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思维本质,要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特级教师俞正强的讲座从“活明白”到“想明白”再到“学明白”深度解密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不断完善、修正学生认知中的不足之处,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进而打造生本课堂。
关键词:解密思维,生本课堂,生活经验,问题解决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的“解密数学思维”的讲座朴实无华,没有课件,但有思考、观察、碰撞、反思,有感悟、唤醒、升华、绽放,有笑声、掌声、欢呼声。俞老师的讲座从“活明白”到“想明白”再到“学明白”最后到“新明白”解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他认为我们要借用学生的“活明白”,帮助学生“想明白”,整理出我们要的结果“学明白”。俞老师认为只有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探究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 活明白——以生活经验为切入,引入新知
认知源于经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在生活中也在认识数学,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以讲授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只是以听的方式被动学习,没有主动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含量不高,所以我们现在提倡以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引”,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思考,去和同伴展开交流活动,让课堂形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探究中构建知识,充分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俞老师以“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为例:
师:5分钟猫走200米,狗走300米,请问谁走得比较快?
生:狗。
师:600米,狗跑5分钟,猫跑4分钟,谁快?
生:猫。
师:这两个比快慢,差别在哪里?
生:一个是时间相同,路程越长就越快,一个是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越快。
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量中,其中时间和路程是不需要教的,根据生活经验就可以自行获得,速度是要教的,要教的是这节课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不需要教的(生活经验)是我们要“借用”的。“活明白”是学生的原始思维,正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最佳生长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渐进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
二、 想明白——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引发思考
一个问题不是学生通过“活明白”一下子能得出来的,那这个问题学生就要去想了,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想明白的过程。而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问题解决我们一般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怎么解决,第二层次是解决方法分类,第三层次是解决方法比较。
(一)一题多解,让思维更发散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过程要发散思维,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解决思路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问题本质,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种类仍然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普遍都会选择一个符合常理和常规的解决方法,缺少发散思维,当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数学题目时最需要的就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可以使这种能力得以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俞老师以“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为例的讲解:
师:猫5分钟跑200米,狗2分钟跑100米,誰快?
生1:狗2分钟跑100米,狗4分钟跑200米,猫和狗都跑了200米,狗时间用得少,狗快。
生2:猫1分钟跑40米,狗1分钟跑50米,时间一样,跑的路程狗多,所以狗快。
生3:猫10分钟跑400米,狗10分钟跑500米,时间一样,跑的路程狗多,所以狗快。
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时间相同,路程越长就越快,一个是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越快。所以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多样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每一种方法都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行为与学生的需求相符。
(二)合理分类,让教学更有序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了解自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数学中的分类并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即分类是为了建立一定的序,也为接下去的教学活动服务。俞老师以“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为例:
板书:
方法1:
关键词:解密思维,生本课堂,生活经验,问题解决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的“解密数学思维”的讲座朴实无华,没有课件,但有思考、观察、碰撞、反思,有感悟、唤醒、升华、绽放,有笑声、掌声、欢呼声。俞老师的讲座从“活明白”到“想明白”再到“学明白”最后到“新明白”解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他认为我们要借用学生的“活明白”,帮助学生“想明白”,整理出我们要的结果“学明白”。俞老师认为只有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探究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 活明白——以生活经验为切入,引入新知
认知源于经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在生活中也在认识数学,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以讲授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只是以听的方式被动学习,没有主动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含量不高,所以我们现在提倡以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引”,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思考,去和同伴展开交流活动,让课堂形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探究中构建知识,充分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俞老师以“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为例:
师:5分钟猫走200米,狗走300米,请问谁走得比较快?
生:狗。
师:600米,狗跑5分钟,猫跑4分钟,谁快?
生:猫。
师:这两个比快慢,差别在哪里?
生:一个是时间相同,路程越长就越快,一个是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越快。
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量中,其中时间和路程是不需要教的,根据生活经验就可以自行获得,速度是要教的,要教的是这节课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不需要教的(生活经验)是我们要“借用”的。“活明白”是学生的原始思维,正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最佳生长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渐进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
二、 想明白——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引发思考
一个问题不是学生通过“活明白”一下子能得出来的,那这个问题学生就要去想了,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想明白的过程。而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问题解决我们一般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怎么解决,第二层次是解决方法分类,第三层次是解决方法比较。
(一)一题多解,让思维更发散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过程要发散思维,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解决思路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问题本质,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种类仍然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普遍都会选择一个符合常理和常规的解决方法,缺少发散思维,当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数学题目时最需要的就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可以使这种能力得以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俞老师以“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为例的讲解:
师:猫5分钟跑200米,狗2分钟跑100米,誰快?
生1:狗2分钟跑100米,狗4分钟跑200米,猫和狗都跑了200米,狗时间用得少,狗快。
生2:猫1分钟跑40米,狗1分钟跑50米,时间一样,跑的路程狗多,所以狗快。
生3:猫10分钟跑400米,狗10分钟跑500米,时间一样,跑的路程狗多,所以狗快。
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时间相同,路程越长就越快,一个是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越快。所以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多样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每一种方法都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行为与学生的需求相符。
(二)合理分类,让教学更有序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了解自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数学中的分类并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即分类是为了建立一定的序,也为接下去的教学活动服务。俞老师以“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为例:
板书:
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