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充分、用心地读。教师应主动实施个性化阅读,允许多种观点并存,鼓励学生发言,促进学生发展,建立“生本课堂”尤其重要。
关键词:朗读;生本课堂
在本文中,笔者以自身课堂实践经验为导向,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陶罐和铁罐》这个童话故事为例,阐述自己落实生本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全面解读教材,读准教学目标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童话故事。从文章内容上看,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讲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铁罐自认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后半部分是讲许多年之后,陶罐出土成为珍贵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从表达形式上看,课文主要通过两者对话发展故事情节,这是本文表达特点。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从教材选编意图上看,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明白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的全方位解读,我将教学确定为以下几个目标:
1.随文认读“陶、懦、辩、恼、耻”等生字,从语境中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利用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并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练习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二、多“变”熟读文本,读出课文框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通过“三读”来达到这一目标。
“一读”:自由读课文。以自由读开启熟悉文本之初,学生通过初读,认识人物角色,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果。
“二读”:轮读课文。以开小火车的方式,每个学生读一个自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以便进行之后的教学调整。
“三读”:默读课文。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主要意思从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最终将两部分内容结合,即是课文主要内容,从而总结得出此概括方法为“段意归并法”。
该环节主要以“多种变化的读”为主,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方法——段意归并法。笔者紧紧围绕“生本课堂”原则,充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集体参与,有效互动。
三、分层朗读感悟,读到言语收获
为什么要选择对话作为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呢?一方面是因为课标年段目标要求,三四年级以句段训练为主,对话学习打破了篇的限制,适合进行片段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教材特点。课文中有不少神态描写作为两者对话的点缀,这使文本的表达效果大大增强,使人物特点鲜明可见,人物态度跃然纸上。
(一)关注语言内容,感受人物态度
对课文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的对话学习,充分体现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1.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文中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呢?轻声读,请细读铁罐奚落陶罐的话语,出示关键词,并引导理解:懦弱(找近义词)、轻蔑(表演)、恼怒(释义)教师引导:铁罐第一次是傲慢的说,第二次是轻蔑的说,第三次是恼怒的说,到第四次,铁罐可能会怎么说?(火冒三丈、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2.体会陶罐的“谦虚”。面对铁罐这样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请用同样的研读方式体会陶罐的语言。
3.分角色朗读对话。对话内容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层层牵引,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的积累,这是“生本课堂”。
(二)聚焦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
第一部分对话(1—4自然段):
课件展示:“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们抓住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神态的词句,就体会到了铁罐傲慢的性格,陶罐谦虚的性格,以及它们的情绪和态度。
(三)揣摩言语内容,合理补充提示语
在逐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得出感悟的过程中,同步出现以下表格内容。对于段落中没有出现的神态和语气关键词,其实学生在说感悟的过程中已补白。
在表格的清晰对比下,学生对两条脉络的把握十分清晰。教学的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写法,而不是关注情节。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生本课堂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对教学的组织起到把持、调控的作用,在不违背生本理念的前提下,令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宁翠娥.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J].教育与教学,2012,06.
[3]王春燕.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06.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三小学)
关键词:朗读;生本课堂
在本文中,笔者以自身课堂实践经验为导向,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陶罐和铁罐》这个童话故事为例,阐述自己落实生本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全面解读教材,读准教学目标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童话故事。从文章内容上看,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讲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铁罐自认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后半部分是讲许多年之后,陶罐出土成为珍贵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从表达形式上看,课文主要通过两者对话发展故事情节,这是本文表达特点。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从教材选编意图上看,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明白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的全方位解读,我将教学确定为以下几个目标:
1.随文认读“陶、懦、辩、恼、耻”等生字,从语境中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利用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并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练习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二、多“变”熟读文本,读出课文框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通过“三读”来达到这一目标。
“一读”:自由读课文。以自由读开启熟悉文本之初,学生通过初读,认识人物角色,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果。
“二读”:轮读课文。以开小火车的方式,每个学生读一个自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以便进行之后的教学调整。
“三读”:默读课文。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主要意思从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最终将两部分内容结合,即是课文主要内容,从而总结得出此概括方法为“段意归并法”。
该环节主要以“多种变化的读”为主,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方法——段意归并法。笔者紧紧围绕“生本课堂”原则,充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集体参与,有效互动。
三、分层朗读感悟,读到言语收获
为什么要选择对话作为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呢?一方面是因为课标年段目标要求,三四年级以句段训练为主,对话学习打破了篇的限制,适合进行片段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教材特点。课文中有不少神态描写作为两者对话的点缀,这使文本的表达效果大大增强,使人物特点鲜明可见,人物态度跃然纸上。
(一)关注语言内容,感受人物态度
对课文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的对话学习,充分体现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1.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文中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呢?轻声读,请细读铁罐奚落陶罐的话语,出示关键词,并引导理解:懦弱(找近义词)、轻蔑(表演)、恼怒(释义)教师引导:铁罐第一次是傲慢的说,第二次是轻蔑的说,第三次是恼怒的说,到第四次,铁罐可能会怎么说?(火冒三丈、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2.体会陶罐的“谦虚”。面对铁罐这样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请用同样的研读方式体会陶罐的语言。
3.分角色朗读对话。对话内容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层层牵引,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的积累,这是“生本课堂”。
(二)聚焦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
第一部分对话(1—4自然段):
课件展示:“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们抓住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神态的词句,就体会到了铁罐傲慢的性格,陶罐谦虚的性格,以及它们的情绪和态度。
(三)揣摩言语内容,合理补充提示语
在逐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得出感悟的过程中,同步出现以下表格内容。对于段落中没有出现的神态和语气关键词,其实学生在说感悟的过程中已补白。
在表格的清晰对比下,学生对两条脉络的把握十分清晰。教学的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写法,而不是关注情节。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生本课堂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对教学的组织起到把持、调控的作用,在不违背生本理念的前提下,令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宁翠娥.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J].教育与教学,2012,06.
[3]王春燕.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06.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