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像数学概念一类的逻辑知识代表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它不是由外界传授获得的,而是由主体内部自己建构出来的。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反复的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将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进行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幼儿数学教育的素材,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一、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如回家坐几路车、家里有几扇窗户等;再如桌上有一个杯子,用数学表示——1,用空间概念表示——杯子的大小、形状和方位,用时间概念表示——杯子是新的还是旧的。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多去关注和体验。孩子们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二、生活中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时,便有了全新的含义。在孩子眼中,以往他们看到的树、房子、汽车等具体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的概念,就可能变成2棵树、3栋房子、4辆汽车等。习以为常的事物突然具有了新的含义,孩子也得以从更广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的世界。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他们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数学学习强调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数学问题,都应该及时地纳入到数学学习内容和活动中来。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让幼儿逐步感知数学知识,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比较老师和小朋友所穿衣服的大小与长短;在盥洗的同时观察对应现象,1个小朋友用1条毛巾,小朋友的人数和毛巾数是一样多的;午睡脱、穿衣服时,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等,从中都可以渗透数学的内容。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反复实践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也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实践
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幼儿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成人提供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当幼儿一旦学会并习惯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后,许多新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摆在他们面前。例如,怎样将6块糖果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将饼干平均放到盘子里……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数学知识,并主动去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幼儿从生活中走进数学,枯燥的数学就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这样,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自然就增强了。如吃饭前让孩子根据每桌人数分发碗筷,练习一一对应和比较多少,在对数量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当孩子认识了一种形体后,让孩子观察周围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该形体等。孩子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了数学知识,从活动中获取了经验,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再迁移、运用到生活中,这就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
杜威曾说,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幼儿数学教育不是纯粹的为教育而教育,它应该是幼儿生活的本体,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教师要有耐心,不断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这样持续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此外,他们幼时如果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乐于思考,就为长大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如回家坐几路车、家里有几扇窗户等;再如桌上有一个杯子,用数学表示——1,用空间概念表示——杯子的大小、形状和方位,用时间概念表示——杯子是新的还是旧的。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多去关注和体验。孩子们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二、生活中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时,便有了全新的含义。在孩子眼中,以往他们看到的树、房子、汽车等具体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的概念,就可能变成2棵树、3栋房子、4辆汽车等。习以为常的事物突然具有了新的含义,孩子也得以从更广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的世界。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他们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数学学习强调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数学问题,都应该及时地纳入到数学学习内容和活动中来。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让幼儿逐步感知数学知识,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比较老师和小朋友所穿衣服的大小与长短;在盥洗的同时观察对应现象,1个小朋友用1条毛巾,小朋友的人数和毛巾数是一样多的;午睡脱、穿衣服时,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等,从中都可以渗透数学的内容。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反复实践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也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实践
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幼儿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成人提供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当幼儿一旦学会并习惯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后,许多新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摆在他们面前。例如,怎样将6块糖果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将饼干平均放到盘子里……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数学知识,并主动去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幼儿从生活中走进数学,枯燥的数学就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这样,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自然就增强了。如吃饭前让孩子根据每桌人数分发碗筷,练习一一对应和比较多少,在对数量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当孩子认识了一种形体后,让孩子观察周围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该形体等。孩子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了数学知识,从活动中获取了经验,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再迁移、运用到生活中,这就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
杜威曾说,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幼儿数学教育不是纯粹的为教育而教育,它应该是幼儿生活的本体,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教师要有耐心,不断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这样持续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此外,他们幼时如果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乐于思考,就为长大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