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祖国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人文价值,对于华夏子孙后代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的古代语言文字,学起来难免觉得费劲、乏味。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在经典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搭建一个个平台,让学生乐于接触,易于感悟,善于交流、表达,让这些看似枯燥的经典鲜活起来。
首先,依托课本,拓展经典课堂。小学语文课本中,尤其是现行的苏教版,就很注重经典的学习、积累和运用。就中年级来讲,每个学期都安排有两课的《古诗两首》;单元练习里也安排有二至三首古诗词;类似于《李广射虎》、《但愿人长久》等等的文包诗、词;还有古代寓言、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还有出自于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的成语;还有出自于古代的名言警句、俗语、歇后语、对联等等。这些都是经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经典精华。但很多学生都是迫于老师的要求,或考试的需要,为背而背,为记而记,根本不感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挖掘与之相关的作者、写作背景、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名著等等资料,或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或安排课堂交流,或引导课后阅读等,把经典课堂拓宽、拓深,内容就会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前,我首先让学生查阅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 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学习古诗后,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词,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举行各种比赛。如,学了第8八册《江南春》和《春日偶成》这两首古诗后,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举行“春天赛诗会”;学了第6六册的《山行》和《枫机夜泊》这两首诗后,又让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诗歌,举行“秋诗吟诵会”;学到第6册的24课《寓言两则》和练习8《读读背背》中8个出自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我让学生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举行“寓言故事会”;学了第7册练习3的歇后语,让学生搜集歇后语和歇后语故事,喜欢展示歇后语的同学就参加“歇后语手抄小报比赛”,喜欢讲歇后语故事的同学就参加“歇后语故事比赛”。……这些依纲扣本的相关活动,让学生通过搜集、交流、比赛等形式,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丰富了经典知识。
其次,将语文课堂延伸到其他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更深入的领悟经典、表现经典。有些经典诗文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有些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把课堂延伸到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学生的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让学生吟之、颂之、歌之、舞之、书之、画之……例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词,及有关歌曲、古筝曲、古琴曲,还有宋代的服装、舞蹈等,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这首宋词理解。结果,有的同学学着古人摇头晃脑、踱着方步吟诵;有的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有的穿上宋代服装学着苏轼起舞弄清影……再如,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时,刚好临近春节了,也碰巧我们四年级美术上册有一节手工制作课《制作纸灯笼》,我就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诗词,或书写,或配画,装裱到灯笼上去,搞一次“灯会”。
平时,还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给古诗词配画,或配上新曲唱,或快板说唱,或把古诗变成跳橡皮筋的唱词……,这样,经典在学生眼里的就变得有声有色、可触可及。
再次,将经典学习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经典的生命力。例如,我在教学《春联》这篇课文时,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春联的资料,进行交流。有的同学摘抄文字资料,有的同学从网上打印图片资料。内容非常丰富,有春联的由来,有春联的发展史,有春联的特点,有春联的种类,有春联的作用,有春联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交流中增长不少知识。其次,学习新课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坊邻里去收集门上的春联、春条。然后,开展“春联创作比赛”。尽管水平不是很高,也有些幼稚,但起码很多同学懂得了对仗的运用。最后,发给学生写对联的大红纸,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春联用毛笔书写上去,向全校展示成果,搞“春联义卖”,这场面真有点像春联专卖店。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喜悦不已,并把所得的钱作为这次活动的经费。围绕《春联》这篇课文所开展的活动,差不多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学生从中知道了春联虽然产生于古代,但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还不断地丰富它的内涵、发展它的形式,里面蕴含着很多的知识,学生真正地、深刻地体验了一次学经典、用经典的乐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好课本里的经典,还要结合学生特点、时代特点,去拓展语文课堂,让学生有兴趣地、多形式地、多渠道地学习祖国的经典文化,让我们经典课堂鲜活起来。
首先,依托课本,拓展经典课堂。小学语文课本中,尤其是现行的苏教版,就很注重经典的学习、积累和运用。就中年级来讲,每个学期都安排有两课的《古诗两首》;单元练习里也安排有二至三首古诗词;类似于《李广射虎》、《但愿人长久》等等的文包诗、词;还有古代寓言、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还有出自于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的成语;还有出自于古代的名言警句、俗语、歇后语、对联等等。这些都是经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经典精华。但很多学生都是迫于老师的要求,或考试的需要,为背而背,为记而记,根本不感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挖掘与之相关的作者、写作背景、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名著等等资料,或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或安排课堂交流,或引导课后阅读等,把经典课堂拓宽、拓深,内容就会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前,我首先让学生查阅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 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学习古诗后,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词,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举行各种比赛。如,学了第8八册《江南春》和《春日偶成》这两首古诗后,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举行“春天赛诗会”;学了第6六册的《山行》和《枫机夜泊》这两首诗后,又让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诗歌,举行“秋诗吟诵会”;学到第6册的24课《寓言两则》和练习8《读读背背》中8个出自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我让学生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举行“寓言故事会”;学了第7册练习3的歇后语,让学生搜集歇后语和歇后语故事,喜欢展示歇后语的同学就参加“歇后语手抄小报比赛”,喜欢讲歇后语故事的同学就参加“歇后语故事比赛”。……这些依纲扣本的相关活动,让学生通过搜集、交流、比赛等形式,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丰富了经典知识。
其次,将语文课堂延伸到其他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更深入的领悟经典、表现经典。有些经典诗文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有些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把课堂延伸到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学生的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让学生吟之、颂之、歌之、舞之、书之、画之……例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词,及有关歌曲、古筝曲、古琴曲,还有宋代的服装、舞蹈等,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这首宋词理解。结果,有的同学学着古人摇头晃脑、踱着方步吟诵;有的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有的穿上宋代服装学着苏轼起舞弄清影……再如,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时,刚好临近春节了,也碰巧我们四年级美术上册有一节手工制作课《制作纸灯笼》,我就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诗词,或书写,或配画,装裱到灯笼上去,搞一次“灯会”。
平时,还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给古诗词配画,或配上新曲唱,或快板说唱,或把古诗变成跳橡皮筋的唱词……,这样,经典在学生眼里的就变得有声有色、可触可及。
再次,将经典学习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经典的生命力。例如,我在教学《春联》这篇课文时,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春联的资料,进行交流。有的同学摘抄文字资料,有的同学从网上打印图片资料。内容非常丰富,有春联的由来,有春联的发展史,有春联的特点,有春联的种类,有春联的作用,有春联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交流中增长不少知识。其次,学习新课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坊邻里去收集门上的春联、春条。然后,开展“春联创作比赛”。尽管水平不是很高,也有些幼稚,但起码很多同学懂得了对仗的运用。最后,发给学生写对联的大红纸,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春联用毛笔书写上去,向全校展示成果,搞“春联义卖”,这场面真有点像春联专卖店。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喜悦不已,并把所得的钱作为这次活动的经费。围绕《春联》这篇课文所开展的活动,差不多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学生从中知道了春联虽然产生于古代,但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还不断地丰富它的内涵、发展它的形式,里面蕴含着很多的知识,学生真正地、深刻地体验了一次学经典、用经典的乐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好课本里的经典,还要结合学生特点、时代特点,去拓展语文课堂,让学生有兴趣地、多形式地、多渠道地学习祖国的经典文化,让我们经典课堂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