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茶里的日式茶道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f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资料表明,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这除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外,大抵与他们悠久的嗜茶习俗不无关系。日本人称茶为“益寿的灵丹,延年的妙药”、“健康的希望,美好的享受”,人均年茶叶消费量颇大,为中国人均的三倍。日本人喜欢喝茶,对喝茶的礼仪也颇为考究。为了亲自感受下日式茶道,2013年7月,我借旅游的机会,在日本札幌参与了一场日式茶道会。
  与我随行的是我留学日本的侄儿。临去的路上,侄子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在日本品茶,您需留心他人的行为举止,按照他们的礼仪喝茶,跟大家品味茶吞,体会茶趣,遵守喝茶的礼仪,从而感受深远绵长的茶道文化。”
  到访的是一座草庵式茶室,结构是原木建筑、草葺人字形屋顶,四壁均由土墙垒成,茶室的窗框是芦苇编的,不镶玻璃,糊有白色的日本纸,整体构造融于自然,保持原色。
  我俩走进了一个被称做露地的庭院。这是茶室的组成部分,庭院呈长方形,是进出茶室的必经之路,院内置有石灯笼和踏脚石,石灯笼周边缀满苔藓,踏脚石由奇数石头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排列自然有序。院中还植有松树、青竹,日本人认为松树是纯洁的象征,青竹是“清寂”的表现。茶室与露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枯淡高雅的氛围。
  茶室入口,放有一个天然石头雕凿而成的石钵,钵周长满苔藓,其内盛满纯净的水。进入茶室之前,要用这石钵里的水洗手、漱口,据说能起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走进茶室,室内的光线特别柔和,置身其间,使人产生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每间茶室都很狭窄,仅有两铺席乃至一铺席半的面积,但整个茶室色调沉静和谐。茶室的装饰特别简单,室内有一个壁龛,龛内挂着一轴字幅,还有一个竹制花瓶,瓶里插着一朵应季鲜花,花瓣上的水珠,在灯光照耀下像是散落的珍珠,晶莹欲滴,衬托出一花独秀的意境。置身于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空间,心中泛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
  我俩一走进茶道馆,就被身着粉色和服的女孩带到等候室。侄子事先提醒我:“在日本茶道会上喝茶,需学会跪拜,方可品茗。”我当下寻思:“日本人是想通过跪拜表达对茶的尊重吗?”入乡随俗吧!于是我就学着其他人在门口跪下行礼,又向挂在壁龛上的字画下跪行礼,再给壁龛上的花行礼,接着又向一个个茶具下跪行礼。
  行完下跪礼后,按照规矩换好白色袜子,我俩被带到院内石钵旁,轮流用一个小木勺舀满一杯水,洗手、漱口,这是茶道中所谓“去污垢”,再而进入茶室。
  众人齐聚茶道会上,茶道师、女弟子、宾客们均下跪行礼。茶道师端坐居中,慢慢用眼色礼貌地示意来客,当她看到我和侄儿时,很快看出我们不习惯跪式,也看出我们是中国人,开口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让我们放松盘腿坐,并用汉语介绍日本茶道的渊源。与此同时,她的女弟子们正在旁边做沏茶前的准备。
  不多时,经茶道师示意,女弟子取出茶叶介绍该茶的品名和特点,客人依次传递闻香,茶道师则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女弟子用开水“温壶”,又在碗里舀一小勺“抹茶粉”加上水,用小木茶刷不停地前后刷动至起泡沫,然后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茶道师用木制茶匙往空壶中装入茶叶,女弟子侧着身子把水倒入杯中。据说,日本女孩出嫁前必先学会茶道技艺,否则会被婆家人看不起。想来这些茶道的礼仪如此繁复,完全掌握对心性的磨练是不言而喻的。茶沏好后,女弟子们来到客人面前下跪敬茶,客人也都跪着回礼,恭敬地双手接过茶杯。此时我发现一旁的客人先托掌细赏碗中的构图、颜色,连声赞美“好茶、好茶”,才细细品味茶汤。
  在茶道会期间,每个人的面前都陆续摆上三小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品尝佳肴,静心享受当下的氛围。
  半晌时间,女弟子上前收碗,再次与客人互行跪谢。待参会者茶毕,茶道师开始为来客讲授茶道与“禅宗清静无为”的关系,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尽量摆脱物欲的干扰,做到“以和为贵”。整个茶道会完毕,主人跪在茶室的门侧送客,客人一一还礼致谢。
  回程的路上,来时的各种思虑都已平复,内心已被茶会安抚得宁静平和。这场茶道会给我的感受是,日本茶道虽然礼仪规矩严格,但是每一步都在教导人们学会放下,学会谦卑。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喝茶,更多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教导喝茶人从中体会茶道精神,这便是“和、敬、清、寂”。
其他文献
在1月2日的《茶道》迎春茶友会福州主会场上,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让全场掀起了新的高潮,他就是来自陶都宜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郁伟杰。郁老师带来一把全手工紫砂壶“新汉铎”,让茶友们一饱眼福本。郁老师应邀上台与广大茶友见面,并现场解答了茶友们关于紫砂的相关问题。  郁老师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深得其师真传,颇受紫砂圈内外的青睐。郁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了这把“新汉铎”,把它作为
期刊
绿了红了  中国,南方,柳州,  有一个山头,  山腰迤逦静处,  藏一引茶事空间,  隐一位手工艺人,  ——他是曹庆励,  他像传统手艺人那样过日子……  莫逆之交  一年前,路过一个茶书院,识得一位曹庆励。  彼时,茶书院里颇有些大动静,敲钉的敲钉,凿墙的凿墙,叮叮当当。  门前,一株鸡爪槭。还有一株清明柳。正说着:“门前种柳,越种越有,……”有人闻声从门里出来,正好打了个照面。  这便是曹
期刊
早几年我写过一篇《外桐坞茶香》,写到中国美院教授王鸿在福建时,曾有四五年的时间拜“瑞泉茶业”的老茶师黄贤义为师,潜心学茶。他所藏《瑞泉家传》便是黄贤义口传黄家世代的制茶史。  甲午仲秋我访武夷山,无意中提起此事,陪伴我的朋友说,武夷山茶人作家黄贤庚是黄贤义的兄长,我若想拜访,他可牵线。他随即拨通电话,于是便有了两天后的一次难忘相聚。  黄贤庚住武夷山市石雄街,是市区却因周边的田园氛围,有几分乡郊气
期刊
所谓从事茶文化工作,真正赖以为生的就是:卖茶业产品。任你是谁,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职称是什么,若不做“卖茶的”,恐怕没有业者愿意聘用你。茶界很难找到其他业种,在茶界耽着不必天天去“卖茶”的,多属“游乐式”不拿工资的,他们另有经济来源。  不是说卖茶是不好的行业,但难道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茶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证书、思想与资格,把大家装进罐头做同样性质的事:卖茶叶、茶器产品,要
期刊
也不知道有多久了,忽然茶几上的瓷杯披上了一层世间的尘沙,当自己某一天准备沏茶的时候,忽然心生犹怜。在时间的深邃中,那杯水,那抹茶,那盏新绿,依旧在那里安静地等待着有缘人将它们释怀,净化世间种种的尘埃。  友竹居:“照亮星球”的人文风情  尽管已进入深秋,中坜市区依然艳阳高照,左转进入中大路后,中央大学巍峨的校门眼看就在前方,右边列队相迎的木棉树之间,忽地出现一座仿唐式的山门,粉墙灰瓦伴随着隐约传来
期刊
自从接触茶叶以来,两三年间,去过的地方不少。前年,在苏州,平江路灯火流动,人声喧闹,白天在龙宝斋看台版茶书,听几位大神聊天,杯中茶膏平和醇厚,自有块垒。晚上,趁着夜色,去山塘街与唐解元神交亲近,窜到临街铺面里喝茶赏画看美人,也就各自皈依了那份感觉和心情,还有基于个体认知领域的那份阐释。  某种意义上,这种情愫是一脉相承的。当黄懋材考察印度之后,他的视野与其说是一个爱茶的直觉,不如说是一个爱国者的老
期刊
1972年,中美关系和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把4两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成就了一段关于“半壁江山”的大国外交佳话。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时隔13年之后,重回中国举办,而“海堤”大红袍作为国礼入选APECT商理事会国宴,无疑又为中国茶在世界的舞台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堤”大红袍为何能够通过层层筛选,成为APEC会议款待各国来宾的特供“国礼”?在它大放异彩的背后,
期刊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探讨中国茶文化不能不研究儒家思想体系:又由于中国文人、雅士的洒脱不拘于形式,茶文化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的茶文化,既有儒家文雅含蓄之美,又有佛家圆通空灵之美以及道家幽玄旷达之美,于是,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  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中国茶
期刊
武夷山乌龙茶制作工艺向外传播始于清朝雍正年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经过十五年的实践积淀,福建安溪试种、试做乌龙茶获得成功。当时,福建物产运输主要靠内河贸易完成,所以安溪茶也要运到武夷山统一贩售。对此,释超全在《安溪茶歌》中这样描述:“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乌龙茶制作工艺从武夷山传到安溪后,闽南乌龙茶产区逐渐形成,所产乌龙茶衍化成了安溪铁观音。  乌龙茶制作工艺传入台湾有“两脉说”
期刊
说起茶文化,总离不开茶圣陆羽,他的著作《茶经》也被后人广为流传,堪称茶学史上的经典。但是,在茶文化历史上,还有一位具有深远意义的人物,他就是——葛玄。  为了纪念这位“江南茶祖”的历史贡献,12月11日,在葛玄植茶之地——台州,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江南植茶始祖葛玄诞辰1850周年的活动。  活动期间,2014中国·台州茶文化博览会也在台州路桥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道家胜地千载遗风  台州,特别是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