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实施“融我”课程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极为复杂,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备课等规约着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无我”的备课;二是“唯我”的备课;三是“融我”的备课。这三种关系表明了教师与课程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考察,可以深入认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觉对话、三级备课、课堂观察、制度设计等途径实现融我课程。
  关键词:教师;备课;教学;课程
  
  一、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现状
  
  备课作为课程教学预期的计划,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不是课本中的知识,而是教师建构的知识。因此,教师的备课是一项富有个性色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实施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都会与他的人生价值、个性心理等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学校不同层级的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专业的提升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我们把一名校120位教师分成三组:初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54人)和高级教师(32人)。从理论学习(每学年学习著作4本以上)、备课情况(对备课资源的整合)、听课情况、教科研成果(每学年发表论文一篇以上,或参与编写著作一本以上,或参与课题研究一项以上,或在校级以上讲座一次以上)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
  分析结果发现,从理论学习和听课情况看,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高级教师;从备课资源的整合和教育科研成果看,高级教师与初级教师差不多,且明显低于中级教师。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具体到课程层面上,是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三种课程的差异。
  1 “无我”的备课——“拿来”即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82.4%的新教师每学年学习4本以上的理论著作,每学年平均听课达147节,44.2%的新教师能对备课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38.3%的新教师有教育科研成果。从常理上讲,教师的备课应是基于对文本课程的理解、感悟和思考。但在具体的备课中,教师的“无我”现象非常明显,尤其是新教师更为突出。教师虽然注意理论学习和参考资料的应用,积极参与听课、备课等活动,但具体到课程教学时,“我”往往是不存在的,教师的备课是为“教书”而存在。表现之一,教师积极参与备课、听课,听了优秀教师的课后,完全照搬前者的教学设计;表现之二,教师大量查阅教辅资料,教学时将所准备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学生自然成了工具;表现之三,教师对下载的课件未经修改直接使用。
  这种“无我”的“拿来”课程,在教学中丧失了主体性,这时“我”对课程没有理解,“我”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只是课程的“传声筒”。课程教学根本上是一种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互动行为,如果一方没有融入自我,所谓的对话也就不能实现。显然,这种备课已经放弃了“我”对文本、学生、课程的独特理解。
  2 “唯我”的备课——“我”即课程
  理论上讲,高级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承担着学校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高级教师能自觉进行理论学习的只有21.9%。每学年听课数平均20节,对备课资源进行“融他”整合的仅为37.5%,能自觉从事教育研究的也只有46.9%。显然,“成熟”期的优秀教师过早地进入了“高原”期现象已毋庸置疑。教师往往表现为:很少坚持理论学习、很少参与集体备课、很少与年轻教师交流探讨、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反思精神、不再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凭着教学经验上课。
  课程是负载着价值的课程。由于这些教师是带有“前有、前见、前设”的人,他对课程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经验”。当课程所代表的价值观或知识与教师的经验发生冲突时,这些教师便产生了自我的课程。往往会否定课程的价值预设与指向,完全构建自己的解读方式,得出自己的解读结果,这便是“我”即课程。这时,“我”就代替了课程,“我”与既定的课程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冲突关系。这种“我”即课程曲解了课程的涵义。没有将“我”与学生、文本、环境等融为一体。
  3 “融我”的备课——活化课程
  课程的内涵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教师根据经验一对自己、学生、文本、环境等的独特理解,试图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实施课程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课程的缺陷,并对课程进行一种积极的创生。这表现在教学中就是一种“融我”的课程。
  调查表明,优秀教师之所以表现得优秀,重要的是他们对教师的专业尊严有不懈的追求,从而自觉地学习专业理论,以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积极听课、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以吸收他人之精华助专业成长;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及时反思、总结,提升自己教育科研和实践能力。他们学习理论是为指导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备课、利用备课资源时,不仅有破坏,更有自己的建构;他们积极向同伴学习,为了减少课程实施的失误,优化课程教学的效益。
  显然,这样的课程是“融我”的活化课程。“我”已经不完全是自己,“我”中融入了专家、同伴、学生、教材、环境等,“我”只是诸多课程资源之一而已。“我”不再是控制学生的因素,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生命色彩、有文化内涵的材料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既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又调动了自己和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实施和创生课程,实现积极的课程价值。
  无论是从课程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还是从全人教育的角度看,“融我”的课程无疑是值得倡导的课程。
  
  二、“融我”课程的建构策略
  
  1 引导教师进行对话,完善专业理解
  之所以会出现“拿来”即课程,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经历的支撑,不能完整地理解学生、课程的涵义。对此,我们可以引导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主动进行三个对话:“与理论对话——专业引领”、“与同伴对话——互助成长”、“与自己对话——反思提高”。
  引导教师与理论对话。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能自觉地读专著、读论文,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能认真读教材,读学生,即系统地钻研教材,认真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专业知识。
  引导教师与同伴对话。重视同伴互助对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果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悟性较高的人才有同样的表现。这告诉我们,同事间互助指导的作用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可以通过让新教师与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结对,在师徒互助对话中吸收教育教学的经验;以开设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比武课等研讨活动启发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以头脑风暴、教育教学座谈、读书报告、教育论坛等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提高。
  引导教师与自己对话。激励教师自觉进行案例讨 论和反思,“同样的教案不能复制出同样的教学效果”,说明以案例研讨为主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有积极的行为跟进。学校应有相应激励措施,激励教师撰写教后记、教育随笔、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课堂故事、教学反思、教学日志等,能及时对教育教学经验或反思部分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
  2 倡导三级备课,实现课程活化
  要高度重视备课的作用,尤其是集体备课,教师集体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可以集思广益,避免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知识结构单一等不利因素给课程开发带来的弊端。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必须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必须做到形式和内容的“三定六统一”:“三定”即定时间、内容、主备教师;“六统一”即统一进度要求、重难点、典型例题、分层作业、测试、教学资料。过程中做到一节课分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完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集思广益,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我中有他,他中有我);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经反思整改后再教学,再总结,这样才能使教师有“融我”课程,实现课程的活化。
  3 实施课堂观察,改进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有助于改进教学行为。目前,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校本培训仍然以听课评课为主,而多数的听评课活动,由于没有科学的设计和明确的专业分工,教师进行观察时,越想面面俱到越是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评课时自然是泛而不精,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对教师今后教学行为的改进并无大益。因而,有效的听评课活动应该是基于专业的课堂观察。在听课之前。需要对听课教师的观察内容进行专业分工。要求每位教师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只观察上课教师的以下某一个维度:手段、语言、结构、活动设计、课程意识、教学意识、预设与生成、教师机智、学生反应、提问、引导、理答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在评课会上进行专业点评。教师根据同伴的专业会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再实施课程教学,再进行课堂观察,反复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能得到持续、有效的观察,能及时地反思、改进教学行为,那么他的课程是“融我”的,他的课程教学是有价值的。
  4 做好制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规划
  为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同时避免“成熟”教师过早进入“高原”期,学校当务之急的工作是进行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关键是明确规定优秀教师工作的专业标准,所谓标准实际上是描述什么是“理想的教师形象”,如何去造就具备“理想的教师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知识、技能的发展,不是依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灌输而“被塑造”的,而是一种“自我理解”的过程,即通过“反思性实践”变革自我、自主发展的过程。
  学校一方面要对教师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规范,在制度上要有全程和多层的设计。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教师培养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条例》、《教师教育科研奖励办法》等,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激活教师发展的自身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引导,帮助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规划,明白自身发展的优势和暂时困难,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激励教师有积极的行动跟进。教师尤其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如果能不断地规划和发展自己,那么,他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必定是“融我”的课程。
  当然,让每位教师真正理解课程,科学实施课程,实现课程价值是很困难的,教师要持续建构“融我”课程,不仅需要各层面的制度设计和落实,更需要教师自觉的行动跟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的系统工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教师人人会有“融我”课程,从而实现课程赋予的价值和理想。
  
  (责任编辑:符洁)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所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关注亲身体验;提倡交流、合作和自主创新学习。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1.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可读
以水华爆发常见藻类栅藻、小球藻、铜绿微囊藻为实验藻类,将从活性污泥微生物系统中分离出的一株溶藻细菌T5作为实验菌株,并将该株溶藻细菌固定于以焦炭为填料的反应器内,对
对于Gromov意义下的双曲群,Mineyev所构造的函数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质,是研究粗嵌入相关问题的有力工具.现将其推广到一般的双曲连通图空间,并通过对度量空间的约化处理,据此给
金属腐蚀和结垢问题常常发生在大型燃气轮机组设备上,影响整个装置的正常运行,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能谱分析(EDS)、热失重分析(TGA)和等离子发射光谱(ICP)等分析测试技
在当今新式教学方法遍地开花的状态下,同课异构作为一个较为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与认可。并且已经将之完全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来培养学生的各学科学习能力
提出了一种基于DWT-SPIHT算法的图像分组压缩编码方法,将小波系数分为多组独立编码和传输,可有效地防止差错传递.在某组丢失的情况下,可通过其他组正确传输的小波系数有效地
为了探讨枸杞多糖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的药理作用,利用Illumina基因芯片研究使用枸杞多糖灌胃的衰老模型小鼠的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实验表明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
摘要: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健康人格,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因材施教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课如何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是摆在我们化学老师面前的重大
以Zn(CH3COO)2·2H2O为蒸发源,利用热蒸发分解法在Si衬底上沉积了多晶ZnO薄膜.使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XRD,SEM,PL,霍尔效应)对不同的衬底温度下得到的ZnO薄膜的物理性质及结构
计算能力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重点,也是小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但是当下我国许多的小学生都出现了计算能力偏弱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