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头域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怀古诗《石头城》这一脍炙人口之佳作,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824~826)时,以联章形式所作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向来被人所推崇。将刘禹锡誉为“诗豪”的白居易曾叹赏说:“《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金陵五题序))清人王士祯也称赞说:“凄绝。兴亡百感集于笔端,乃有此种佳制。”(《唐贤孝三昧集》)清人宋宗元甚至将此诗誉为“盛唐遗响”。(《网师园唐诗笺>)这些赞誉虽不免溢美,但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元人杨士宏云:“山在,朝(潮)在,月在。惟六国不在。而空城耳。是亦伤古兴怀之作云耳。”((唐音>)明人唐汝询日:“石头为六朝重镇,今城空寂寞,独明月不异往时,繁华竟在何处?”((唐诗解>)清人李镆也云:“六朝建都之地,山水依然,唯有旧时之月,还来相顾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诗法易简录>)可见人们多将其视作悼古鉴今之作,借感怀盛衰嬗变,以舒泄内心繁华难再的沧桑悲凉之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似乎还不够全面。应该说这首诗虽重在观照历史,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通过今昔盛衰对比,以展现沉思历史的沧桑感,但亦将身世凄凉之感与自我伤悼之悲情缓缓注入其中。
刘禹锡少攻诗书,自矜己才,渴望一展抱负,曾在《华山歌》中自明己志,“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因此他入仕后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希冀改革弊政,挽狂澜于既倒,但在以宦官为首的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击下,革新运动惨遭失败,刘禹锡也因而屡遭贬谪。这于刘禹锡而言,无疑是他人生的巨大悲凉,亦是他人生的巨大感恨。而他所历的这些人生磨难,势必会激荡其心灵,令其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人生不堪回首的无限沉痛与凄凉。对此,《新唐书》本传中也有相应评论:“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屡遭贬谪,刘禹锡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由于《石头城》是刘禹锡身遭贬谪二十一年、生命长期沉沦后之作,因而刘禹锡也将他自身的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隐然贯注其中。
《石头城》一诗意中虚景,虚景传情。刘禹锡在《金陵五题》诗前小序曾言:“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跛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迪尔生思,歙然有得。”显然,刘禹锡清晰地说明了《金陵五题》组诗因感生思,因思造象,以象显义的创作过程。《石头城》一诗开篇劈面就营造出一种充满沧桑感与凄凉感的氛围。“山围故国周遭在”,绵亘起伏的群山,依旧保持着其虎踞龙盘的形貌,只是依山而建的城池早已不复存在,成为荒芜的空城,一个“围”字,赋予静立群山以动感,历史之凝重感也暗蕴其中。“故”与”在”二字,既准确地捐示出物是人非,今昔苍凉之感,又在今昔盛衰的对比中,恰切且不着痕迹地写出刘禹锡内心的悲凉与凄怆。被岁月的沧桑巨手粉碎的,不仅是金陵城的六代繁华,还有刘禹锡匡世治国的远大理想。依然巍立的群山、荒凉的城池,更能衬托出刘禹锡内心之悲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诗人遥想伫立荒芜空城,环视群山,即使山形依旧,即使济世豪情依然,亦为枉然,因为繁华难再,壮志难酬。着一“故”字,让人不仅眼前浮现出凭吊者伫立空城的怅惘目光,而且也能体味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失望感伤。而其后三句又将刘禹锡的历史沧桑感与内心的悲凉凄楚推向极致。
“潮打空城寂寞回”,是写景物的动态,由景物的静态转至动态,经无声而至有声,赋予江潮以人的情思,着意在渲染金陵这一空城的凄清冷寞与诗人的悲凉心境。江潮卷起万顷波涛,声声拍打着城郭,似乎也感受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无奈而怅然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城”的“空”字,既点明昔日车马如织、充满繁华盛景的金陵城已被一派衰败荒凉之气所笼罩,也令刘禹锡贬谪生涯的孤独彷徨、命运多舛的痛苦、功名未竟的失望与悲慨隐隐显露出来。而此句“寂寞回”三字,虽未明言,却在赋予江潮以今昔盛衰的感慨的同时,暗蕴诘问,江潮尚有古今盛衰寂寞荒芜之感,而久历贬谪的人如若目睹这颓败荒凉之景,将情何以堪?金陵城的衰败萧飒本易令人遐思迩想,感念盛衰嬗变,更何况一天涯沦落、仕途困顿饱经贬谪之苦的诗人呢?此处寂寞的不仅是繁华不复存在的金陵城,不仅是怅然若失无奈退去的江潮,而且更是诗人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诗人怀有济世之志,意欲成就一番事业,可现实回报他的,就犹如金陵这座萧条空城一样,只有人生茫然的喟叹与失望的感伤。此句十足地折射出作者的历史沧桑感与仕途偃蹇的凄凉之感。
接下来诗人又请出千古悬于天宇的明月,作为古今盛衰、人世浮沉的见证人,抒发更为深沉的喟叹与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金陵城残破不堪的城墙虽在,却无人戍守,亦无人来此凭吊,只有那当年曾照见金陵城旧时繁华,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在夜深人静之时,又哨悄地照到空城的城墙上来。一个“过”字,把月亮人格化,创设了冷峭的意境,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旧时”二字,盛衰之感,更为彰显。一个”还”字,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不仅将明月的有情与历史的无情进行了巧妙对比,亦将明月的多情与令。人屡屡碰壁的残酷现实不着痕迹地加以对比。荒芜—片的空城尚有明月来相照,而沦落不遇,久经贬谪的诗人,此时却只能独自咀嚼着仕途的失意与人生的伤痛。遐想如若临此荒芜一片的空城,仰望皎洁清冷的明月,诗人怎能不触动身世凄凉之感?
《石头城》全诗不独悼古亦自伤,巧妙地运用托物寄意和借古抒情的方法,连用“山”“潮”“月”等引人感发、令人心生悲凄的景物于一境,把自己的主观意绪隐然融入景物之中,使人透过古与今的帷幔,不仅体昧到作者意在展示的古今盛衰的凄凉沧桑感,而且也触摸到诗人情感的脉搏,感受到诗人作为谪人沦落天涯的凄楚失意与内心的苍凉。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怀古诗《石头城》这一脍炙人口之佳作,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824~826)时,以联章形式所作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向来被人所推崇。将刘禹锡誉为“诗豪”的白居易曾叹赏说:“《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金陵五题序))清人王士祯也称赞说:“凄绝。兴亡百感集于笔端,乃有此种佳制。”(《唐贤孝三昧集》)清人宋宗元甚至将此诗誉为“盛唐遗响”。(《网师园唐诗笺>)这些赞誉虽不免溢美,但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元人杨士宏云:“山在,朝(潮)在,月在。惟六国不在。而空城耳。是亦伤古兴怀之作云耳。”((唐音>)明人唐汝询日:“石头为六朝重镇,今城空寂寞,独明月不异往时,繁华竟在何处?”((唐诗解>)清人李镆也云:“六朝建都之地,山水依然,唯有旧时之月,还来相顾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诗法易简录>)可见人们多将其视作悼古鉴今之作,借感怀盛衰嬗变,以舒泄内心繁华难再的沧桑悲凉之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似乎还不够全面。应该说这首诗虽重在观照历史,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通过今昔盛衰对比,以展现沉思历史的沧桑感,但亦将身世凄凉之感与自我伤悼之悲情缓缓注入其中。
刘禹锡少攻诗书,自矜己才,渴望一展抱负,曾在《华山歌》中自明己志,“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因此他入仕后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希冀改革弊政,挽狂澜于既倒,但在以宦官为首的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击下,革新运动惨遭失败,刘禹锡也因而屡遭贬谪。这于刘禹锡而言,无疑是他人生的巨大悲凉,亦是他人生的巨大感恨。而他所历的这些人生磨难,势必会激荡其心灵,令其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人生不堪回首的无限沉痛与凄凉。对此,《新唐书》本传中也有相应评论:“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屡遭贬谪,刘禹锡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由于《石头城》是刘禹锡身遭贬谪二十一年、生命长期沉沦后之作,因而刘禹锡也将他自身的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隐然贯注其中。
《石头城》一诗意中虚景,虚景传情。刘禹锡在《金陵五题》诗前小序曾言:“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跛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迪尔生思,歙然有得。”显然,刘禹锡清晰地说明了《金陵五题》组诗因感生思,因思造象,以象显义的创作过程。《石头城》一诗开篇劈面就营造出一种充满沧桑感与凄凉感的氛围。“山围故国周遭在”,绵亘起伏的群山,依旧保持着其虎踞龙盘的形貌,只是依山而建的城池早已不复存在,成为荒芜的空城,一个“围”字,赋予静立群山以动感,历史之凝重感也暗蕴其中。“故”与”在”二字,既准确地捐示出物是人非,今昔苍凉之感,又在今昔盛衰的对比中,恰切且不着痕迹地写出刘禹锡内心的悲凉与凄怆。被岁月的沧桑巨手粉碎的,不仅是金陵城的六代繁华,还有刘禹锡匡世治国的远大理想。依然巍立的群山、荒凉的城池,更能衬托出刘禹锡内心之悲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诗人遥想伫立荒芜空城,环视群山,即使山形依旧,即使济世豪情依然,亦为枉然,因为繁华难再,壮志难酬。着一“故”字,让人不仅眼前浮现出凭吊者伫立空城的怅惘目光,而且也能体味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失望感伤。而其后三句又将刘禹锡的历史沧桑感与内心的悲凉凄楚推向极致。
“潮打空城寂寞回”,是写景物的动态,由景物的静态转至动态,经无声而至有声,赋予江潮以人的情思,着意在渲染金陵这一空城的凄清冷寞与诗人的悲凉心境。江潮卷起万顷波涛,声声拍打着城郭,似乎也感受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无奈而怅然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城”的“空”字,既点明昔日车马如织、充满繁华盛景的金陵城已被一派衰败荒凉之气所笼罩,也令刘禹锡贬谪生涯的孤独彷徨、命运多舛的痛苦、功名未竟的失望与悲慨隐隐显露出来。而此句“寂寞回”三字,虽未明言,却在赋予江潮以今昔盛衰的感慨的同时,暗蕴诘问,江潮尚有古今盛衰寂寞荒芜之感,而久历贬谪的人如若目睹这颓败荒凉之景,将情何以堪?金陵城的衰败萧飒本易令人遐思迩想,感念盛衰嬗变,更何况一天涯沦落、仕途困顿饱经贬谪之苦的诗人呢?此处寂寞的不仅是繁华不复存在的金陵城,不仅是怅然若失无奈退去的江潮,而且更是诗人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诗人怀有济世之志,意欲成就一番事业,可现实回报他的,就犹如金陵这座萧条空城一样,只有人生茫然的喟叹与失望的感伤。此句十足地折射出作者的历史沧桑感与仕途偃蹇的凄凉之感。
接下来诗人又请出千古悬于天宇的明月,作为古今盛衰、人世浮沉的见证人,抒发更为深沉的喟叹与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金陵城残破不堪的城墙虽在,却无人戍守,亦无人来此凭吊,只有那当年曾照见金陵城旧时繁华,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在夜深人静之时,又哨悄地照到空城的城墙上来。一个“过”字,把月亮人格化,创设了冷峭的意境,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旧时”二字,盛衰之感,更为彰显。一个”还”字,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不仅将明月的有情与历史的无情进行了巧妙对比,亦将明月的多情与令。人屡屡碰壁的残酷现实不着痕迹地加以对比。荒芜—片的空城尚有明月来相照,而沦落不遇,久经贬谪的诗人,此时却只能独自咀嚼着仕途的失意与人生的伤痛。遐想如若临此荒芜一片的空城,仰望皎洁清冷的明月,诗人怎能不触动身世凄凉之感?
《石头城》全诗不独悼古亦自伤,巧妙地运用托物寄意和借古抒情的方法,连用“山”“潮”“月”等引人感发、令人心生悲凄的景物于一境,把自己的主观意绪隐然融入景物之中,使人透过古与今的帷幔,不仅体昧到作者意在展示的古今盛衰的凄凉沧桑感,而且也触摸到诗人情感的脉搏,感受到诗人作为谪人沦落天涯的凄楚失意与内心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