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普通塑造普通,以平凡成就平凡,以人间烟火尽显百态人生,拜读梁晓声写作的《人世间》后,我感慨万千。《人世间》将故事架构在了北方某省会的平民区——共乐区,以周氏一家为线索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弟子跌宕起伏的人生,作者用三部曲道尽了一代人的峥嵘岁月,从青涩莽撞的少年到碌碌无为的中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新一代。《人世间》三部曲刻画了周家周秉坤、周秉义、周蓉三兄妹的形象,用質朴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共乐区人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和家庭,书中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英雄和英雄事迹,有的只是普通人琐碎而平凡的生活。作者用这些最最普通的人和事谱写出了一代共乐区人的交响曲,向我们传达着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普通人的处世观。
《人世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极为出彩。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梁晓声在书中塑造了一系列人世间的大英雄,而是因为他塑造了一群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且用他们的故事引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这部堪称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作品是梁晓声向文学和生活的致敬。到底是梁晓声塑造了这群人还是这群人走进了梁晓声的作品,我竟一时难以分别。
塑造英雄容易,因为英雄本身就带有了鲜明的个人色彩,英雄无须过多刻画便是最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塑造普通人却很难,因为普通人毫无特色可言,如何让一个普通人深入人心,如何让一个普通形象引起读者共鸣?《人世间》可谓是塑造普通人的一本白皮书。作者用心去刻画每一个人物,确保他们都是一个独立、鲜活的存在,细致地去描绘人物的一言一行,以此去体现人物的性格,而非生硬地堆砌人物形象。这是梁晓声的优势,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用最质朴的文字来诉说那段生活的。我在看其他书评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作者的语言时而朴实,时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有些句子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缺点在于,每个人物的语言特点不明显,似乎每个人都是作者的喉舌,而不是他们自己。”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再次翻阅小说,横扫过多人对话,似乎真的感觉得到如果将前面的说话人名遮挡住,我就很难辨别是谁在发言。但令我疑惑的是,每个人物如此相近的语言风格加上寥寥几笔忽略不计的外貌描写,却丝毫不影响每个人物形象在我心中鲜活的存在感,因为我并不只是一个事件的旁观者,这是作者精心酝酿的,他的镜头就像是一个触角分散着潜入各自的生活,悄然在我们心中留下人物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文字特点为塑造普通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书中主角周秉坤是作者塑造的普通人一号。这是个“老疙瘩”,他是全篇的主角,却有着滑稽的身份——杀人犯的朋友,一出场他就和别人家的主角不一样,他胆小、被拖去看执刑现场吓得晕过去,他普通、不是哥哥周秉义和姐姐周蓉一样品学兼优的好青年,他的形象在他一生的琐事中逐渐拨开迷雾,越发清晰。正如书中末尾写到的:“他从来都只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要求也只不过是应该做一个好人。尽量那么做了,却并没做得多么好。”这辈子最惊天动地的事情大概就是靠着“走关系”进入了《红齿轮》编辑社,却被上大学的吕川的“反动”思想感染,将有“反动”言论的诗歌发表在了杂志上,最后他被公安的两名同志带走吃了几年牢饭。周秉昆在心里对吕川说道“那些诗——这里也曾经是我周秉昆的大学”。作为第一部曲的完结章节,作者用这一件事情便将周秉坤的“疙瘩”劲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这些思想该被发表,于是毅然决然地这么做了,他清楚自己会面临什么,于是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牢狱之灾”,他在和自己较劲,想要做一个好人。作者采用抑扬手法,前半部分一直平平如也,甚至有点走下坡路,而到末尾以一个陡然向上的趋势使这么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留下闪光点、记忆点。在后两部曲中周秉坤在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后,愈加成熟,更加真实。作者讲述周秉坤在和顺楼的工作,当周秉坤看到腐败之事在眼皮子底下发酵时,他气愤,但他必须笑脸相迎,师父白笑川还告诉他:“你要明白,同样一件正义的事,他们会被记住,咱们会被忘记。”他虽然不痛快,却也没有冲动,而是回家教育儿子:“你们长在小市民成堆的地方,所以你们要从小对自己有要求,防止小市民习气沾染到你们身上。”至此,作者塑造的普通人形象成熟了,周秉坤身上那种普通人对生活的无奈和无能为力的特质越发清晰。再后来,周秉坤这一形象更加接近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坚持把妻子和骆士宾的儿子楠楠要回来,在面对楠楠的死亡时,他沉痛也坚毅,像是每一个“老父亲”一样,眼泪往心里咽,咬牙支撑起这个家。他没事的时候也会管管朋友们的琐事,再叙叙旧。他没本事,中年了还是一个三轮车夫,但他不再是胆小怕事之人,他成为了三轮车夫们的法人代表,还和大公司谈判。他也愁儿子的婚事,也愁没钱准备婚房。作者用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让这一普通人的形象完成了从诞生到初见雏形到成熟再到引起读者共鸣的命运轨迹。
梁晓声用了115万字塑造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塑造普通人的形象。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不仅仅造就了今天中国的宏图万里,也为那些年新生的嫩芽带来春雨的润泽。我们听惯了那个年代一身正气带领人民搞生产的党员干部的故事,听惯了那个年代抓好时机下海淘金发家致富的故事,却只能从父辈们甚至爷爷辈们的只言片语中听到那些年最普通的故事,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一步一步地摸索着长大,而嫩芽们在年轻时也曾怀揣着一身的冲劲想要拼命生长,却一事无成甚至弄巧成拙,没有干一番轰轰烈烈革命的勇气,没有抓住改革开放好时机的眼光,最后晃晃悠悠地迈过了世纪的门槛,在社会的大森林中成为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份子。写他们的故事没有人比梁晓声更有优势了,他就是那个年代的经历者,也是他们的见证者,更是他们的一份子,塑造普通人其实是在还原身边的人、还原身边的事。
余秋雨在《灯下人生》中写道:“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你我可能都不甘做个普通人,满脑子都在钻研自己能做些什么,能再多做些什么来撕掉“普通人”的标签,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都太浮躁,“平常”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更应该称为“自甘堕落”,我们就在不断追求着某个目标,在不断向上再向上的路上渐渐迷失自我。我羡慕作者梁晓声笔下共乐区的儿女们,他们“普通、平凡、无为”,读着他们的一生,我看见了最真实自己,隐藏在谨慎、冷静背后那个热血、冲动、想不顾一切、不想坚持了的自己,我很懦弱,懦弱到无法放弃花里胡哨的想法做个普通人。梁晓声在透过他塑造出来的每一个普通人,用他们的生活告诉我们,普通人就是普通,普通到对生活无能为力、普通到只能叹气,可那又如何,虽然身为一个普通人,你仍然可以坚持你所想、坚持你所做,无论是爱情、是生活,还是大大小小的事情。普通人的人生也可以很精彩,甚至更有滋味。
《人世间》三部曲已经完结了,但和周秉坤一样的普通人仍然在挣扎着生活、仍然对生活有着知足的美德,迎来送往着,欢喜着身边新生命的降临,悲伤着老朋友的离去。人世间没有尽头,但求能够平凡,平凡到美好,平凡到感动,平凡到能冲动、能回头、能有人等。这也许就是小说的指向和意义所在。
(作者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