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敬腾:让欲望反光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j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的成长:萧敬腾,华语流行男歌手、音乐创作人、演员。曾获得第24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等奖项。“在你还没有成功,在你还在努力的时候,不要告诉人家说你有多苦。当你成功的时候,苦也不需要你自己来说。”
  适用话题:改变;自我;坚持;信仰;梦想
  迷茫与找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萧敬腾变成了雨天风向标,被大家调侃地称为“雨神”。这算是一个挺奇妙的“特异功能”,有趣又有一些可爱。但不容置疑的是,尽管演唱会时常遭遇滂沱大雨,但他鲜活的声音、颇具感染力的演唱功底,依旧赢得了无数歌迷的心,场场座无虚席。
  “摇晃的红酒杯,嘴唇像染着鲜血,那不寻常的美,难赦免的罪。”很多热爱音乐的人都喜欢萧敬腾这位实力唱将,也有很多人喜欢模仿歌曲《王妃》里的歌唱技法。那种磁性与感性丰富结合的嗓音,再配上热烈的气场,只要他往舞台上一站,简直魅力无敌。
  2007年5月11日,在《超级星光大道》的踢馆挑战赛上,萧敬腾以曹格的一首《世界唯一的你》打败了对手,一战成名;一周后,他唱了一首《背叛》,再次惊艳了评委,以满分的成绩击败了星光人气王杨宗纬;第三次,他选唱《新不了情》,指名挑战“唱功大魔王”杨宗纬,虽然最后失败,但也凭借强大的实力吸引了众多歌迷。
  这个嘴角长着大痣,顶着一头金毛狮王发型的男生,迅速以“铁嗓王子”的头衔在音乐比赛中声名鹊起。但鲜有人知道,这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歌手,少年时竟一度带着“问题孩子”的标签。萧敬腾曾在央视节目《开讲啦》的舞台上,这样形容少年时的自己:“三年级开始抽烟,做尽所有的坏事,打架、翘课、偷东西、抢东西。没人能想象出,我那时多么暴力,多么讨人厌。”
  父母从希望萧敬腾好学,转变为不要给社会增添任何麻烦,绝望的他们最终找来了台北市少年警察队的一位少辅组老师,而这个无奈之举拯救了走在岔路上的萧敬腾。老师把萧敬腾从岔路上拉了出来,同他说话,想办法进入他的生活,让他找到了真正的人生风向标——一张Bon Jovi(当代美国摇滚歌手)的专辑。
  在这张摇滚专辑里,萧敬腾被各种乐器迷住了,并学着将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全部宣泄其中。他天赋异禀,乐感极强,17岁时就担任爵士鼓教师,因为免费教小朋友们打鼓,还连续两年获得了“善心人士奖”。他说:“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件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是音乐拯救了我。”
  有了目标后,学生时代的萧敬腾开始为自己寻找登台唱歌的机会。他每走进一个有演唱机会的店,就毛遂自荐,常常在放学之后四处赶场直到深夜,甚至试过一周演唱50个小时……即使出道多年后,他依然在音乐上不断学习,积淀前行,甚至将过去狂妄的青春,化作了一幕幕精彩的电影情节。
  爱与欲望
  2007年12月8日,还未推出唱片的萧敬腾登上金马奖颁奖典礼舞台,演唱最佳原创电影入围歌曲。后来,亚洲歌坛天后张惠妹亲自邀请他参加自己的演唱会,并与他同台演出。自此,萧敬腾迅速蹿红,成为了当时音乐界唯一一位没有出唱片就红遍全球的华语歌手。
  2008年6月,萧敬腾发行首张个人专辑《萧敬腾同名专辑》,发片首周即夺得“G-MUSIC”与“五大金榜”双榜冠军。第二年便在台北小巨蛋举办个人演唱会,成为首位站上小巨蛋开唱,没有嘉宾、没有舞者、自己撑完全场的歌手。
  从问题少年到金曲奖得主,萧敬腾经历过最坏的和最好的青春。顺着时代的发展,他学会了观察生活,不批判、不附和,慢慢寻找着自己的课题:迷茫与找寻、爱与欲望。最终,他建构了自己的梦想蓝图,放在音乐里。暌违4年,倾力打造,最终于2018年有了专辑《欲望反光》。
  充满爆发力的声线,是萧敬腾歌曲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欲望反光》也不例外。“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他人穿皮囊,欢笑过后泪水流,辉煌一把火烧成灰。”专辑主打歌《皮囊》是一首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惊喜的摇滚作品。这首歌以华丽的古典钢琴引入,过渡到复古的摇滚节奏,后段又融合了爵士味道的编曲和唱腔,在华丽张扬的氛围下,充分展现了萧敬腾超宽的音域和不同声音状态下的特质。
  专辑同名曲《欲望反光》和《迷茫世代》两首歌融合了电子元素,歌词也颇具现实意义。“我的心肠,怎么敢讲?我的眼眶、我的翅膀、我的汪洋,怎么衡量?”这首歌里很容易找到萧敬腾自我不断升级的欲望与现实世界的碰撞,新颖的曲风糅合了思考的表达。专辑后半段的一首《与海鸥交谈》,歌词只有简短的几句,“我把梦的一切,忘在了脑海,我把梦的一切,还原了一半……已经无法拒绝,冲破天空蓝,已经无法拒绝,与海鸥交谈。”无论是全程高亢的声线,还是借着钢琴与鼓点营造的壮阔氛围,这首歌营造出的梦想与现实的对接,都令听众无比难忘。
  《王妃2.0》是一首野蛮直接的流行摇滚,复刻着《王妃》的节奏和曲式,试图再造萧式摇滚K歌。《全是爱》与《发现》则是两首弦乐架构的大歌,前者是吴青峰创作的典型英伦抒情曲,后者也是非常适合萧敬腾声线,兼具情感与力度的作品。《让我为你唱情歌》和《你会在哪呢》是风格迥异的情歌作品,前者輕快甜蜜,歌词生活化,画面感很强;后者则是伤感细腻的钢琴抒情曲。
  “虽然只是小小的秘密,却是一番浓浓的情意,我那一向静静的心湖,是你把我激起了涟漪。”毫无例外,专辑结尾曲《我有多么喜欢你》,还是大家熟悉的萧敬腾,温暖而热烈,将爱紧紧攥在手心。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从集体行动角度而言,不同的自然资源产权类型体现了不同规模的集体行动问题。政府作为选择性激励组织,有助于解决不同产权形式下的自然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集体行动问题。但政府组织的介入离不开必要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是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关系,资源专用者的数量和集体行动问题规模,政府意愿和能力水平三层次因素。  关键词 政府 资源管理 集体行动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
纵观国内过去30余年的翻译研究,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创造性叛逆”拙作《从“创造性叛逆”到“创作性偏离”》认为,“创造性叛逆”这一中文译名未能充分表达埃斯卡皮的“creative treason”概念的深层含义,并以“创作性偏离”代之(范若恩:《从“创造性叛逆”到“创作性偏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1期)。由于“创造性叛逆”一语已经为译学界广为接受,本文为行文方便,在导言至第二
内容提要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人类优秀文明价值即人类共同价值的继承者、吸纳者和创新者。同时指出了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说是不同的。“普世价值”说存在着非历史、非实践的缺陷和价值霸权的弊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观是对立的,不利于中国正确处理和把握中西方文明的关系,不利于中国文化向
Don’t wait for a smile to be nice.  Don’t wait to be loved, to love.  Don’t wait to be lonely, 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a friend.  Don’t wait to have a lot, to share a bit.  Don’t wait for the fall,
1  “天下最可悲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这是关于自卑,我看过的最入心的一句话。  在我18岁以前,对于自卑这种体验,是来自于我看着别人被虐,自己却幸灾乐祸。  姐姐在她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我的妹妹》里写道:“我最羡慕的人,应当是我的妹妹。她像上帝的宠儿,唱歌比我强,跳舞也好看,一手毛笔字写得连爷爷都称赞,长得又那么甜美。”  妈妈也
Guangzhou Chime-long [長隆] Holiday Resort is Guangzhou’s top tourist attraction. The scale and variety and quality of its many attractions make it unique in China. It has become China’s second or third
从远古的刀耕火种时期开始,人类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品种层出不穷,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什么是好品种的标准却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产量高的品种就是好品种;有人则认为,产量和品质都好的品种才算好品种。但是以上观点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自然条件如何。  农作物受土壤、气候、病虫害等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如果有一年风调雨顺,那么
内容提要 《易传》是儒家诠释《周易》的作品,其核心思想反映了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哲学。事实上,《易传》是儒家的一部道德形而上学与道德修养方法论的经典,它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作为一个真正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易传》中包含了儒家的一种以伦理化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体验为核心的“元教育”思想。这种“元教育”着眼于“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体验,它不同于作为文
1.[误]—What can I do for you?   — Yes, please help me.   [正]— What can I do for you?   — I’d like to buy a sweater.   [析] What can I do for you? 这一问句实际上用于的情景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在商店中售货员讲这句话应译为:您想要点什么?在其他场
内容提要本文用“土地—治理—民情”这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题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在农业问题上,用治理和民情的视角既诠释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土地经营制度的优越性,也分析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均平目标与济困目标之间、在经营的自主性与规模性之间面临的矛盾。在农村问题上,既用土地、家庭和人口的视角解释了新时期农村从总体性治理到专项性治理的治理转型,又用民情的视角分析了农民负担问题和基层政权悬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