“各自领其奥”,因此,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大有用场,而标准化试题会变成压抑阅读创造的桎梏。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它是一个多层面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它的存在本身不会产生对立的意义,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依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其进行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的空白处,把作品的结构组织起来,从而消除文本的不确定性,才可能达到目的,也只有这时候,文本才变成作品。”③读者对文本的阅读,进行审美鉴赏,并用文字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是再创造的过程,只有主观题能承担起这个重任。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考试中主观题编制是主要的,较之客观试题,它更容易检测学生的语文水平。”④这样说来,应该不是由人为的因素而是由测试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所应该选用的题型。
  总之,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题型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题型。语文高考测试内容是一个由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每一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测试内容,其所选择的题型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
  注释:
  ①孙建军:《对高考语文命题批评的分析研究》,《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②加涅:《学习的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③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④倪文锦:《用语文新课程思想指导考试改革》,《语文学习》,2004年第1期。
  [作者通联:孙凤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乐中保: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传统的新闻有所不同,传统的新闻是纯客观的报道,但是由于该新闻的作者饱含爱国之情,所以融入了不少爱国之情、自豪之情。   这篇新闻也不同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因为作者的身份代表了中国,不方便直接称赞中国,贬低英国的议论性言辞。因此,该新闻的文体特点表现为是一篇融入了文学手法的新闻,也是一篇运用了春秋笔法的新闻。因此,笔者尝试运用标题展开法和变换文体法,通过这些方法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说“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  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  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
苏教版必修三入选的两篇课文《指南录后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都是名家名篇,无论从文学还是思想上,都可以作为文言学习的典范。不过,我认为教材的选编有些失误。类似的失误,同类教材好像也“再所难免”,一直以来,都把这种失误当作小小的“瑕疵”来对待,习以为常。然而,这是否仅是个别现象,还是反映某些普遍的深层的问题?笔者经过一番思索后发现,类似的教材“文本硬伤”或者“注解商榷”等问题,并非表面上的
宗教界对“我”有三个层次的划分:阴我(邪见邪念)、阳我(正觉正念)和真我(先天无为,赤子状态)。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流风所及,李煜也未能免。从幼年时起,他就生活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佛教对其人生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李煜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
缘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是成炊的关键;同样,有素材,是写作的关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身在学校,数理化、史地生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没素材,写不了文章,多读多写,又不切合学生实际,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解决无米这一问题呢?  材料作文的启示:“小马过河”的故事是我们熟知的,作为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观点。从老马的角度看,它揭示了一个子女的教育问题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一首词,这首词的风格与南渡之前的作品差异较大,而要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并不算难,学生可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找寻答案,但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作者的愁绪,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在分析意象时生发出一些与教师预设不一样的答案与问题。   一、教学设计(关于意象部分的教学设计)   (一)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愁情的?   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 
经过近十年的热烈争鸣和冷静思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究竟进入了一个什么阶段,在不同群体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位,有人说是进入了高原期,有人说是进入了常态期,也有人说是进入了反省期,还有人说是进入了冰冻期。我以为这些都不足于反映宜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真实状态。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不仅体现了教育决策者的前瞻意识和政策水平,凝聚了教育精英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智慧,而且倾注了广大基层教育
“周记导练”就是通过周记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修炼品德,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术德兼修,导练并存”。 “系列”是指为了保证或者说争取实现“导人生、练能力”这个目标,周记的写作就不能随意为之,而应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训练的内容包括人生修养、思维素质和表达能力三个层面,每一层面都要构成一定的序列;还有实验的操作,包括引导、批改、评讲和激励等也都要有一套程序,这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