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自治州居住有近两百万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
滔滔不绝的金沙江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世代生活于横断山脉腹地的大凉山彝族在这山高水深、江河纵横的天然环境中,划山而居、顺水而治,割据的状态以及闭塞的交通,使凉山彝族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社会中。也因此,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风情,也孕育了漆器、银器、纺织、擀毡、刺绣、彩绘等绚丽多姿的彝族民间传统工艺。
古文化孕育下的技艺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彝族先民信鬼尚巫之气浓厚,也使得凉山彝族的民间工艺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特殊的宗教情感,这就源于彝族根深蒂固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指代“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毕摩”就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也称祭司。彝族民众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他们识古彝文,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通过象征性极强的祭祀、巫术等行为处理人与鬼怪神灵的关系,以求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在大凉山美姑县,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这种古老独特的文化影响下,彝族对天体、大地、动植物有着崇拜心理,出现了对日月、山川、大地、草木进行符号化地描绘,继而又产生出各种图腾崇拜的符号与图案,也广泛出现在彝族酒器、漆器等器身纹样中。例如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彝族漆器技艺,其器身纹饰在彝族文化宝库中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家禽野兽和生活用具为依托,用模拟、简练、抽象的手法逐渐形成了规律而艺术化的纹样,形成了凉山彝族一整套漆器图语。纹饰制作的方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和堆漆四种,其中彩绘的运用最多也最广。但无论哪种方法,漆器纹样都是绚丽多姿,鲜艳夺目。
在各式样的线条、图案里,总会使用到红、黄、黑三种颜色,精细、协调、柔和地进行组合。这三种色彩也是凉山彝族人最钟爱的色彩。彝族崇尚火,在彝人眼中,红色象征太阳、火;而黄色则预示富有、丰足;黑色则代表庄严、权力。这三种象征色彩也广泛地使用在彝族的服饰、民居和建筑装饰等其他彩绘上,形成了彝族独具特色的“三色文化”。
彝族传统纺织刺绣艺术,就与其古老的祭祀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它又是线与色的艺术,可淡雅相间,亦可纷华绮丽。比如女子所穿色彩对比强烈的百褶裙,裙长及地,用五彩布镶接而成,裙摆飘逸四撒,色彩晃动,如踏云裳,极富韵味。彝族服饰因性别、年龄有盛装、常装之分,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从服饰中也可以看出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凉山彝族社会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冲破奴隶制藩篱,持续许久的观念甚深,自然环境复杂,又因凉山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汉、回、僳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内共同发展,在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中,其服饰在材质、款式、饰品、图案纹样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并构成了凉山彝族独立完整的服饰文化体系。
文化资源的转换
千百年来凉山诞生了许多的“彝族之最”,世界最大的彝族百褶裙、最重的银首饰、最大的擦尔瓦、羽毛最多的毕摩羽衣、最大的烟斗……这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凉山彝族丰富灿烂的独特民族文化。但是同很多民间手工艺一样,这些传统技艺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手艺如果没有传承人就会面临技艺的消亡,而最难的就是做到活态保护与传承。现今,漆器世家吉伍家族摒弃艺不外传的传统思想,大量收徒,这对于当地漆器长足发展无疑做出很大贡献。
目前凉山彝族毛纺织技术、擀织技术、漆器髹饰技艺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当地民众的实际利益,就成为下一步需要考虑的方向。例如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到具有相当规模的工艺厂,从最原始、简单的制造方式到现代技术融入……既要为传统手工艺找到现实的出路,又要防止现代文明对原生态文化的侵害,面对种种矛盾,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前行尤需爱护和珍视,更需要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滔滔不绝的金沙江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世代生活于横断山脉腹地的大凉山彝族在这山高水深、江河纵横的天然环境中,划山而居、顺水而治,割据的状态以及闭塞的交通,使凉山彝族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社会中。也因此,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风情,也孕育了漆器、银器、纺织、擀毡、刺绣、彩绘等绚丽多姿的彝族民间传统工艺。
古文化孕育下的技艺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彝族先民信鬼尚巫之气浓厚,也使得凉山彝族的民间工艺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特殊的宗教情感,这就源于彝族根深蒂固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指代“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毕摩”就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也称祭司。彝族民众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他们识古彝文,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通过象征性极强的祭祀、巫术等行为处理人与鬼怪神灵的关系,以求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在大凉山美姑县,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这种古老独特的文化影响下,彝族对天体、大地、动植物有着崇拜心理,出现了对日月、山川、大地、草木进行符号化地描绘,继而又产生出各种图腾崇拜的符号与图案,也广泛出现在彝族酒器、漆器等器身纹样中。例如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彝族漆器技艺,其器身纹饰在彝族文化宝库中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家禽野兽和生活用具为依托,用模拟、简练、抽象的手法逐渐形成了规律而艺术化的纹样,形成了凉山彝族一整套漆器图语。纹饰制作的方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和堆漆四种,其中彩绘的运用最多也最广。但无论哪种方法,漆器纹样都是绚丽多姿,鲜艳夺目。
在各式样的线条、图案里,总会使用到红、黄、黑三种颜色,精细、协调、柔和地进行组合。这三种色彩也是凉山彝族人最钟爱的色彩。彝族崇尚火,在彝人眼中,红色象征太阳、火;而黄色则预示富有、丰足;黑色则代表庄严、权力。这三种象征色彩也广泛地使用在彝族的服饰、民居和建筑装饰等其他彩绘上,形成了彝族独具特色的“三色文化”。
彝族传统纺织刺绣艺术,就与其古老的祭祀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它又是线与色的艺术,可淡雅相间,亦可纷华绮丽。比如女子所穿色彩对比强烈的百褶裙,裙长及地,用五彩布镶接而成,裙摆飘逸四撒,色彩晃动,如踏云裳,极富韵味。彝族服饰因性别、年龄有盛装、常装之分,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从服饰中也可以看出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凉山彝族社会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冲破奴隶制藩篱,持续许久的观念甚深,自然环境复杂,又因凉山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汉、回、僳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内共同发展,在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中,其服饰在材质、款式、饰品、图案纹样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并构成了凉山彝族独立完整的服饰文化体系。
文化资源的转换
千百年来凉山诞生了许多的“彝族之最”,世界最大的彝族百褶裙、最重的银首饰、最大的擦尔瓦、羽毛最多的毕摩羽衣、最大的烟斗……这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凉山彝族丰富灿烂的独特民族文化。但是同很多民间手工艺一样,这些传统技艺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手艺如果没有传承人就会面临技艺的消亡,而最难的就是做到活态保护与传承。现今,漆器世家吉伍家族摒弃艺不外传的传统思想,大量收徒,这对于当地漆器长足发展无疑做出很大贡献。
目前凉山彝族毛纺织技术、擀织技术、漆器髹饰技艺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当地民众的实际利益,就成为下一步需要考虑的方向。例如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到具有相当规模的工艺厂,从最原始、简单的制造方式到现代技术融入……既要为传统手工艺找到现实的出路,又要防止现代文明对原生态文化的侵害,面对种种矛盾,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前行尤需爱护和珍视,更需要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