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其中,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是教学难点,也确实难倒了不少教师。如何突破呢?笔者独辟蹊径,选择破译鸟语展开教学,效果颇佳。
师: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鸟叫的语句,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些语句,也就是多听听那鸟叫,听听那些鸟都在说些什么,把自己想到的写在句子的旁边,试着破译一下鸟语。
生:我想那“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是鸟妈妈睁开眼睛后高声对孩子说:“快看,太阳升起来了,新的一天多美好呀!”
师:你认为是母亲对孩子动情的呼唤。
生:我听出来那画眉鸟兴奋地叫着,是画眉鸟见到我们拍掌,以为是鼓励它再唱一首,因此它唱得就更带劲了。
师:你把拍掌当成鼓掌,与巴金先生的见解不一样了,可见你也像画眉鸟一样善解人意,又富有激情。
生:我觉得这些鸟的叫声就像我们的晨读,大家都在投入地读着,背诵着与鸟相关的精美篇章。
师:你从到处是鸟的叫声想到了这是鸟儿在勤奋学习,也许只有学习才能使那些鸟儿变得更加聪明。
生:我听出那清脆悦耳的叫声汇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晨曲,表达了鸟儿们对新的一天的美好向往,都是对着太阳在唱歌呢。
师:你们为什么听到的都是鸟儿的欢声笑语、幸福歌唱,却没有听到它们的愁苦或者悲伤呢?
生:因为它们这是生活在天堂里啊!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榕树像个树林一样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周围的人们又喜爱它们,保护它们,不让人伤害它们。
师:你们能用鸟语来表达一下这种生活在天堂的感觉吗?
生:(摇头)不能。
师:这样吧,大家都认为这些鸟叫是在歌唱它们在天堂里的生活,那么请大家拿起笔,为鸟儿写一写歌词,把鸟儿在这天堂里的幸福感情抒发一下,怎么样?比一比,谁是最懂鸟语的人,或者说是鸟的知音。
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们多么自由。儿女长大,家族兴旺,我们多么幸福。啊,这就是鸟的天堂!
生:我要大声歌唱,歌唱鸟的天堂,无忧又无虑,健康又安全,每天的快乐都说不完啦,就对着太阳唱一唱,哦,这儿是鸟的天堂!
师:太棒了!真没有想到,大家不仅成了鸟的知音,更是巴金先生的知音。
以上教学,我紧紧抓住大榕树上鸟儿叫的动态描写,于“鸟的天堂”这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之中存在的思维空间做文章。因为在文本缺失相应表达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分析讲解有“灌”的嫌疑,运用反复朗读又觉得很“空”,效果都难以尽如人意。所以,我用破译鸟语这一独特的角度来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个教学过程,包含着巧妙的点拨:捕捉到了学情与文情的契合点——学生熟悉鸟的叫声,但不知道鸟的叫声是什么意思。我能够准确地预设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知识、能力难点在哪里,同时又对鸟叫这一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听明白”的破译要求,用以打破通常的思维定式,自然能产生新的令人疑惑的问题,引发学生产生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
在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进行探究时,我不是置身事外,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遐想,而是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如,用“动情的呼唤”来肯定学生认为是鸟妈妈“高声对孩子说”;用“像画眉鸟一样善解人意,又富有激情”来赞赏学生的独特见解。让问题在多个层面上得到讨论,而学生则不断深入地解读文本,对鸟语的理解与感悟达到了新的高度。
教学至此,笔者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水乳般地融入学生的解读中。但是,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语文实践上更进一步,让学生不仅破译了鸟语,而且还要为鸟儿的歌唱写歌词。此举一方面化说为写,让学生的口头表达得以定型,也是学生理解鸟语后的一个新的刺激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理解鸟叫这一看似孤立的问题与全面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所写的歌词来看,他们已经能更多地把鸟儿此时的快乐与鸟的天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破译鸟语这个问题如果出现在别的地方,或许会被当作天方夜谭,但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通过的我的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引领学生完成了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與文本及作者进行对话,领悟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无限热爱之情,体验到了一种物我合一、人鸟和鸣的全新境界,真正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师: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鸟叫的语句,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些语句,也就是多听听那鸟叫,听听那些鸟都在说些什么,把自己想到的写在句子的旁边,试着破译一下鸟语。
生:我想那“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是鸟妈妈睁开眼睛后高声对孩子说:“快看,太阳升起来了,新的一天多美好呀!”
师:你认为是母亲对孩子动情的呼唤。
生:我听出来那画眉鸟兴奋地叫着,是画眉鸟见到我们拍掌,以为是鼓励它再唱一首,因此它唱得就更带劲了。
师:你把拍掌当成鼓掌,与巴金先生的见解不一样了,可见你也像画眉鸟一样善解人意,又富有激情。
生:我觉得这些鸟的叫声就像我们的晨读,大家都在投入地读着,背诵着与鸟相关的精美篇章。
师:你从到处是鸟的叫声想到了这是鸟儿在勤奋学习,也许只有学习才能使那些鸟儿变得更加聪明。
生:我听出那清脆悦耳的叫声汇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晨曲,表达了鸟儿们对新的一天的美好向往,都是对着太阳在唱歌呢。
师:你们为什么听到的都是鸟儿的欢声笑语、幸福歌唱,却没有听到它们的愁苦或者悲伤呢?
生:因为它们这是生活在天堂里啊!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榕树像个树林一样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周围的人们又喜爱它们,保护它们,不让人伤害它们。
师:你们能用鸟语来表达一下这种生活在天堂的感觉吗?
生:(摇头)不能。
师:这样吧,大家都认为这些鸟叫是在歌唱它们在天堂里的生活,那么请大家拿起笔,为鸟儿写一写歌词,把鸟儿在这天堂里的幸福感情抒发一下,怎么样?比一比,谁是最懂鸟语的人,或者说是鸟的知音。
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们多么自由。儿女长大,家族兴旺,我们多么幸福。啊,这就是鸟的天堂!
生:我要大声歌唱,歌唱鸟的天堂,无忧又无虑,健康又安全,每天的快乐都说不完啦,就对着太阳唱一唱,哦,这儿是鸟的天堂!
师:太棒了!真没有想到,大家不仅成了鸟的知音,更是巴金先生的知音。
以上教学,我紧紧抓住大榕树上鸟儿叫的动态描写,于“鸟的天堂”这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之中存在的思维空间做文章。因为在文本缺失相应表达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分析讲解有“灌”的嫌疑,运用反复朗读又觉得很“空”,效果都难以尽如人意。所以,我用破译鸟语这一独特的角度来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个教学过程,包含着巧妙的点拨:捕捉到了学情与文情的契合点——学生熟悉鸟的叫声,但不知道鸟的叫声是什么意思。我能够准确地预设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知识、能力难点在哪里,同时又对鸟叫这一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听明白”的破译要求,用以打破通常的思维定式,自然能产生新的令人疑惑的问题,引发学生产生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
在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进行探究时,我不是置身事外,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遐想,而是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如,用“动情的呼唤”来肯定学生认为是鸟妈妈“高声对孩子说”;用“像画眉鸟一样善解人意,又富有激情”来赞赏学生的独特见解。让问题在多个层面上得到讨论,而学生则不断深入地解读文本,对鸟语的理解与感悟达到了新的高度。
教学至此,笔者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水乳般地融入学生的解读中。但是,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语文实践上更进一步,让学生不仅破译了鸟语,而且还要为鸟儿的歌唱写歌词。此举一方面化说为写,让学生的口头表达得以定型,也是学生理解鸟语后的一个新的刺激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理解鸟叫这一看似孤立的问题与全面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所写的歌词来看,他们已经能更多地把鸟儿此时的快乐与鸟的天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破译鸟语这个问题如果出现在别的地方,或许会被当作天方夜谭,但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通过的我的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引领学生完成了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與文本及作者进行对话,领悟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无限热爱之情,体验到了一种物我合一、人鸟和鸣的全新境界,真正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