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与希伯来文学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antoni198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些民族最珍视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话,犹太民族绝对属于其中之一。无论是在他们的祖先生活于古代迦南-巴勒斯坦地区的圣经时代,还是在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摧毁、犹太人陆续开始世界性大流散后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对传统的强烈关注不但关乎其民族身份的认同,亦是他们每每面对当下特殊境遇时的镜鉴和参照。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种对记叙于民族经典和史册中的祖先“经历”的不断重温和持续诠释,使得希伯来文化传统得以绵延赓续,也让犹太人在失去故土家园、甚至相当程度上也失去自己语言的情形下,保持了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特征。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精神观念必然是在其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关于民族的历史叙事对后人就具有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就犹太民族来说,尽管在其从古至今的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作品,但与“应许之地”联系在一起、记载于《希伯来圣经》中的历史叙事,无疑最为根本,对后世关于传统的认识和诠释也最具有建构功能。然而,《希伯来圣经》的正典化过程开始于犹大国灭亡、被掳之民回归后的公元前5世纪末,迟至公元1世纪末期才宣告结束,其最后的编定者是犹太教的拉比和虔敬的文士,对历史的书写因而不可能不体现出基于犹太教一神信仰的历史观念。如果说这部经典中记录的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无数丰富多彩的“历史细节”中包含了久远的民族记忆,不失其历史性的因素,那么我们在看到这一现实叙事层面的同时,还会看到一个神圣叙事的层面,正是后一种叙事的存在,使得“圣约观念”“选民观念”“弥赛亚观念”等一系列思想观念的产生具有了基础。因此,无论对于第二圣殿初期开启编纂《希伯来圣经》进程的回归者,还是对于其后漂流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来说,祖先时期的历史叙述不但是一种关乎本民族过去的生活史,更是一种解释民族命运的观念史。历史叙述中的某些重要阶段、事件、人物,具有了原型的价值与意义,构成了民族文化傳统的重要内容,不但给后人以教益,也会在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再现其对现实际遇的启示。
  希伯来文化传统与历史叙述是本专题中三篇论文共同关注的问题。《性别与暴力:希伯来文学中的女性暴力者形象》是对《士师记》中女士师底波拉和雅亿两个女性人物形象的探讨,论文将底波拉和雅亿故事置于士师时代迦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语境中,通过对其现实叙事和神圣叙事两个层面的分析,论述了在古代以色列父权制社会中,底波拉和雅亿故事翻转《希伯来圣经》中“性别与暴力”叙事模式的意义。《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中的犹太传统》则在考察二战时期上海犹太难民后来的自传作品时,与《希伯来圣经》中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叙述发生了关联。论文运用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将希伯来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出埃及”视为一个“神话”,认为犹太难民自传创作中从欧洲到上海再到美国的经历,恰恰是对以色列人出埃及神话的诠释和演绎,自由与解放成为二者遥相辉映的共同主题。这一对上海犹太难民自传的解读,恰恰凸显了《希伯来圣经》中出埃及历史叙述的原型价值和对犹太文化传统的建构功能。
  《拉姆丹的〈马萨达〉与历史叙事的变形》将一首创作于20世纪初的长诗与两千年前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斯的著作《犹太战争》联系在了一起。斗转星移之间,罗马时期的要塞马萨达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涌动时期的马萨达重叠在了诗作中,约瑟夫斯笔下犹太抵抗者被迫集体自杀的记录,与拉姆丹诗中这一悲壮行为所具有的英雄主义精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如历史上的约瑟夫斯作为一个变节者,其对马萨达最后时刻的历史记录的真实性一直饱受质疑一样,从未去过马萨达的拉姆丹在诗中表达的英雄主义,不过是一个受犹太复国主义理想影响的希伯来语诗人对前者马萨达叙事变形处理后产生的结果。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无从得知,英雄主义的主题是为了服务于创建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的现实需要。
  一个民族的历史其实是对过往的集体记忆,而历史的记忆当然不是抽象的。如果说,记忆总是附着于某些具体的载体,那么对于以色列-犹太民族而言,这种记忆的载体首先就是一个个需要倍加珍视、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历史事件”。在经过新历史主义观念荡涤后的今天,学者们对历史的认识已然从对探究所谓“真实”“客观”的历史转为正视“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的确,那种本质主义的、唯一真实的历史并不存在。正如R.F.伯克豪弗所言,在这个由文本和话语建构起来的世界中,其中心正是那些“伟大的故事”。Robert F. Berkhofer Jr., Beyond the Great Story: History as Text and Discour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75.“出埃及”的故事如此,女士师底波拉的故事如此,马萨达的故事也如此。
  然而,每一位叙述者都是从当下的立场去决定其对历史“事件”或“伟大的故事”的信念的,或者说,任何历史无不是从叙述者特定的价值取向中获得其历史的特征。美国学者琳恩·亨特曾说:“历史最好被定义为已经被讲述的故事和可能被讲述的故事之间的一种持续性紧张关系”。Lynn Hunt, “History as Gesture; or The Scandal of History,” in Jonathan Arac, Barbara Johnson, eds., Consequences of Theory,
其他文献
摘 要:平行对话文本是小学高段对话文本的常见形式。在实践中解析平行对话结构与内容,形成了“Let’s try导入接触对话文本、骨架提问感知文本内容、跟读模仿掌握文本框架、提供词汇操练文本重点、提供情景应用对话文本、品评展演获取自信”这样六步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平行对话文本;六步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1-0
窗里窗外(林青霞写自己的故事)  作者:林青霞  定价:¥88.00  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8-17  在化妆师眼里,她是不化妆就能直接上镜的女演员。息影18年,林青霞复出了,以一个作家身份。  什么是大腕?大腕就是她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她的传说。林青霞的新书《窗里窗外》一枝独秀,成为书展的最大热门,几乎横扫了国内媒体的重要版面。  新书发布会上,名导徐克前来“暖场”
又到一年“3·15”。每年此时,各种消费维权的信息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央视“3·15”晚会也会集中曝光一批问题商品,一些问题商家为此头疼不已,纷纷开启紧急公关模式以求度过“信任危机”。在集中曝光、重点打击的“快意恩仇”中,“3·15”俨然已成为打假的狂欢、维权的节日。  时文选读  维护消费者权益要从3·15到365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当这个时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及有关组织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阐释;备课指导;教材分析;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52-08    本册教材循着整套教材编写的大宗旨——以人和人的发展为本,培植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综合素养,纳入了六个文化主题单元:  1.金色童年:快乐的儿时生活;  2.自然之道:人与动物的和谐;  3.人生哲理:思考着成长;  4.行走四方:
“两弹一星”功臣、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4岁。  袁承业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父亲袁开基是一名有机化学家,家里所见之处堆满了化学书籍。耳濡目染之下,袁承业从小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中国,战乱连连,袁承业跟随家人四处流离。贫困却不潦倒,无论身在何处,袁承业的父母都一直把让子女能够接受教育列在首位。袁承业先后在
在装置着多媒体投影仪和超薄型彩色电视机的北京西藏中学教室里,远离家乡的藏族学生们正在专心地学习包括数、理、化在内的科技和包括汉语、英语和藏文在内的语言。在这所高中学校里,除了规定的学习科目之外,已掌握汉、藏、英3种语言的学生们还要选学一些研究性的课程,如杜甫的诗歌、英国文学、藏文化等等,然后通过高考升入大学。而在家乡,与他们同龄的藏族少年多数都已经离开学校,务农或务工了。  能够来到距西藏4000
太阳画的画太美了  他只是画黑白的还做成了  动画片  洞口  妹妹的诗像洞口  让我们看到清晨的太阳和病毒打仗  太阳胜利了  担心  妈妈不能总是看电脑时间长了  就被电脑抓走了  竹笋  下雨天  她们披着雨衣站在风里等人天热了  她們一层一层脱衣服  等人  提醒  抱歉。请不要说话! 我要做一个干净的梦!  指导教师:孙 丽
内容提要朱熹与郑玄关于《论语》3.8章“素”与“绚”之“本末轻重”的对立,揭示出“礼的二重性”:一方面,在理论上“礼”必然区分为不能被进一步还原的“素礼”(质)与“绚礼”(文)这两个面相;另一方面,在历史实践中“礼”又永远指向“文质彬彬”的整全之“一”。礼的二重性表明,虽然传统学术不太重视知性区分,礼的生活主要表现为伦理生活、政治生活、审美生活等的合一,但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礼学中区分出(建立)独
黄楚芳的音乐之路铺满了鲜花。2005年,她一举夺得世界五大钢琴国际比赛之一范·克莱本大奖,50天后,又折桂竞争激烈的克利夫兰国际钢琴大赛。  受董卿之约,黄楚芳来京参与《朗读者》的录制。极富口才的她是一个可以把音乐“谈”得十分到位的人。但是当她手指触碰琴键的那一刻,笔者才豁然明了,毫无疑问,这才是黄楚芳的正确打开方式。  少年早成:讀书 练琴  黄楚芳是激情和优雅的混合体,在北京北郊的一处公寓,从
我跑到了三国,在东吴当了一名士兵小组长。和我们班级一样,管四个人,嘿嘿,还包括我。这天,我们小组被诸葛亮调去“借箭”,任務就是只顾擂鼓呐喊。我们喊了一阵,嗓子都哑了,曹军的飞箭也到了。我赶紧躲到草人的后面,“嗖嗖嗖,嗖嗖嗖……”箭如雨下,原来是这样啊!哈哈,曹操呀,你可真够笨的,不知道你们看到的是草人啊!(宋希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