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课外阅读提高口语交际课教学效率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y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时候,我们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我就和学生一起研究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以及活动准备。学生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并搜集和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准备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向大家展示。据调查,学生查阅的书籍有《让孩子受益的202个经典好故事》中国卷,《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民间故事》《中华成语故事》……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口语交际课了,学生上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有的推荐代表介绍过年的风俗习惯;有的小组成员合作展示端午节的来历,或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或讲端午节风俗习惯;有的辅以实物或图片资料展示精美的剪纸、窗花,增加了表达的效果;有的小组表演小品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有的讲关于国画的故事,娓娓道来;还有的朗诵诗歌《我爱我的祖国》……我们的小主持人安排好了节目单,将不同表现形式交插进行;观察团的成员早就各就各位,既要观察台上的小组表现,又要观察台下的观众反应和表现,及时进行记录、总结。一堂课下来,掌声不断、笑声不停,从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努力后的自豪感、成就感!因为这是我们长期课外阅读的积累和沉淀,只是用一次口语交际的形式展现出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这里的阅读既包括课内的阅读又包括课外的阅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课内阅读是一种师生互动状态下的文学活动,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有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启发,这种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活动朝向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但是,学生课内对文本的解读是被动的、有限的,只能获得唯一的解读结果。与之相比,课外阅读带有明显的独立性、随意性和自主性特点。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这也是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
  反映在课堂上,学生课前搜集大量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精心准备口语交际课上的汇报内容,他们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从课堂教学的规定和课本的限制中走出来,进入到一种自由选择的阅读状态,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获取知识,去探求未知的世界,从而感受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课外阅读让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延伸了课内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切实达到课内得法、课外收益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讀氛围,设立“图书角”,图书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整齐地排在书柜里,他们给图书角起了一些充满诗意的名字,如,“书海拾贝”“书的乐园”。轮流当图书管理员,进行图书借阅的管理工作。每到课间,他们捧着一本本喜爱的书籍阅读,我们整个班级都是安静的,真是一种享受!班级里有许多爱读书的孩子,如:乖巧的张蕊(化名)、活泼的王义菲(化名)、文静的谭菡晴(化名)、男子汉柏斌豪(化名)、书迷王颢喆(化名)……他们已经带动了周围的孩子加入到静心阅读的行列中,谈体会、谈收获、读故事、讲方法……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表达——课外阅读交流是学生都盼望的,这个时间段里他们是快乐的!
  我们阅读交流的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口语交际课,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根据单元主题,会采取多种形式,如,故事会、演讲比赛、文学作品欣赏会、读书漂流、好书推介会等,让学生将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和大家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老师及同伴中得到认可与赞许,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受益的不单单是学生,我们老师也受益匪浅。
  我们要坚持将课外阅读体现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保持得持久到永远!我们更要牢牢掌握好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这个主阵地,通过我们的引领和指导,让他们将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口语表达的能力,通过交流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阳光、更加积极向上,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
  注:此论文为省级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双向互动”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3】GHB0405。
  ?誗编辑 李 姣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发展的空间。如果一个人总是听命于他人的安排,没有获得自主的权利,他就无法发展自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被动学习  一、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去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理念,激发其思维创新及实践能力。考虑到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思维性均较强,学生极易感到枯燥、乏味,故在教学中融入相应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此,主要以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为例,对“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情感教育;策略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后,情感态度价值
摘 要:以绘本阅读教学《避开恶猫的办法》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解决为例,阐述了在绘本选择、目标制定、方法实施上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有“趣”的作品,制定可“悦”的目标,运用善“猜”的方法,体现独“特”的价值。通过“趣”读、“悦”读、“猜”读、“特”读,挖掘绘本价值,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绘本阅读;大班幼儿;兴趣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是对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受者。多年来,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讲成了教师的专利。新课程改革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收获,提出有质疑的地方……教师不再有机会照本宣科地去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变成了课堂学
一、背景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3-4岁儿童在探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中提到:“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自然角是幼儿了解自然的最重要场所,在以往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特别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然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观察意识不强,在观察中不能自觉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虽深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但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乃憾事,无能为力,教学中不是拔高起点,就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背得痛苦,这牛皮糖似的文章太难嚼了!其实,小学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遵循“读是关键”,保护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尽量做到“好玩”。教学目标降低,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尽量简单易行。现结合本人最近执教的北师大
摘 要:幼儿发展过程就是经验不断丰富、改造的过程,而经验的丰富、改造是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的。小小班保教工作的重点是生活教育活动,要在进餐、饮水、午睡等生活方面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关键词:小小班;保教工作;生活教育;习惯  小小班保教工作的重点是生活教育,正确的培养可以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在其身体、心理、智力和品德等素质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小班的一日生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愈加受到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在需要,因此老师有必要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分析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如何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一些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自主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专任教师,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每个班级群体必然是由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组成,这也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以宽广的视野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更要以严格的纪律规范学生思想、以仁爱之心包容学生作为。  一、养志气,常存感恩之心  思想上厉行规范,就是指在法律、校规的框架下,养成学生的服从意识。要让他们意识到:只要是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价值观,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则需要老师合理渗透德育,以促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通过具体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以此全面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缺失重建  自古以来,“德育”与“智育”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智育的目标虽是在于发展与增强学生的智能,但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