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学校里最流行的词是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难道只是流行,难道我们只是在赶时髦?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产生不少误区,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一、新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再认识
中国的数学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过去五十多年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目标上,过于强调数学学科的特征,忽视学生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不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好奇、缺乏自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2.在课程内容上,缺乏对数学较为全面、正确的反映,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偏繁,未能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未能反映现代公民需具备的如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作出合理决策的技能等。
3.在学习方式上,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课程的呈现方式不注意提供知识发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学化技术的推进,数学和数学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模式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时代呼唤着课程改革的到来。
二、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精神实质及其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几个精英为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
2.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这一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将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有了可供学生思索、开拓和发展的用武之地,使数学更具现实性,与学生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
3.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其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重视过程的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往要减少,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
4.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
三、新课改实施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实施新课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出现不少误区,甚至走向另一极端,值得我们深思。
1.教学活动越多越好。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的教师就理解为活动越多越好,所以安排的活动五花八门,有的活动脱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过于追求表面热闹,将活动引向歧路。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学生往往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
3.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不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勇敢接受挑战,才能真正走进新课标。
一、新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再认识
中国的数学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过去五十多年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目标上,过于强调数学学科的特征,忽视学生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不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好奇、缺乏自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2.在课程内容上,缺乏对数学较为全面、正确的反映,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偏繁,未能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未能反映现代公民需具备的如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作出合理决策的技能等。
3.在学习方式上,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课程的呈现方式不注意提供知识发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学化技术的推进,数学和数学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模式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时代呼唤着课程改革的到来。
二、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精神实质及其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几个精英为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
2.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这一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将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有了可供学生思索、开拓和发展的用武之地,使数学更具现实性,与学生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
3.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其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重视过程的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往要减少,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
4.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
三、新课改实施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实施新课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出现不少误区,甚至走向另一极端,值得我们深思。
1.教学活动越多越好。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的教师就理解为活动越多越好,所以安排的活动五花八门,有的活动脱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过于追求表面热闹,将活动引向歧路。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学生往往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
3.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不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勇敢接受挑战,才能真正走进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