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的手作图腾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自治州居住有近两百万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
  滔滔不绝的金沙江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世代生活于横断山脉腹地的大凉山彝族在这山高水深、江河纵横的天然环境中,划山而居、顺水而治,割据的状态以及闭塞的交通,使凉山彝族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社会中。也因此,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风情,也孕育了漆器、银器、纺织、擀毡、刺绣、彩绘等绚丽多姿的彝族民间传统工艺。
  古文化孕育下的技艺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彝族先民信鬼尚巫之气浓厚,也使得凉山彝族的民间工艺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特殊的宗教情感,这就源于彝族根深蒂固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指代“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毕摩”就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也称祭司。彝族民众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他们识古彝文,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通过象征性极强的祭祀、巫术等行为处理人与鬼怪神灵的关系,以求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在大凉山美姑县,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这种古老独特的文化影响下,彝族对天体、大地、动植物有着崇拜心理,出现了对日月、山川、大地、草木进行符号化地描绘,继而又产生出各种图腾崇拜的符号与图案,也广泛出现在彝族酒器、漆器等器身纹样中。例如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彝族漆器技艺,其器身纹饰在彝族文化宝库中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家禽野兽和生活用具为依托,用模拟、简练、抽象的手法逐渐形成了规律而艺术化的纹样,形成了凉山彝族一整套漆器图语。纹饰制作的方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和堆漆四种,其中彩绘的运用最多也最广。但无论哪种方法,漆器纹样都是绚丽多姿,鲜艳夺目。
  在各式样的线条、图案里,总会使用到红、黄、黑三种颜色,精细、协调、柔和地进行组合。这三种色彩也是凉山彝族人最钟爱的色彩。彝族崇尚火,在彝人眼中,红色象征太阳、火;而黄色则预示富有、丰足;黑色则代表庄严、权力。这三种象征色彩也广泛地使用在彝族的服饰、民居和建筑装饰等其他彩绘上,形成了彝族独具特色的“三色文化”。
  彝族传统纺织刺绣艺术,就与其古老的祭祀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它又是线与色的艺术,可淡雅相间,亦可纷华绮丽。比如女子所穿色彩对比强烈的百褶裙,裙长及地,用五彩布镶接而成,裙摆飘逸四撒,色彩晃动,如踏云裳,极富韵味。彝族服饰因性别、年龄有盛装、常装之分,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从服饰中也可以看出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凉山彝族社会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冲破奴隶制藩篱,持续许久的观念甚深,自然环境复杂,又因凉山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汉、回、僳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内共同发展,在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中,其服饰在材质、款式、饰品、图案纹样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并构成了凉山彝族独立完整的服饰文化体系。
  文化资源的转换
  千百年来凉山诞生了许多的“彝族之最”,世界最大的彝族百褶裙、最重的银首饰、最大的擦尔瓦、羽毛最多的毕摩羽衣、最大的烟斗……这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凉山彝族丰富灿烂的独特民族文化。但是同很多民间手工艺一样,这些传统技艺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手艺如果没有传承人就会面临技艺的消亡,而最难的就是做到活态保护与传承。现今,漆器世家吉伍家族摒弃艺不外传的传统思想,大量收徒,这对于当地漆器长足发展无疑做出很大贡献。
  目前凉山彝族毛纺织技术、擀织技术、漆器髹饰技艺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当地民众的实际利益,就成为下一步需要考虑的方向。例如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到具有相当规模的工艺厂,从最原始、简单的制造方式到现代技术融入……既要为传统手工艺找到现实的出路,又要防止现代文明对原生态文化的侵害,面对种种矛盾,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前行尤需爱护和珍视,更需要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其他文献
宽额头,蓝脑袋,长长的睫毛合又开,眼珠圆溜溜,大嘴红艳艳……用这首童谣来形容纸扎狮子头,再贴切不过了。时过境迁,童谣虽被人们渐渐淡忘,但纸扎的技艺仍深埋聂方俊心中,在为数不多的扎纸老艺人中,他一直守护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产。  居住于湘西凤凰古城团鱼脑村的聂方俊,可谓纸扎名家。他是凤凰聂氏纸扎工艺社社长,平日就待在家中做纸扎。他的心愿只有一个,倾尽全力将纸扎技艺发扬光大。  纸扎相伴70载  “上午
简单精炼的造型加上锡镴工艺,杨明洁与皇家雪兰莪合作设计的新品《知竹常乐》,无疑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但是,用锡做成的茶具,由于金属特性,摸上去会过冷,装水后会过热。如何才能设计出手感舒适的锡制茶具呢?  “在锡镴工艺基础上,融入竹子的材质、语义与纹理,实现功能上的创新与突破。”杨明洁举例,配上竹把手和竹底盘,抑或将茶具外表设计成竹纤维般凹凸的纹理,这些都可以消解金属材料过烫或过冷的缺憾。
经典背后的故事        [黄卖九,其青瓷作品《君子之风》荣获“最美的中国·最具典藏价值精品奖”。]    一个小学未毕业的陶瓷学徒,通过一点一滴的自学积累,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现代青花大王”。    在景德镇一处清幽的小院内,一个白衫、长须、黑布鞋的老者一手托坯,一手提笔,心、手、眼并用,徐徐将笔调好青花水料,分在坯体之上……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的典型形象。     独树一帜分水法  
乍见这件作品,你或许以为它是一件精美的漆器。非也,它的真身其实是一件瓷器。  这是一件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冠架即帽托,是用来放置冠帽的器具。它在宫延里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陈设品。在皇帝、皇后的寝宫内,都置有各种质地的冠架,有瓷、木、竹、漆、玉质等。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冠架多球状形制。嘉庆时期开始创制帽筒,器呈圆柱形,并成为传统形制,延烧至清末宣统时期。  这款冠架由冠伞、柱、底座组成。冠
郑乃谦站在高耸的货架前,背后是一箱箱全手工的广绣产品,它们华丽地泛着幽光。只需郑乃谦大手一挥,这些绣品将随着远洋货轮去往世界各地,西班牙、英国、荷兰、印度……  每年,从这里出发的广绣日用品价值千万元,占据欧洲刺绣实用品市场大半壁江山。    2009年,西班牙邮政发行1枚《西班牙特色》不干胶自贴邮票,主题为扇子和马尼拉披肩。马尼拉披肩其实应该叫做中国披肩。  在披肩的原产地广东顺德,郑乃谦健步如
食鹽、白糖、胡椒粉……来自美国的马修,用这些不起眼的食材,创造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超现实的缩影足以以假乱真。    一场名为“异世界”的光学错觉和小现实展亮相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40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观照片令人叹为观止。展览者的目的,是希望人们换个角度看世界。  一张只有在《国家地理》杂志才能见到的龙卷风照片吸引了众多眼球,乌黑的螺旋状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朝眼前旋转而来,雷电交加的景象近在咫尺。这是
艺术派  在扉艺廊看展览、看舞蹈乃至话剧,在扉卖品买本土设计师的艺术品——对广州的普罗大众的来说,有了“扉”,艺术休闲的概念已经相当完整。    农林下路电车总站是老广州很熟悉的地方,现在它为一部分新派广州人熟知,是因为一个艺术空间——扉艺廊。在繁华的闹市,做的却是清雅脱俗的艺术,足以看出它的态度很亲民,而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走进亿达大厦一楼,一把扇形的楼梯引着你往下走,转入负一楼,眼睛就会
60多年过去,软木画和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学宝依然情迷软木画,为软木画的发展深耕不辍,用情深至此,是因为他是真正的“软木画之子”。  大师简介:  吴学宝,1940年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福州软木画鼻祖吴启棋之子,创新制作出仅两厘米厚、可双面观看的半立体软木画作品,目前唯一的软木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吴学宝大师今年71岁,头发已经花白。每周他都会有几天,坐公交从城中的新家到城郊的
首届中国杭州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在杭州召开  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加强亚太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浙江传统手工艺强省”、“杭州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日前,“首届中国杭州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在杭州市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亚博会”以“美好生活手上来”为主题,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认识、尊重和欣赏;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
DIY2009年笔筒拼图台历:  1.剪下附赠页,贴在稍硬的纸板上(如:鞋盒、饼干盒等);  2.沿边线剪下各个方块,将它们拼装成笔筒;  3.将单独的方块,拼装于笔筒中段,以便更好的固定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