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设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ong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均在不断进行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且全面改善了传统知识灌输问题。但一些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较差,这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会产生不利影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置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理解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有效的、合理的问题情境设置还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入作用,对促进动态课堂生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就问题情境设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问题情境;核心素养;数学思维;小学
   问题情境设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提问、设问等途径为学生设置一种现实的解决问题情境,进而达到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有机地将问题情境设置与小学数学教学予以高度整合,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并在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这对全面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设置生活化问题情境
   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结合素質教育、个性化教育与发展理念过程中不断尝试着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创新,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但是也有一些数学教师反映:虽然,数学教学模式在不断创新、优化,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并未呈现大幅提升。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兴趣、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释疑的热情。问题情境设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来引发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怀疑”“质疑”意识,并在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与释疑积极性与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问题的引导、“刺激”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以及释疑能力,进而为全面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性提供保障[2]。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与其生活相关、与其既有生活体验相关的问题情境。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找出熟悉的三角形(如三角板、红领巾等),并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你们知道制作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此时,学生的思维会瞬间转移至制作红领巾的“用料”问题,使之在思考的过程中将“三角形面积”直观化——“一条红领巾会用多少面料”。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概念、计算公式等,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以及自身直观化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三角形面积概念的认识以及相关公式的理解。如在教学“克与千克”认知、换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自主购物,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购物情境中不断强化自身对“克与千克”的认知与换算能力,教师可以将食盐(克)、味素(克)、西瓜(千克)、苹果(千克)等标明价格,让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提高其克、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认知。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人民币的应用、计算能力(如加法进位、减法退位的问题)等,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设计问题情境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意识与能力,以提高学生既有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能力,这对全面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专注度、自主参与问题情境学习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满足学生数学需求,设置分层式问题情境
   学生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必须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学习需求等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在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激发其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并在思考、分析、实践中不断学习到更多数学知识及应用技巧,为全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提供保障[3]。
   如在教学除法“能被2、3、5整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之能够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具体问题情境设置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1)基础层次:“同学们,你们分析、判断一下下面哪些数‘18、78、425、820、750’可以分别被2、3、5整除!”(2)普通层次:“同学们,你们分析、判断一下下面哪些数‘18、78、425、820、750’能够同时被2和3或是2和5或是3和5整除!”(3)学优层次:“同学们,我们来补充完整下面的数,使之能够同时被2、3、5整除——56( )、( )20、4( )60、( )1250。”此类分层式的问题情况设计,基本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且能够令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自主地、按需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与思考,这对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自主内迁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另外,教师在设置分层式问题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其目的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二是开放性原则,即分层式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讨论时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况中进行个性化学习,为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提升提供保障[4]。
   三、借助学生好奇心,设置启发式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自主探究热情,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知识应用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众所周知,好奇心、探究欲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充分借助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来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散思维的启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得到启发或引导,并将自己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教师、同学进行激烈的碰撞,在全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基础上也能够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三角形特性”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启发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与教师给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相关的三角形特性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化应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启发式问题情境,如“遇到不牢固的桌子或椅子,你们会如何进行加固?”“三角形支架就一定很牢固吗?为什么?”“我们如何将三角形特性应用于生活之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虽然,小学生受其生活经验、既有知识应用意识及能力、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但其会在好奇心、探究欲的驱使下不但就三角形特性进行深度思考,并自主地将三角形特性与生活化应用进行紧密联系。学生往往会将三角形特性与生活中看到的起重机、三角形的吊臂、三角的屋顶、空调风机的室外支架等进行联想,并会对其“应用原理”进行自主探究与解析。教师则应结合启发式问题情境的开展适时地抓住学生的探究、讨论、分析的要点或是动态生成内容,去引导、帮助学生立足于既有知识(三角形特性)与生活化应用(固定作用、支架作用)等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在深度分析的过程中完成“三角形特性”知识的自主建构与内化,这对有效提升、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丰富其数学方法与生活化应用视野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会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与规律出现不理解、想不通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启发式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以促进学生對相关原理、规律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启发式问题情境:“我们在自己动手折纸和画图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你们在将异分母分数进行同分母转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为什么我们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将其转化成为同分母呢?”“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有什么更加快捷的计算方法吗?”“我们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此时,学生则会在启发式问题情境下,自主地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原理、规律进行思考与探究,且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式设问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向高潮,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与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具体运算方法。
   另外,教师要提高问题情境设置与教学应用效果,则必须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准备,避免因问题情境设置不当而影响到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视角、多维度去思考问题、认知问题、理解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启发性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实现“授而不教”、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师还可以将课堂动态生成有机地转化成为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完成自身数学知识视野与思考范围,这对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与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问题情境的教学引导作用,并为学生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欲的同时,还可以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满足其学习需求、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大全.浅谈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2]汪毅.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
   [3]范小兰.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6).
   [4]杨晓霞.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19(3).
  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纵观人类的发展,哪一项伟大的成就不是合作的结果?沃森与克里克正是由于通力协作,才成功研制出“DNA双螺旋模型”;刘备正是与孙权合作,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由此可见,合作是通向成功的捷径。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合作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取得辉煌的成就。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依靠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培养学
期刊
期刊
摘 要: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限制了其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水平。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防止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且也能够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自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渐受到了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下,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并通过对数学知识内容的自主分析,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能力的发展,以此为学生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激发,这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都起到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