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生部分交费上学以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的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构建切实有效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57
二十一世纪,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纪,一个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世纪,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着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引发社会关注的群体——贫困生群体。在学校求知的几个阶段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有着较高知识层次的高校贫困生群体。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学校、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资助贫困生机制,在一定层面较好的解决了高校的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关心关注贫困生工作,政治性很强,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其成长成材,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够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对高校贫困生的帮助,我们要从单一的“给予式”的“资助”模式转变为有双方“互动式”的“支助”模式。就是要从具体的以国家助学贷款,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逐步延伸到帮助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克服暂时困难,安心学业,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素质,顽强拼搏,奋发图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多方参与,构建比较完备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随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举措的实施,社会及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伸出友爱之手,调查了解校园中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这些学生被发现或者自己申请而被评为贫困生,在大学校园就出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有评选成为其中一员的条件和相关纪律及制度,被称做“特困生”群体或“贫困生”群体。这个群体当中的大学生会得到额外的“照顾”,也就是只有这个群体才有这种“照顾”,在物质上,例如国家奖助学金、当地政府的奖助学金、学校的伙食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政策,给这些贫困生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大学生都能在“阳光政策”的关怀下继续自己的学业。
2 建立沟通教育渠道,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贫困生这个群体中,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等原因,势必会出现一些自卑、厌学、爱慕虚荣等不良的思想状况,一谈起这个群体,多数人会把这个群体与有着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夹杂着许多思想问题的认识联系起来。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引导下,各高校积极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贫困生思想教育以更多的关注,比如心理咨询、特困生诚信教育、特困生心理调查问卷等系列活动,都显示出了社会及高校对贫困生不仅在物质上的资助,也显示出了在思想问题上的关心。总体上来说,高校贫困生多元支助体系已基本上建立,已经在实际运作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3 加强贫困生“支助”工作的几点探讨性措施
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背负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希望和嘱托,做好贫困生工作,是发扬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育人环境,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本人认为,在做好贫困生工作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完善资助体系的同时,引导贫困生同学正确认识贫困,勇敢面对贫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信,失去勇气,要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自强自信,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人的一生还有很长路要走,这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坎坷,人穷志不穷,困难时国家在帮助你、社会在帮助你、学校在帮助你,要把这些温暖转化成一种感恩的动力,克服它,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努力的表现,来赢得自己美好的未来,来报答所有寄希望于你的人。
(2)减少政策性误导,给贫困生以“平等”。我们往往在制定“扶贫”政策的同时,过多的意念上的关注,反而会误导一种倾向。一些贫困生是存在由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这并不等同这种问题就是这个集体的问题,我们只能个别细心的对待,如若扩大化,就是对这个集体的不公平,势必无形当中把这个群体推向了弱势群体,给贫困生这个群体带来意外的心理影响和舆论压力。
(3)帮助贫困生树立学习上的自信,赢得师生良好口碑,增强自豪感。要多加以引导和帮助,比如某些贫困生因地域问题,英语、计算机底子较薄,老师要给予更多关怀,介绍学习方法,帮助端正学习态度。贫困生学习成绩提高了,自然就有了优越性,自己就不会再认为自己是处处都不如别人的弱势群体,增强了自豪感,同学们也会另眼相看,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这种基础上的资助就会变成名至实归。
(4)在贫困生当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品学皆优的同学,塑造贫困生集体良好的形象。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其他贫困生同学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让贫困生同学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自己也给别人以回报和帮助,感觉到这个集体的魅力和成为其中一员的荣耀,鞭策自己要积极努力,贫困不可怕,贫困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贫困创造了美好的东西。
(5)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诚信意识。贫困生的“贫困“并不是赖以索要的资本,要对得起每一份资助,更要对得起每一份嘱托和希望。决不能违背良心,弄虚作假,要讲诚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和国家利益的事情。
(6)积极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培养贫困生同学自强、自立的精神,就要创造机会和平台,走出校园,在社会这所大学提前锻炼。学校要努力和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争取得到对方的支持,努力创造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引导贫困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王玉辉,吴 玮.关于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1997(1).
龚映杉,张鹰.关注和解决好高校贫困生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1999(3).
陈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57
二十一世纪,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纪,一个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世纪,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着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引发社会关注的群体——贫困生群体。在学校求知的几个阶段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有着较高知识层次的高校贫困生群体。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学校、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资助贫困生机制,在一定层面较好的解决了高校的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关心关注贫困生工作,政治性很强,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其成长成材,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够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对高校贫困生的帮助,我们要从单一的“给予式”的“资助”模式转变为有双方“互动式”的“支助”模式。就是要从具体的以国家助学贷款,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逐步延伸到帮助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克服暂时困难,安心学业,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素质,顽强拼搏,奋发图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多方参与,构建比较完备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随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举措的实施,社会及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伸出友爱之手,调查了解校园中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这些学生被发现或者自己申请而被评为贫困生,在大学校园就出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有评选成为其中一员的条件和相关纪律及制度,被称做“特困生”群体或“贫困生”群体。这个群体当中的大学生会得到额外的“照顾”,也就是只有这个群体才有这种“照顾”,在物质上,例如国家奖助学金、当地政府的奖助学金、学校的伙食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政策,给这些贫困生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大学生都能在“阳光政策”的关怀下继续自己的学业。
2 建立沟通教育渠道,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贫困生这个群体中,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等原因,势必会出现一些自卑、厌学、爱慕虚荣等不良的思想状况,一谈起这个群体,多数人会把这个群体与有着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夹杂着许多思想问题的认识联系起来。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引导下,各高校积极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贫困生思想教育以更多的关注,比如心理咨询、特困生诚信教育、特困生心理调查问卷等系列活动,都显示出了社会及高校对贫困生不仅在物质上的资助,也显示出了在思想问题上的关心。总体上来说,高校贫困生多元支助体系已基本上建立,已经在实际运作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3 加强贫困生“支助”工作的几点探讨性措施
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背负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希望和嘱托,做好贫困生工作,是发扬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育人环境,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本人认为,在做好贫困生工作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完善资助体系的同时,引导贫困生同学正确认识贫困,勇敢面对贫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信,失去勇气,要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自强自信,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人的一生还有很长路要走,这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坎坷,人穷志不穷,困难时国家在帮助你、社会在帮助你、学校在帮助你,要把这些温暖转化成一种感恩的动力,克服它,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努力的表现,来赢得自己美好的未来,来报答所有寄希望于你的人。
(2)减少政策性误导,给贫困生以“平等”。我们往往在制定“扶贫”政策的同时,过多的意念上的关注,反而会误导一种倾向。一些贫困生是存在由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这并不等同这种问题就是这个集体的问题,我们只能个别细心的对待,如若扩大化,就是对这个集体的不公平,势必无形当中把这个群体推向了弱势群体,给贫困生这个群体带来意外的心理影响和舆论压力。
(3)帮助贫困生树立学习上的自信,赢得师生良好口碑,增强自豪感。要多加以引导和帮助,比如某些贫困生因地域问题,英语、计算机底子较薄,老师要给予更多关怀,介绍学习方法,帮助端正学习态度。贫困生学习成绩提高了,自然就有了优越性,自己就不会再认为自己是处处都不如别人的弱势群体,增强了自豪感,同学们也会另眼相看,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这种基础上的资助就会变成名至实归。
(4)在贫困生当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品学皆优的同学,塑造贫困生集体良好的形象。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其他贫困生同学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让贫困生同学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自己也给别人以回报和帮助,感觉到这个集体的魅力和成为其中一员的荣耀,鞭策自己要积极努力,贫困不可怕,贫困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贫困创造了美好的东西。
(5)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诚信意识。贫困生的“贫困“并不是赖以索要的资本,要对得起每一份资助,更要对得起每一份嘱托和希望。决不能违背良心,弄虚作假,要讲诚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和国家利益的事情。
(6)积极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培养贫困生同学自强、自立的精神,就要创造机会和平台,走出校园,在社会这所大学提前锻炼。学校要努力和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争取得到对方的支持,努力创造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引导贫困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王玉辉,吴 玮.关于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1997(1).
龚映杉,张鹰.关注和解决好高校贫困生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1999(3).
陈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