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收藏四“不”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环画(小人书)收藏是目前国内的一种主流收藏,很多老年人加入这个队伍中而成为“连友”。家住辽南地区的七旬老人冯宝贵就是老年“连友”中的一员。在多年的收藏实践中,老冯探索總结出了独特的连环画收藏“套路”,这些“套路”独出机杼,对老年“连友”不无借鉴和启迪。
  套路之一:不“求全”。有些老年“连友”受电视讲座、相关书籍介绍的影响,把品相作为连环画收藏的重要标尺,因此在收藏中,对缺面少页的连环画一律拒之门外。而在老冯看来,品相虽是连环画收藏的重要标尺之一,但并不绝对。他认为,连环画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唯一性,因此,出版年代相对较早的连环画尽管品相欠佳,但依然有收藏价值。老冯在收藏实践中,非常注重连环画的“出生日期”,而对于品相,则本着“能好则好,不好将就”的收藏原则。多年来,他收藏了很多品相差一些的老版连环画,目前都成了“镇箱之宝”。
  他收藏的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旧恨新仇》、《战斗在飞虎山上》等连环画,品相虽只有7成,但单本“身价”却达到了200~300元。老冯收藏的80年代出版的折叠式微开本连环画,品相只有八九成,但由于它们是国内连环画唯一的微型、折叠式连环画,物以稀为贵,单本也被炒到了数百元。
  套路之二:不“跟风”。有消息说,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影视作品连环画成为目前连环画收藏市场的黑马。一些老年“连友”受其诱导,大量收藏黑白版的影视连环画,收藏界刮起一股“影视连环画热”。老冯在收藏过程中。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很理性地对这股风进行了甄别。他认为,影视连环画发行量巨大,出版时间较近,且是从影视翻拍而来,画面模糊不清,纸质也较差,因此在收藏市场上会因“技术含量低”而不会走太远。事实真的验证了老冯的观点。
  套路之三:不“跑单”。一些老年“连友”总认为:单行本的连环画,因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独立性,而使其收藏价值高于套集连环画。因此,有些人放弃了套集连环画的收藏。老冯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观点具有偏颇性。他认为,有些成套的系列连环画在拍卖会上拍卖得非常好。老冯收到一套1956年版《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当时他只集到了8本,后来在“连友”们的帮助下又淘到了2本,凑齐了全套。结果这套“建制”齐全的连环画以1200元的价格为天津一位藏家收走。近年来,在老冯的劝说下,很多老年“连友”开始向系列连环画收藏进军。
  套路之四:不讲“门户”。一些老年“连友”认为全国连环画出版社众多,印刷水平、题材风格参差不齐,收藏时应该“取优汰劣”。老冯的收藏“套路”是:抛开“门户”之见,只要是题材和艺术性较好的连环画,他都予以收藏。他在与“连友”交流时指出,上个世纪,几乎所有省级人民出版社、美术出版社都出版过连环画,这些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艺术风格各有千秋,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
  依靠自己独特的收藏理念,这些年,冯老不仅收藏了各种(类)连环画三万多册,成为辽南地区连环画收藏队伍中的“大家”,还给很多老年“连友”廓清了收藏理念,拓展了收藏视野,从而使他们在晚年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亮堂。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兔年的春天到了,今年是我和丈夫结婚59年,我们复婚也有21年了……    我叫王文翔,丈夫叫张有才。我的一生离过两次婚,不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好,而是因为夫妻感情太深了。    一    我第一次离婚是在“文革”期间,那时我已经是4个孩子的妈妈了。  我在1952年结婚,1955年冬天,我被分配到川西北高原的黑水县,参加了民族地区土地改革工作队,担任秘书工作。其间,我与8个同志不慎被叛匪抓走,被关押了
期刊
一到春光烂漫的日子,我就想起壮美辽阔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1968年,我在哈达吐大队插队,附近有个黄花谷。谁到了那里,都会被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萱草花给“震”住:那时大片大片的被俗称黄花菜的萱草鹅黄滚滚,一直铺满了整个山谷。黄花的碧绿叶片又宽又厚,盛开的黄花和我的手掌心差不多大。最神奇的是所有的黄花的高度完全一样,远远望去,下边是碧绿的叶,中间是葱绿的茎,上边一截则是金灿灿的黄花,三层界限分明,宛
期刊
女教授吴玉梅在妹妹的热心介绍下与一个美籍华人结了婚。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妹妹竟然是自己丈夫的情人……    一    吴玉梅、吴玉玉两姐妹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吴玉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大她13岁的姐姐吴玉梅对这个小妹妹宠爱有加。吴玉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京一所大学任教,2001年与丈夫分手。  2003年11月的一天,已到中年的吴玉玉偶然看到一则征婚启事:“美籍华人陈明诚,男,1946
期刊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笔者遇到了全国政协特邀委员陈光标。陈光标也许不是中国首富,但却是行善最高调的一个。他曾宣布“裸捐”,也曾在2011年春节前夕募捐1.27亿,再演“钱墙秀”……面对种种议论,陈光标更爱谈起的是家人对他的支持。  陈光标说,他之所以如此高调地做慈善,是父母给他的启发。陈光标曾把父母接到城里同住,可他们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坚持要回安徽乡下老家,每天都要到自家的几亩地里侍弄一番。2005
期刊
年过六旬的威海市民丛洪滋,从外孙楠楠出生那天起,就在网上记录下楠楠的成长点滴。每年她还将图文并茂的外孙“博客语像”结集成书,至今由她自行编辑、整理的《家有楠宝》系列已出版至第5本。丛洪滋说,她希望用这样的形式为外孙保存成长的痕迹,留下一段永恒的记忆。丛洪滋对外孙的爱和她笔耕不辍的执著感动了很多网友。在互联网上,大家都称她是“网络姥姥”。  说起来,丛洪滋萌生记录外孙成长的初衷非常简单。2004年4
期刊
最近,我的老友老王与已共同生活50年的妻子闹起了离婚,这在家人、亲友以及邻居之间,引起轩然大波。离婚的导火索是老王跟邻居纪女士关系暖昧,两个人常去跳舞。老王的妻子十分生气,而老王认为夫妻性格差距太大,下决心离婚。  很多人不理解:老王儿子在美国,女儿在日本,儿女每年寄回不少钱孝敬,是饱暖思淫欲吧?他的儿女也不理解:母亲为他烧饭做菜洗衣服,每天买好酒,舒服的日子不过,偏去找难堪事做。各种怪话灌进老王
期刊
虽说咱是平头百姓,家里却有一个专门的“保健医”。只是这个“保健医”今年只有8岁——我的小孙子壮壮。  儿媳是医院里的护士长。受母亲的熏染,壮壮从小就讲卫生。上学后,对生活保健更是非常感兴趣。壮壮虽然年纪小,却特别有心计,自从跟我生活在一起后,就有意收集一些老年保健知识,抄在日记本上,同时还从网上下载一些保健资料,然后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取名《奶奶保健备忘录》,逼着我天天读、学、用。开始,我没把壮壮
期刊
说来惭愧,以往我自認很孝顺父母,但竟然是女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女儿有一笔钱存在我这里。我退休后果在家里无事可做,一时忍不住就动用了女儿的那笔钱去炒股了。当女儿准备买房需要用钱时,这笔钱在股市套住拿不出来了。好几个月,我都如坐针毡,怕女儿因这笔钱和我记仇。然而,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把实情向女儿和盘托出后,女儿却表现得很大度,反过来安慰我:“妈,你也不要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钱财毕
期刊
“的卢跃檀溪,打一《三国》人物名。”“是张飞!不对,是马腾!”“对喽,是马腾!哈哈哈哈……”每天,小区的老年活动室里总是传出爽朗开心的笑声——这是我们的“老年谜语沙龙”在摆“擂台”呢。  退休后,我和数十位喜好谜语的老友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老年谜语沙龙”,大家每天在一起切磋制谜、猜谜技艺,玩得不亦乐乎。谜语是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它既能锻炼大脑思维,又能增添生活乐趣,同时还能拓展知识面。所以,“老
期刊
在繁华的都市,人们常会看到提笼架鸟的爱鸟人,一个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竟从中悟出了商机,并且还真的靠养鸟发了家。    发财点子鸟市找    年近六旬的王秦月是山东省淄博市人,她的丈夫刘清原在市汽运公司工作,2000年内退后贷款12万元买了辆东风大货车,虽然收入不菲,但因为有还贷的压力,一家人总觉得手头紧。王秦月心头像坠了一个大秤砣,见人就觉矮三分。  王秦月见老伴整天在外奔波,自己也想找个挣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