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回顾,阐明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间的协同互动关系。基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合2004年和2009年的相关数据,文章利用两期混合横截面数据分析的方式,建立模型,实证检验,总结得出结论:产业结构中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的大小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效果,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增长时期需要有不同的调整,在探究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应时期的经济增长状况。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混合横截面数据
一、文献综述
当前,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探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就极其必要。
目前,许多学者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不论从定性还是定量的角度,都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张艺影(2008)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而经济的增长通过对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以及进出口结构的作用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刘伟等(2002)从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动力主要是第三产业,然而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单纯依靠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 最终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朱慧明与韩玉启(2003)利用各地区1978年—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并测算了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1996—2000年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统计数据和计量模型,文章还得出了测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并指出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总产出中的比重会导致经济的良性增长。
此外,陈华(2005)采用我国1978年至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应用处理平稳数据的方法即协整检验,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次序逐步发展为二、三、一的结构将最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徐东林(2004)则采用Chenery模型分析人均GDP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变化。刘建平等(2006)运用时间序列和计量分析方法以广东1978年以来的数据为例,深入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可以看到,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助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基本为大家所接受,而经济增长是否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则意见不一。另外,时间序列变量和数据较普遍的应用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学者们在实证检验过程中很少运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横截面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年份结果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不同需求,指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经济增长现状为依据的观点。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本地区本年度GDP相对于上一年度GDP的增长率
GDP增长率=(本年度GDP—上一年度GDP)/上一年度GDP
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2008年、2004年、2003年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
衡量第二、三产业普遍使用的指标有两种:一是产业产值比重指标,即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总值的比重;二是就业结构比重指标,即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鉴于本文采用了横截面数据,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采用的是不同地区同一年度的GDP增长率水平,如果继续采用同一年度二、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或者就业比重的指标将导致指标中掺杂了以往年度的指标对该指标的影响,使得该指标不能很好的解释本年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范剑勇等(2001)曾运用产业结构份额的增长率来讨论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采用本年度二、三产业相对于上一年度的增长率水平的指标衡量第二、三产业。
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本年度该产业相对于上一年度的增长率
第二产业增长率X1=(本年第二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二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二产业产值
第三产业增长率X2=(本年第三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三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三产业产值
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2008年、2004年、2003年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
三、理论模型及分析
(一)变量描述及模型
Y: 2009年和2004年各地区GDP增长率
X1: 2009年和2004年各地区第二产业增长率
X2: 2009年和2004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增长率
year2004: 区分2004年和2009年的虚拟变量
year2004X1: 2004年年份与X1交互项
year2004X2: 2004年年份与X2交互项
模型: Y=A+b1X1+b2X2+δyear2004+θ1year2004X1+θ2year2004X2+u ……(1)
(二)方法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两期混合横截面数据分析方法,将两年数据合成于一个模型中进行运算分析,目的是为对比不同时期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阐明不同经济增长时期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不同需求。本文选取的2004年和2009年的数据和变量组成混合横截面数据的原因是考虑到两年数据正是处于不同的五年计划之中,且两个年份都是在五年计划的末尾阶段,因此能很好的衡量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能充分体现经济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从而为模型提供合理的分析数据。 对于实证检验过程,本文首先采用OLS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模型相关参数的估计值,并对OLS进行异方差—稳健推断以解释排除异方差性的干扰作用,其次,文章还运用可行的GLS重新估计方程,以尽可能的减小异方差性的影响,从而为分析提供更为清晰和有效的实证结果。
四、实证检验及结论
由两期混合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可知,参数b1,b2,θ1,θ2估计值分别为0.4383、0.3721、0.0881、0.2104,并由对统计量的t检验可知,以上参数均至少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又基于拟合优度检验可知,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由第二、三产业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部分可以占到95%,因此,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很好的描述经济增长与二、三产业在两期面板数据中的关系。此外,通过对模型利用可行的GLS重新估计后可知,模型中各参数在统计上更为显著,均可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所以更能印证二、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通过两期混合横截面数据的检验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2004年第二产业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与2009年相比有明显的差异,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率每提高1%将引起经济增长率0.4383%的提高,而在2004年这一改变为0.4383%+0.0881%=0.5264%,因此,经济增长于2004年时期第二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高于2009年时期,同理可得,第三产业在2004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样高于2009年,不过通过分别比较2004年和2009年的相关参数值可知,第三产业于2004年引起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效果要比第二产业明显,而2009年期间第二产业的作用更加显著。
经过实证检验和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随着经济增长到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善,同一种产业结构模式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在2004年期间,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可以较好的拉动经济,经济发展“三、二、一”的模式是当时比较合理的,此结果与刘伟等(2002)和朱慧明与韩玉启(2003)所得结论相呼应,而到2009年期间,第二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便更为突出,此时,“二、三、一”的发展模式则比较有效,该结果也印证了陈华(2005)的观点,所以,考量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增长的现实性,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完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实可以引起经济增长,且为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需求也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影响,二者具有协同互动的相关关系,并非单纯的因果关系。
由以上分析,我们对当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所提出的意见有:首先,当前经济增长时期,优先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模式是较为合理的,其次,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中,必须在考量了当前经济增长的具体现状后进行决策,没有绝对有效的产业结构模式,只有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模式才最为合理。
五、总结
文章的研究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制定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固守于某一产业为新兴产业或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就偏向发展该产业,而需要充分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通过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第二产业的增长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不过并不是第三产业处于了次要地位,二者对经济增长都有较大影响,通过制定提高第二产业增长并保证第三产业稳定的政策现阶段对经济更为有效。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量”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相互间的搭配,产业结构中某一部门需要调整的幅度和其在经济增长中相互的影响是以后的研究的重点,只有充分认识了我国产业结构中各部门作用的大小和相互影响才能为我国政策制定提出更有效地意见,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提供更合理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艺影.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作用机理分析[J].商业时代,2008(19)
[2]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3]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2)
[4]陈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05,(6)
[5]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6]刘建平,王克林,黄怀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06(2)
[7]范剑勇,颜燕,王加胜.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宏观经济研究,2001(34)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混合横截面数据
一、文献综述
当前,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探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就极其必要。
目前,许多学者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不论从定性还是定量的角度,都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张艺影(2008)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而经济的增长通过对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以及进出口结构的作用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刘伟等(2002)从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动力主要是第三产业,然而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单纯依靠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 最终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朱慧明与韩玉启(2003)利用各地区1978年—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并测算了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1996—2000年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统计数据和计量模型,文章还得出了测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并指出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总产出中的比重会导致经济的良性增长。
此外,陈华(2005)采用我国1978年至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应用处理平稳数据的方法即协整检验,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次序逐步发展为二、三、一的结构将最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徐东林(2004)则采用Chenery模型分析人均GDP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变化。刘建平等(2006)运用时间序列和计量分析方法以广东1978年以来的数据为例,深入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可以看到,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助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基本为大家所接受,而经济增长是否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则意见不一。另外,时间序列变量和数据较普遍的应用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学者们在实证检验过程中很少运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横截面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年份结果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不同需求,指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经济增长现状为依据的观点。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本地区本年度GDP相对于上一年度GDP的增长率
GDP增长率=(本年度GDP—上一年度GDP)/上一年度GDP
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2008年、2004年、2003年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
衡量第二、三产业普遍使用的指标有两种:一是产业产值比重指标,即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总值的比重;二是就业结构比重指标,即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鉴于本文采用了横截面数据,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采用的是不同地区同一年度的GDP增长率水平,如果继续采用同一年度二、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或者就业比重的指标将导致指标中掺杂了以往年度的指标对该指标的影响,使得该指标不能很好的解释本年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范剑勇等(2001)曾运用产业结构份额的增长率来讨论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采用本年度二、三产业相对于上一年度的增长率水平的指标衡量第二、三产业。
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本年度该产业相对于上一年度的增长率
第二产业增长率X1=(本年第二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二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二产业产值
第三产业增长率X2=(本年第三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三产业产值)/上年度第三产业产值
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2008年、2004年、2003年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
三、理论模型及分析
(一)变量描述及模型
Y: 2009年和2004年各地区GDP增长率
X1: 2009年和2004年各地区第二产业增长率
X2: 2009年和2004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增长率
year2004: 区分2004年和2009年的虚拟变量
year2004X1: 2004年年份与X1交互项
year2004X2: 2004年年份与X2交互项
模型: Y=A+b1X1+b2X2+δyear2004+θ1year2004X1+θ2year2004X2+u ……(1)
(二)方法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两期混合横截面数据分析方法,将两年数据合成于一个模型中进行运算分析,目的是为对比不同时期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阐明不同经济增长时期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不同需求。本文选取的2004年和2009年的数据和变量组成混合横截面数据的原因是考虑到两年数据正是处于不同的五年计划之中,且两个年份都是在五年计划的末尾阶段,因此能很好的衡量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能充分体现经济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从而为模型提供合理的分析数据。 对于实证检验过程,本文首先采用OLS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模型相关参数的估计值,并对OLS进行异方差—稳健推断以解释排除异方差性的干扰作用,其次,文章还运用可行的GLS重新估计方程,以尽可能的减小异方差性的影响,从而为分析提供更为清晰和有效的实证结果。
四、实证检验及结论
由两期混合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可知,参数b1,b2,θ1,θ2估计值分别为0.4383、0.3721、0.0881、0.2104,并由对统计量的t检验可知,以上参数均至少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又基于拟合优度检验可知,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由第二、三产业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部分可以占到95%,因此,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很好的描述经济增长与二、三产业在两期面板数据中的关系。此外,通过对模型利用可行的GLS重新估计后可知,模型中各参数在统计上更为显著,均可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所以更能印证二、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通过两期混合横截面数据的检验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2004年第二产业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与2009年相比有明显的差异,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率每提高1%将引起经济增长率0.4383%的提高,而在2004年这一改变为0.4383%+0.0881%=0.5264%,因此,经济增长于2004年时期第二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高于2009年时期,同理可得,第三产业在2004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样高于2009年,不过通过分别比较2004年和2009年的相关参数值可知,第三产业于2004年引起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效果要比第二产业明显,而2009年期间第二产业的作用更加显著。
经过实证检验和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随着经济增长到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善,同一种产业结构模式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在2004年期间,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可以较好的拉动经济,经济发展“三、二、一”的模式是当时比较合理的,此结果与刘伟等(2002)和朱慧明与韩玉启(2003)所得结论相呼应,而到2009年期间,第二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便更为突出,此时,“二、三、一”的发展模式则比较有效,该结果也印证了陈华(2005)的观点,所以,考量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增长的现实性,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完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实可以引起经济增长,且为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需求也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影响,二者具有协同互动的相关关系,并非单纯的因果关系。
由以上分析,我们对当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所提出的意见有:首先,当前经济增长时期,优先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模式是较为合理的,其次,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中,必须在考量了当前经济增长的具体现状后进行决策,没有绝对有效的产业结构模式,只有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模式才最为合理。
五、总结
文章的研究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制定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固守于某一产业为新兴产业或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就偏向发展该产业,而需要充分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通过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第二产业的增长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不过并不是第三产业处于了次要地位,二者对经济增长都有较大影响,通过制定提高第二产业增长并保证第三产业稳定的政策现阶段对经济更为有效。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量”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相互间的搭配,产业结构中某一部门需要调整的幅度和其在经济增长中相互的影响是以后的研究的重点,只有充分认识了我国产业结构中各部门作用的大小和相互影响才能为我国政策制定提出更有效地意见,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提供更合理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艺影.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作用机理分析[J].商业时代,2008(19)
[2]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3]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2)
[4]陈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05,(6)
[5]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6]刘建平,王克林,黄怀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06(2)
[7]范剑勇,颜燕,王加胜.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宏观经济研究,2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