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高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因此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积累 拓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54-02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面对中学阶段数量有限的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来说,必要的朗读,甚至達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乃是学好文言文的一项重要条件。多读,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好地适应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多渎,还可以让文言文中的思想精华,艺术精萃潜移默化地印进脑中。多读,当然可以使一个人文言文的积累更显厚实。在课堂上,先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井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有不少同学在阅读文言文时急于翻看和寻查相关词句的注释和翻译。其实,一开始不宜过多地依赖注释和翻译,而应在读的过程中体味它的内容和形式。如《学弈》的诵读要点: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吾曰:非/然也。又如《两小儿辩日》的诵读要点: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二、师生互动,提高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只是一个初步的学习,是为将来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时代,很多学生存在着文言文已经过时的心态,对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没有从根本上获得认识。老师在教学生时,往往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懂,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就更用说了。其实,目前课本上的文言文篇幅都十分短小,内容上多为以事明理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显然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这篇文言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教会了什么道理。比如说孟子的《学奕》,这篇文章通过学习下棋这件平常小事,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才能有所收获的深刻道理。老师的课堂教学就可以这样进行:以课堂表演的形式来演绎这则小故事,选取三名学生,一位学生扮演文中教下棋的老师,一位学生扮演文中专心致志的学生,另一位则扮演文中三心二意的学生,老师就担任旁白负责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这篇文言文讲述的内容和阐述的道理,老师和同学之间也有了积极的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相应的提升了。
三、课堂拓展,丰富思维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代先贤写下了众多名篇,留给我们现代人学习。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为将来深入地学习打好基础,不能让学生产生文言文很难学的思想,因此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较为轻松,而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整理一些名篇,进行课堂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以下三篇文章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史记》)中的《完璧归赵》《鸿门宴》,《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这三篇有着共同的特点:1、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代入感十分强烈。2、故事的时代背景喜闻乐见,故国时代,秦末楚汉之争和三国时代,现代的影视剧和文学好多都以这三个时代为背景,学生肯定对此不陌生。3、文中的人物个性大都十分鲜明,栩栩如生。4、作者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史学巨匠,笔墨精彩,有着高超的叙事艺术水平。老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了解这篇文章大体讲了些什么。鉴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以编排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本,把握文中各式各样人物的性格,通过表演的形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感受那些多姿多彩的历史场景的同时,能够了解为什么文中这些历史人物能够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因为作者杰出的写作才能,让他们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现代人面前。通过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文言名篇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文笔之间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思维。
四、课外阅读,重视积累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我认为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中学生而言,课堂上的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之外的学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易懂的文言小短篇,拓宽知识面。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许多为大家所熟知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文言小短篇精炼而成的,而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外阅渎材料。老师可以每周整理2-3篇,供学生周末在家学习。在整理的时候,可以作一些简单的阅读提示,并将文中一些关键的宇词加以解释,大可不必展示译文,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去读懂读通这篇文章,了解这篇短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和什么道理,相信在这样每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读过的每一篇文章对自己有什么教育意义,对于现实有没有借鉴意义。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量变引起质变,更好的促进将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钱吕明:《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7月版.
[2]方仁工:《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入门大全》,汉语大词典出版牡,2002年5月版.
[3]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积累 拓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54-02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面对中学阶段数量有限的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来说,必要的朗读,甚至達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乃是学好文言文的一项重要条件。多读,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好地适应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多渎,还可以让文言文中的思想精华,艺术精萃潜移默化地印进脑中。多读,当然可以使一个人文言文的积累更显厚实。在课堂上,先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井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有不少同学在阅读文言文时急于翻看和寻查相关词句的注释和翻译。其实,一开始不宜过多地依赖注释和翻译,而应在读的过程中体味它的内容和形式。如《学弈》的诵读要点: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吾曰:非/然也。又如《两小儿辩日》的诵读要点: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二、师生互动,提高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只是一个初步的学习,是为将来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时代,很多学生存在着文言文已经过时的心态,对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没有从根本上获得认识。老师在教学生时,往往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懂,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就更用说了。其实,目前课本上的文言文篇幅都十分短小,内容上多为以事明理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显然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这篇文言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教会了什么道理。比如说孟子的《学奕》,这篇文章通过学习下棋这件平常小事,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才能有所收获的深刻道理。老师的课堂教学就可以这样进行:以课堂表演的形式来演绎这则小故事,选取三名学生,一位学生扮演文中教下棋的老师,一位学生扮演文中专心致志的学生,另一位则扮演文中三心二意的学生,老师就担任旁白负责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这篇文言文讲述的内容和阐述的道理,老师和同学之间也有了积极的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相应的提升了。
三、课堂拓展,丰富思维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代先贤写下了众多名篇,留给我们现代人学习。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为将来深入地学习打好基础,不能让学生产生文言文很难学的思想,因此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较为轻松,而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整理一些名篇,进行课堂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以下三篇文章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史记》)中的《完璧归赵》《鸿门宴》,《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这三篇有着共同的特点:1、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代入感十分强烈。2、故事的时代背景喜闻乐见,故国时代,秦末楚汉之争和三国时代,现代的影视剧和文学好多都以这三个时代为背景,学生肯定对此不陌生。3、文中的人物个性大都十分鲜明,栩栩如生。4、作者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史学巨匠,笔墨精彩,有着高超的叙事艺术水平。老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了解这篇文章大体讲了些什么。鉴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以编排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本,把握文中各式各样人物的性格,通过表演的形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感受那些多姿多彩的历史场景的同时,能够了解为什么文中这些历史人物能够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因为作者杰出的写作才能,让他们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现代人面前。通过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文言名篇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文笔之间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思维。
四、课外阅读,重视积累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我认为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中学生而言,课堂上的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之外的学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易懂的文言小短篇,拓宽知识面。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许多为大家所熟知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文言小短篇精炼而成的,而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外阅渎材料。老师可以每周整理2-3篇,供学生周末在家学习。在整理的时候,可以作一些简单的阅读提示,并将文中一些关键的宇词加以解释,大可不必展示译文,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去读懂读通这篇文章,了解这篇短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和什么道理,相信在这样每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读过的每一篇文章对自己有什么教育意义,对于现实有没有借鉴意义。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量变引起质变,更好的促进将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钱吕明:《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7月版.
[2]方仁工:《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入门大全》,汉语大词典出版牡,2002年5月版.
[3]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