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际流动性是测度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指标,区域发展不平衡则是中国的客观现实.运用人口普查数据和中国城市年鉴,可发现中国现阶段代际流动性的三个特征:(1)全国层面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673.(2)代际流动性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及城市差异,沿海、北方的代际流动性明显高于内陆及南方.代际收入弹性最低的省会城市是天津(0.107),最高的是江西南昌(0.686);地级市分别是山东莱芜(0.124)和云南丽江(0.76).(3)具有以下特征的地区具有更高的代际流动性: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更多、中小学教育投入更多的地区,非少数民族聚集地,革命老区.从微观机理上分析代际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可以为中国区域平衡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默顿倡导以中层理论为中介来联结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一般理论研究,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合理发展,这一倡导具有合理性.但是默顿试图通过以经验研究为基础优先发展中层理论,然后再通过对中层理论进行归纳来形成一般理论这种经验主义策略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想法却可能是错误的.正如中层理论并非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得来一样,一般理论也难以从中层理论中归纳而来.我们需要探索一条非经验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发展道路.
现代"人学"文论观念是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的自觉建构,其内部存在着"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两个基本维度."人的文学"重视表现个人生活情感,追求个体自由解放和个性发展;"人民文学"则重视反映人民生活,服务人民大众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二者构成辩证统一关系.考察百年来我国"人学"文论观念的历史嬗变,涉及几个主要理论命题:"人的文学"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话语,旨在唤起人的觉醒,走向追求个性和情感解放;"人民文学"体现了为人民大众的文学方向,旨在让文学在人民革命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语境的变化和整体学术的推进,人们对当代文学"历史化"的思考愈来愈深入,原先隐含的深层的文学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及其对整体当代文学认识和评价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文选择与之相关的八个问题,通过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事实与思想等多维解读,就当代文学"如何历史化"或曰"如何历史重构"进行探讨,希望在深入反思和盘点的基础上,对处于胶结状态的"历史化"研究及整体当代文学认识和评价有所促进.
全面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在持久战的认同下,对于抗战持续时间的预判相去甚远.毛泽东认为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敌我友三方面条件,一般不作具体预测.中共只是在1942年配合欧洲战场局势的可能变化有过一次误判,并及时更正.除敌我力量对比外,中共同样重视国共力量的对比,以期实现"由'壮气军'地位到实力领导地位"的转变,决定抗战胜利乃至战后中国的走向.而国民党的所谓持久,由于缺少相持阶段的划分,其实是速胜论的变相.随着年复一年的胜利预测无法兑现,加上政治军事毫无起色,陷入极大被动.国共摩擦影响了中日之间的强弱转换,却
(一)本刊自2016年起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以"学术月刊"网站(http://www.xsyk021.com/)作为接受投稿的主要渠道.本刊的栏目分为:(1)哲学;(2)经济学;(3)文学、艺术学、美学;(4)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5)政治学;(6)法学;(7)社会学;若不能确定板块,请选择"(8)综合通联"板块.(二)来稿字数以15000~20000字为宜,并附带中文摘要(300~400字)、英文题目与摘要(约200个单词)、中英文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学位、职称、
期刊
期刊
利科提出了历史意义的三重诠释,在历史事件的陈述、构成传统的历史解释之外,还有一种理解的历史性或诠释学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是对历史叙事本身的反思,构成一种哲学的追问与精神性的溯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事实性的考辨上.从这样的历史性理解出发,我们可以暂且超离实物、图像和文字,以及各种历史材料本身所带来的有限性之束缚,而由对象物演变的逻辑来还原或者想象历史演变所可能存在的路径,以勾勒出从"无言"世界进入到"有言"世界的图景.儒家的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而六经的起源与儒家所建构的文明史、历史观是交叠在一起的,
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科学、良知、自然各自的推崇者之间既有论争,又彼此吸取,相互塑造,使得三者的意义不断丰富,形成了新的科学观念、良知观念和自然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派的中国哲学领域的学者透过良知、自然看科学,使科学不断良知化、自然化;良知则在与科学的论争中逐渐与之和解,而共同压制自然;自然在科学、良知的压制之下,亦不断与二者和解,进而被理解为人道出入之所由.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是"古今中西"之争的具体表现,三者之间的张力也源源不断地拓展与丰富着中国哲学的内涵.三者之争的结果,使可信者可爱,
数字技术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其作用机制分别是改变价值创造方式、提高价值创造效率、拓展价值创造载体和增强价值获取能力.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使用户以多种形式参与从研发到生产等价值创造过程,改变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数字技术用数据逻辑强化了企业对生产、运营的管控,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在产业链中的集成和流动,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价值网,拓展了价值创造的载体;数字技术弱化了产业边界,催生出"跨界"等新型商业
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起定量分析的逻辑框架和方法.以要素投入产出关系为视角,观测体制扭曲下的资源和要素闲置、浪费和低利用率,界定和测算其体制剩余规模,通过体制二元转轨,也即资源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使剩余得以充分利用,这也就是改革形成的增长潜能.体制剩余是转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城乡由于户籍等体制扭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体制性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因土地计划配置形成了土地的巨额体制剩余.未来十五年中,二元市场与计划并存的体制需要向一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轨,通过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使规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