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yu0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调查,表明云南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是在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民众娱乐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地域环境在传统体育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任用,发展策略和手段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实证。
  关键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策略
  
  1前言
  
  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之一。越是文化发生发展的早期,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越大。[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员,同样不可避免要与生态环境发生联系,甚至其依赖程度远大于其他文化。例如北方内蒙古地区,草原辽阔,蒙古族人民擅长骑马、射箭、摔跤;南方气候温和,江河众多,水源充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以游泳、赛龙舟等水乡体育为主。
  云南,一块博大、神秘、贫穷而不失美丽,古老而不失辉煌的热土和其他民族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一角。
  
  2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渊源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时候产生、形成的?在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还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并不能改善生存状况的身体活动之中呢?实际上在不同文明发源地产生的民族体育,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首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的,它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基础因素对它的影响和制约。在制约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结构中,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生产与生活方式极其宗教信仰等等都是其中不容忽视的社会构成要素。虽然受到政治、文化、生活的制约,但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还是以其独有的魅力,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宝库。其次,云南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住的是洞穴,吃的是草木之食,鸟兽之肉;穿的是兽皮和羽毛,过着采集狩猎的平等生活,饱受野兽的侵袭和病饿的折磨。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困苦的生活,迫使我们的先人不得不为求食和自卫而挣扎,因而奔跑、跳跃、攀登、投掷等活动构成了远古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肢体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抵御自然的生存能力,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弓箭等生产工具。为了适应和生存,先人们除了农业外,不得不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如狩猎、养殖、捕捞、手工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6]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物质基础条件下,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最终演进成为高度发达、极端成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文化形态,铸造了云南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验证了中华固守的传统民族思想。
  
  3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特征
  
  3.1 传统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项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继承和发展,形成独特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正月十五苗族的芦笙舞,阿昌族的荡秋千等。
  3.2 地域性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面,属于中国地势三个梯级的第二阶梯西南山原,山岭与谷地高差极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样性。第一,纬度和地势造成南北差异较大。北部、西北部为高原游牧区南部和西南部为亚热带作物和水田农业区。第二,由于有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和众多的高山河谷,云南自远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栖繁衍的地方(以云南的元谋人为例),民族迁徒的走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经过不间断、频繁地交流、融合与分化,并以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调,形成了同一民族大分散、小聚居有规律分布,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交错杂居,却又界限分明、井然有序、和睦共处的格局。但高山纵横,江河湍急高山峡谷相间,交通十分困难,由于这一客观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自相对封闭、独立的自然生态活动区。第三,云南的立体地形、气候形成了立体生态。各民族居住坝子和河谷地区、居住半山区、居住高山区三种类型。气候为亚热带与山区的高温带并存。不同的居住条件、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需要。第四,云南民族不仅有起源上的差异,也由于发展过程中的条件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差异。居住于云南内地的民族,由于交通的便捷和外来人口的流动频繁,社会的开放程度较高,对异文化的吸收较多,文化的发展较快。如白族、纳西族、回族等。居住于边远山区的民族,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会变迁程度低,文化的形成易受传统和自然地理的影响,文化更具有原发性和地域性特征。总之,云南复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多种族群的迁徒、交汇、碰撞,是众多民族形成的条件,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这些项目多为生产生活的再现,主要为传授生产技艺和劳动技能有吹枪、爬杆、溜索、上刀杆、打陀螺、芦笙舞等。
  3.3 民俗性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与这些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传统体育的民俗性特点。民俗促进了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传统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有的是传统体育溶进了传统节日、婚俗、祭奠活动中;有的是节日、歌会、墟场,庆典活动包容了传统体育;有的是传统体育项目贯穿于民俗之中。如苗族的跳鼓,水族的吞口舞等。
  3.4 娱乐性
  纵观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如壮、黎、苗等族都喜欢的打铜鼓。
  3.5 文体交融性
  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酷爱体育,形成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不断发展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高度的技巧性同艺术性相统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彝族的“阿细跳月”等。
  3.6 季节性
  传统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农耕经济的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种季节性特征深深地着感染了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是人们一年四季的主题。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了春节舞狮、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不是日常的锻炼或竞技,而是按二十四节气祭祀祖先或庆典等。又如高山族的丰年祭、傣族的泼水节等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季节性。
  
  4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基本因素
  
  4.1 图腾崇拜和祭祀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把不知的自然条件归之为神,随之图腾崇拜开始盛行。在祭祀活动中,原始先民们逐渐用舞蹈、角力来进行祈祷,娱乐祭祀,祈求神的保护。龙,是一个虚幻的、综合、笼统的概念。据说《说文》十一载:“龙鳞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因此,龙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神物,因而,仿龙造型、以龙取名,龙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创造。它生动的表明了人类同某一自然物有亲缘关系,这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最初表现,是人与民族文化的最初探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萌芽。[2]
  4.2 人类的生命价值趋向—长寿
  人类的生与死,人类寿命由短到长,由病态到健康.如何实现这些转化,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在公元前6世纪的殷代,我国的哲人就开始了对生命和身体运动的探究。在殷代的思想里,充满了对自身健康的追求。例如,战国时触龙说自己因为坚持散步而“稍宜于食”,隋代太医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所到的数百个防病治病的引导术,表明了人类对传统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自觉意识。[3]
  4.3 宗教信仰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与传统节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节庆文化起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来看,无论是本土产生的宗教还是由异域传入的宗教,都在其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民俗学者早就指出,在民族节日中,以宗教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最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着极重的礼法要求和家庭观念。因此,对宗教和祭祀十分重视。如云南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在祭祀、婚礼或节日多达数十人至数百人演练的集体武术活动“东巴跳”来祭祀被视为始祖的神话人物丁巴什罗。这些活动使民族传统体育光芒四射。
  
  5.云南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
  
  从整体看,云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表现为两个基本纬度:一是纵向的历史发展。它是一种植根深厚、自身一贯,稳定的精神特质文化。无论宗教形式、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流传至今源于生产生活的有拉枯族、傈僳族的“射弩”,彝族的“扁担秋”、“打陀螺”,傣族的“打蔑弹弓”,怒族、独龙族的“过溜索”等源于宗教祭祀的有白族的“绕三灵”,哈尼族的“跳芒鼓舞”,傣族的“赛龙舟”,傈僳族的“爬刀杆”,伍族的“跳木鼓舞”等源于节日习俗的有白族的三月街“赛马”,哈尼族“苦扎扎”节的“打磨秋”,傣族的“丢包”等源于军事活动的有景颇族的“刀术”,德昂族的“武术”等。无不凝结了各个民族的智慧。突出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二是不同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发生联系的过程。由于国家非常重视各个民族的发展和团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也不例外,从1955年5月举行的第一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每四年举办一届,举办的民族运动会的规模一届比一届大;传统体育项目不断的增加;趣味性不断的增强;健身价值不断被挖掘和提高;比赛的规则不断被完善;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共同促进了云南各民族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区、州县,最终发展为与世界体育融化,为人类发展服务。
  
  6 云南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
  
  6.1 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发掘
  云南由26个民族组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难以作出有根据详尽的答案。在某些民族集居的地区,也还有不少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仍然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发掘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很不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进一步发掘,将会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研究及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基础。[4]
  6.2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原则
  某些民族的传统体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的、甚至农奴制的色彩情调,带有落后的迷信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批判地吸收。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对具体的体育项目而言。
  6.3 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要意义的认识,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珍品,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源泉,她孕育了绝大多数现代体育竞技项目走上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好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给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
  6.4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何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促进民族体育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文化建设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应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民族传统进行研究,大力开展多部门、多科学、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民族体育的历史源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功能价值、训练方法以及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民族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制订出民族传体育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 ,使民族传统的发展走向科学健康的轨道,为民族体育走向世界打好理论基础。[5]
  6.5 加大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是推动民族体育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6.6 在高等体育院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目前在不少高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等专业中,已经开始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 ,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族传统项目,使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后继有人。
  6.7 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应重视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开展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分布广,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单独承担起传承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这一重任 ,而政府部门是唯一能够做到也是应该做的机构。各级政府尤其是体育职能部门应该真正做好引导和支持工作,有效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全民健身活动中去,并使之纳入全民健身和文化娱乐的轨道,变群众自发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政府支持和引导。与此同时,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广泛开展和普及,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7 结束语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创造了多彩的体育文化,蕴涵了对体育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和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以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云南族传统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将驱使民族体育单元文化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新的变异、变通、博采众长与交相辉映,共同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宝,达到和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方祯,黄光伟.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与文化特征[J]. 贵图学刊,2006(5).
  [2]芦平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1999(2).
  [3]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P111-144.
  [4]杨津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述[J].民族体育教育,2001年第1期第12卷总第46期
  [5]吴健.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两大哲学思潮的考察[J].天津体育学院学,2006(3).
  [6]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3-20.
  [7]胡小明.民族体育集锦[M].四川人民出版社.
  [8]赵昌毅.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9]庞锦莱.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J].西昌师专学报,1987(3).
  [11]陈修颖.中国传统体育运动起源与发展的地理诠释[J].人文地理,2000(2).
  [12]赵静冬,殷红,陈宇红.中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8).
  [13]刘坚,吕赟,徐长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9年11月第30卷第6期.
  [14]饶远,张玉文,从人类学视角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它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探索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人与自然”这一特定的视角,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其积极成分,探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思想的延伸和创新,分析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群体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各个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也要求甚高。而当前毕业生大多要求专业对口的工作以及应届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缺乏都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难题。因此,建议大家可以选择考研、出国等方式延迟就业,考虑先就业再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信息层面上阻碍了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本文对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
期刊
美国初期战略传统的形成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国奋力维持自己的独立的独立战争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大陆扩张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战时期,它确保了美国的单一实体,巩固了联邦的权威。这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美国逐步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历史历程。    一    这一时期美国的战争方式基本被看做是欧洲战争方式的分支,美国的战略思想也因此只是欧洲战略思想的一股支流。正如拉塞尔.F.伟格利所说:“美国人从欧洲
期刊
摘 要:杜鹃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直观性的意象符号。在宋之前的杜鹃意象主要有《诗经》中的爱情形象,魏晋时期的冤屈者形象,南北朝民歌中的离别思念者的形象。唐代对前朝意象的女子队丈夫的思念形象在继承的基础上扩大到了对亲友故乡的思念,杜甫对冤屈者形象进行了扩展,使得杜鹃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了忠君者的形象。而宋代的作家们在继承前人杜鹃意蕴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时代、个性与杜鹃联系起来,创造出了新的内涵,大大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措施。大学生资助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模式,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
期刊
摘 要: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中核心和基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只是语文学习中合作行为的长远目标,语文学习中实施合作的当下价值应该是帮助或启迪学习个体解决学习过程中遭遇的依据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经验、学习方法和策略等暂时无法解决的具体学习困难,从而助推学习个体顺利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语文学习中,合作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被呼唤入场。  关键词:语文学习;自主;合作    自《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网络论坛已经成为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其开放的语言环境激发了个人表达的欲望,但这种环境同时也导致了语言暴力现象的滋生。网络语言暴力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暴力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现状变化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特点。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本文旨在探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特点、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语言暴力;
期刊
摘 要:古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英译,可使不同国家了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思维方式。本文试从语气与情态方面探究古诗英译,初步探讨古诗原文与译文如何在语气与情态方面达到等效,从而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关键词:古诗英译;语气;情态;等效    1. 引言    20世纪上半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古诗英译的热潮,像小畑熏良(Shigeyoshi Obata)的《李白诗集
期刊
摘 要:面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尤其是多元文化对大学生荣辱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德育工作需要根据现状不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模式的创新。为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进行了有益思考和积极探索,“课前八荣八耻”从设想变为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体现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一项教学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实效性;“课前八荣八耻”    1 多元文化背景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