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教学情境或课堂教学主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教师对于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从多种角度进行选择,如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史实情境、发生在学生周围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象等。本文对于应用社会热点新闻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1.形成学生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近年来,在大众心目中,化学的成就似乎被忽视了,相反却背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如环境问题、食品污染、安全事故、毒品等,在各种媒体中被曝光的负面消息也越来越多。这无疑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选择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热点新闻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新课程下的中考化学命题,十分突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动态,其中以社会热点新闻为命题情境的试题越来越常见:化学材料的应用与研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及污染的治理、化学与健康、安全常识及事故处理等。如:
2008年北京市中考第31题。该题以北京奥运会设施建设为中心,考查学生对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的认识,化石燃料和新能源的利用;以祥云火炬为题材,考查燃烧的条件;通过北京奥运“蓝天计划”,考查并同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08年福州市中考第8题。该题通过介绍“嫦娥一号”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为常规推进剂,考查学生质量守恒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从题目中感受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突出贡献。
2008年南通市中考第29题。围绕5·12汶川地震后消毒防疫为中心,考查化学式和溶液配制的计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体会到运用化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能够造福人类,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化学也是如此。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中,由人为因素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在少数。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本身没有过错,相反它还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原料。但它并不是食品添加剂,之所以大量出现在奶制品中,是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而采取的罪恶行径造成的结果。在教学中引用该事件,帮助学生从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角度解读“假蛋白原理”,了解该事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同时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当知识被用在错误的地方可以造成极大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明确科学技术的应用需建立在遵守社会道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现在的中学生,就是未来的领导决策者、科技研发者、商品制造者、社会消费者。我们应让学生从接触新科技之初,就开启对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思考,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应用化学知识的态度。以便在将来减少甚至杜绝类似“三鹿奶粉”、“瘦肉精”、“甲醇兑酒”等事件的发生。
4.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与环保有关的课题很多,如:(1)《空气》,涉及空气污染的来源,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污染指数;(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涉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防止措施;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冬季取暖如何防止煤气中毒;(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涉及酸雨的成因及危害、汽车尾气污染、我国能源状况、新燃料及新能源;(4)《有机合成材料》,涉及“白色污染”的危害、解决措施及新型材料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新闻的结合,利用相关视频、图片、新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
2007年夏天,由于流入太湖的大量污染物(氮、磷等)造成蓝藻泛滥,引发无锡市严重的“饮用水危机”,可让学生看到过度使用化肥、含磷洗涤剂等所带来的危害。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多省市遭遇50年罕见的大雪灾,让学生仿佛亲历美国大片《后天》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燃料使用、森林砍伐等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联想与思考。
2009年初,北方多省市的严重旱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警钟。
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社会热点新闻的学习和讨论,或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调研等,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除了要合理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更多的解决方法,更要从自身生活点滴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出行选择绿色方式等,为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应用社会热点新闻促进化学教学的具体做法
1.选择适宜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宜的学习情境,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作用。而社会热点新闻一旦与化学课堂结合,那些原本遥远的化学式、复杂的化学性质描述,都马上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原本就是真实的化学课堂。
对社会热点新闻的取舍,应选用和学生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在《燃料及其利用》的学习中,2008年最令国人激动的两个“燃烧时刻”——29届奥运会圣火的点燃、“神舟七号”的发射,都是很好的学习情境。
在学习新能源时,介绍我国使用混合燃料做动力的汽车的投入使用,以及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动力概念跑车的资料,使学生从中了解环境的治理与改善离不开化学知识与化学方法。
《金属材料》一课中,以国家大剧院外壳安装的近两万块钛金属板为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21世纪的金属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机合成材料》一节中,例举水立方的ETFE塑料膜材料、由防氯弹性纱和特细尼龙纱纺织的“鲨鱼皮”游泳衣,都是奥运会中瞩目的焦点,充分体现着化学的丰富应用。
2.精心设计热点新闻的应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而学习情境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真实情境中得以应用的可能性。引用适宜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学习背景,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让学生从中尝试社会角色的扮演,体会知识应用的过程和价值。
例如:化学计算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在刚开始接触化学式计算时,学生会感到知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缺乏趣味性,更对学习化学式计算的目的感到茫然。笔者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尝试了应用“三鹿奶粉事件”作为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开展“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教学。
本节课选择“三鹿奶粉事件”作为第一次问题情境创设: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这一社会热点新闻非常关注,但对“三聚氰胺”和其中的原理并不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空间。另一方面,“假蛋白原理”与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有直接联系,通过“食品质量监督员”角色的扮演、对“三聚氰胺”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课程中还进行了第二次问题情境创设:(1)阅读商品广告,利用质量分数的计算,分析广告的真实性;(2)分析药品说明书,对药品正确服用量进行计算。这一过程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阶段,强化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充分体会化学计算的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教学情境,可让学生从社会成员的角色出发自觉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全面唤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
□编辑 王宇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教师对于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从多种角度进行选择,如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史实情境、发生在学生周围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象等。本文对于应用社会热点新闻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1.形成学生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近年来,在大众心目中,化学的成就似乎被忽视了,相反却背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如环境问题、食品污染、安全事故、毒品等,在各种媒体中被曝光的负面消息也越来越多。这无疑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选择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热点新闻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新课程下的中考化学命题,十分突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动态,其中以社会热点新闻为命题情境的试题越来越常见:化学材料的应用与研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及污染的治理、化学与健康、安全常识及事故处理等。如:
2008年北京市中考第31题。该题以北京奥运会设施建设为中心,考查学生对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的认识,化石燃料和新能源的利用;以祥云火炬为题材,考查燃烧的条件;通过北京奥运“蓝天计划”,考查并同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08年福州市中考第8题。该题通过介绍“嫦娥一号”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为常规推进剂,考查学生质量守恒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从题目中感受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突出贡献。
2008年南通市中考第29题。围绕5·12汶川地震后消毒防疫为中心,考查化学式和溶液配制的计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体会到运用化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能够造福人类,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化学也是如此。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中,由人为因素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在少数。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本身没有过错,相反它还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原料。但它并不是食品添加剂,之所以大量出现在奶制品中,是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而采取的罪恶行径造成的结果。在教学中引用该事件,帮助学生从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角度解读“假蛋白原理”,了解该事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同时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当知识被用在错误的地方可以造成极大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明确科学技术的应用需建立在遵守社会道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现在的中学生,就是未来的领导决策者、科技研发者、商品制造者、社会消费者。我们应让学生从接触新科技之初,就开启对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思考,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应用化学知识的态度。以便在将来减少甚至杜绝类似“三鹿奶粉”、“瘦肉精”、“甲醇兑酒”等事件的发生。
4.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与环保有关的课题很多,如:(1)《空气》,涉及空气污染的来源,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污染指数;(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涉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防止措施;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冬季取暖如何防止煤气中毒;(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涉及酸雨的成因及危害、汽车尾气污染、我国能源状况、新燃料及新能源;(4)《有机合成材料》,涉及“白色污染”的危害、解决措施及新型材料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新闻的结合,利用相关视频、图片、新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
2007年夏天,由于流入太湖的大量污染物(氮、磷等)造成蓝藻泛滥,引发无锡市严重的“饮用水危机”,可让学生看到过度使用化肥、含磷洗涤剂等所带来的危害。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多省市遭遇50年罕见的大雪灾,让学生仿佛亲历美国大片《后天》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燃料使用、森林砍伐等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联想与思考。
2009年初,北方多省市的严重旱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警钟。
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社会热点新闻的学习和讨论,或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调研等,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除了要合理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更多的解决方法,更要从自身生活点滴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出行选择绿色方式等,为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应用社会热点新闻促进化学教学的具体做法
1.选择适宜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宜的学习情境,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作用。而社会热点新闻一旦与化学课堂结合,那些原本遥远的化学式、复杂的化学性质描述,都马上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原本就是真实的化学课堂。
对社会热点新闻的取舍,应选用和学生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在《燃料及其利用》的学习中,2008年最令国人激动的两个“燃烧时刻”——29届奥运会圣火的点燃、“神舟七号”的发射,都是很好的学习情境。
在学习新能源时,介绍我国使用混合燃料做动力的汽车的投入使用,以及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动力概念跑车的资料,使学生从中了解环境的治理与改善离不开化学知识与化学方法。
《金属材料》一课中,以国家大剧院外壳安装的近两万块钛金属板为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21世纪的金属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机合成材料》一节中,例举水立方的ETFE塑料膜材料、由防氯弹性纱和特细尼龙纱纺织的“鲨鱼皮”游泳衣,都是奥运会中瞩目的焦点,充分体现着化学的丰富应用。
2.精心设计热点新闻的应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而学习情境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真实情境中得以应用的可能性。引用适宜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学习背景,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让学生从中尝试社会角色的扮演,体会知识应用的过程和价值。
例如:化学计算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在刚开始接触化学式计算时,学生会感到知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缺乏趣味性,更对学习化学式计算的目的感到茫然。笔者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尝试了应用“三鹿奶粉事件”作为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开展“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教学。
本节课选择“三鹿奶粉事件”作为第一次问题情境创设: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这一社会热点新闻非常关注,但对“三聚氰胺”和其中的原理并不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空间。另一方面,“假蛋白原理”与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有直接联系,通过“食品质量监督员”角色的扮演、对“三聚氰胺”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课程中还进行了第二次问题情境创设:(1)阅读商品广告,利用质量分数的计算,分析广告的真实性;(2)分析药品说明书,对药品正确服用量进行计算。这一过程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阶段,强化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充分体会化学计算的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教学情境,可让学生从社会成员的角色出发自觉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全面唤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