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记录历史原貌 再现教育大师风采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de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且是20世纪综合性的文化伟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广采博览,自成一家,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炽热的爱国之心,胸怀振兴中华文化大业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新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人格精神和思想遗产,永远激励与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后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陶行知。之所以选择将陶行知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同人们曾于20世纪80年代负责搜集、编辑和出版《陶行知全集》,积累了不少陶研方面的研究资料,也培养起了我对陶行知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人格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我,他那赤诚真挚的爱国精神、吃苦实干的奋斗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时刻激励与鞭策着我。1991年,我在业师章开沅先生的指导之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先生嘱我再接再厉,编撰《陶行知年谱长编》。为此,过去的20多年,我都在为年谱长编做准备,并编写了简谱,只是此后接连忙于出国、学术、行政等事务琐碎繁杂,心愿难了,现幸得学生刘大伟鼎力襄助,才得以完成编撰此书的任务。好的年谱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丝毫不亚于人物传记,而就其资料翔实程度而言却又远胜于传记。所以胡适之先生以为,“最好的年谱可算是中国最高等的传记”。就陶行知先生而言,朱泽甫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早年曾分别编有《陶行知年谱》和《陶行知年谱稿》,但相对而言,这两本编于特殊历史时段的年谱,受当时革命史观及篇幅的限制,很难客观完整地还原陶行知先生的真实面貌,这与先生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完全不相符的。所以,编撰全面客观的《陶行知年谱长编》就非常有必要了。在2021年陶行知先生130周年诞辰前夕,得益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我才能将20多年的努力变为现实。
  真水无香,泽积而长。从当初编撰《陶行知全集》到今日的《陶行知年谱长编》,二三十年过去了,但陶行知先生的师表与楷模形象常存于我心间,时刻激励着我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永久的根据地,并为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而建言献策,努力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出台,努力推动高考制度的改革,努力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等等。这些均是在研究陶行知过程中所受到的啟发与教益,也是陶行知先生伟大人格精神对我激励与鞭策的结果。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那种崇高的人格,我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花这么久的时间为陶行知先生编撰150万字四卷本年谱长编,既是对先生的敬仰,又是对先生的一种纪念,也是在尽传承和光大的责任。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史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现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鄢志勇
其他文献
一、中外歌剧的全新  演绎与互访  2016年3月,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携彼岸音律,谱国音华章”中美歌剧交流活动,在两国两校先后举行。该活动通过互相演绎两国的经典歌剧来进行学术交流,为歌剧艺术的教学及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3月10、11日晚以及12日上午,中美歌剧交流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相继上演。中美双方共同演绎了中外歌剧中的经典作品,中国歌
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已近百年的历程,其间佳作不断。上世纪80年代后,民族管弦乐的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民音乐》曾从1995年起组织专家就“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专题展开了系列讨论,这一讨论,深化了民族管弦乐艺术的理论深度。在创作实践中,作曲家在个性探索中始终将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视为己任,朱晓谷就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位,其民乐创作之路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同,如他的学生杨青对其精致的乐思
前言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江苏常熟、太仓以严澂?穴号天池?雪、徐上演?穴号青山?雪为代表的明清之际最为重要的琴派。该派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当时琴界影响之广及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均为琴派中罕见。”被琴界奉为正宗。在清初时,虞山琴派在江苏常熟、苏州一带流传,门人弟子甚多。所谓:“人人自诩虞山,家家源说琴川。”①虞山琴派对于清代以后的琴家、琴派、琴谱风格及美学思想等方面,
搞歌剧,应该从延安时期说起。  延安时期是我艺术上、思想上的准备阶段,认识搞中国歌剧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要走民族音乐的道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重视民族风格等等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但真正认识到要从头学起还是整风以后搜集民歌、跟老百姓学唱,慢慢才从心里喜欢上民族音乐。在这之前,口头上讲民族化,心里并不真正看得起,倒是很向往西欧的东西,特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象派的绘画、诗歌、音乐,入了迷。我从一本
中国当下音乐舞台上的舞剧艺术探索在借鉴西方相关体裁的艺术手法基础上,也深刻地  意识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张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青教授新作舞剧《伏羲:一画开天》(以下简称《伏羲》)就是其中力图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力作!它在2012年伏羲文化节上绚丽上演,包括甘肃天水市的广大爱乐者和北京专程欣赏的艺术家群体等见证其精彩。该剧依据音乐戏剧的张弛需要而设计为序——天道循环、始祖诞生、携手创
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传播流行文化的重要载体。兴起于日本的“二次元文化”正是借助互联网以迅猛之势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闪亮新星。“二次元音乐”做为“二次元文化”中的重要传播内容,在虚拟歌手、同人文化、vocaloid、弹幕网站哔哩哔哩、“P主”等概念的推动下进入大众视野。  一、二次元虚拟歌手   音乐技术变革的起步与发展最早是在欧美和日本,随着科技水平、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录音水平已
自2000年以来,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修订版的引领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课程理念还是教学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抛开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之间的纷争,从课程建设的中观角度,目前尚存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则是有效音乐课程资源的匮乏。对此,主持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的王安国教授,基于对面向全体学生、以“唱、奏、听、动、创”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主体的重视,针对这一制约音乐
一、关于“视唱练耳专业”与  “视唱练耳课”定位的争鸣  在2017年11月刚刚于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做了《视唱练耳专业是什么专业?视唱练耳课是什么课?——对视唱练耳学科实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的发言,其中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应该按教育专业的人才目标去培养,而不是按表演专业、创作专业训练体系进
06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中国音乐宫调史与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研究。近些年开始对民族音乐学传入后的传统音乐研究作了一个系统思考,近期刚完成《西方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列论文中的两篇。接到本次会议通知①,会议议题与我所思考的问题联系了起来。以下发言即是结合会议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音乐文化的独特性②  这里表述的是“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不是“音乐”的独特性。那么两种表述的区别何在?“音乐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的作曲家、指挥家。生前的马勒更多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扬名于世,直到他逝世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作曲家的地位,并将其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人一起排入了维也纳交响乐大师行列。学界对马勒音乐创作的关注和研究是从二战后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版了首部专门讨论马勒作品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