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的资源共享问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共建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作者结合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菏泽职业学院立项的5个专业群项目,对50名专业群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在目前专业群建设中,存在共享意识有待增强、共享措施有待拓展、共享机制有待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其他文献
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是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必要和有效补充.本文通过对本地首届公费师范生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对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即:结合农村义务教育需求,完善全科型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型初中教师培养模式;结合教育政策目标要求,构建“立德树人”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模式;结合公费师范生个人发展需求,打造“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给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在原有办学体制下,地方院校存在学科设置同质化严重、政府投入财力较少、缺乏社会服务意识、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应立足现有学科基础,统筹规划学科建设,合理规划使用政府投入的资金,健全社会服务机制,加强科研建设,不断加强内涵发展,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双一流”。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和使命.此外,当今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素养.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慧雅计划”为例,分析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提升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价体系.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以人为本、企业积极性、质量评价体系标准三个方面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对策,为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大学英语作为国内高校受众最广泛的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英语教师有责任肩负起思政教育的重任,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这要求英语教师提高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思想高度,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英美两国在通识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具体实践操作上,既各具本国特色又表现出相互迎合的一面。首先,在教育模式上,英国普遍采用隐性教育模式,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通识教育的精神内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美国以显性课程模式为主,倾向于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其次,在通识教育核心价值诉求上,两国似乎找到了一个融洽的契合点,演进方式基本遵循从个人心智发展走向社会公民培养的路径。比较两国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价值诉求的异同,可以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高等教育中,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培养自身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个人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是良好的生活条件往往会消磨人的斗志,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会导致其缺少奋斗精神.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参加社团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
《经济学人》撰稿人语言幽默睿智,又善用各种修辞手法。把《经济学人》文章中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原文的隐喻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保留原文隐喻;原文的隐喻在译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意象,译语读者无法理解原文隐喻,不保留原文隐喻;原文的隐喻可以被译语读者部分理解,需增加解释。
研究生学科目录自1983年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后,历经1990年、1997年和2011年三次修订。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为我国研究生学科目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将加剧研究生学科目录的修订频率和学位授予方式面临的挑战。通过比较国内外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经验,建议我国在一级学科10年修订一次的过程中加入定期动态调整,学位授予名称采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格式。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主要力量,应加强对其奋斗精神的培育,通过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奋斗精神的本质,优化其奋斗精神培育路径,合理应用教学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等,强化大学生的奋斗意识,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的合格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