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提出
小组,是学校班级学生管理中一个常见的概念,通常意义上的“组”就是“列”,在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多就是收发试卷、作业。现代教育把合作学习小组的概念引入班级学生管理,让学生管理更加精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让班级和学生管理更加有效。
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含义是指构建具有管理功能的小组,把班级和学生的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小组上,然后将小组延伸到个体,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二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尝试
1.小组组建。原则上,小组是在班主任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意愿组建,但必须注意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能力结构等,尽可能做到均衡分组,实力相当,便于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各小组人数不定,但使各小组人数尽量相同或相近(5~7人为宜,6人最佳,因为每人需负责一门学科);通过抽签方式决定各组的指导教师。
2.组长产生。由小组成员民主推荐,讨论决定。一般要求: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上进心,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自愿为同学服务。
3.成员分工。原则上,每个组内成员都必须分担一两工作。比如,每人负责一门学科,专人负责卫生、思想、纪律、宣传等。真正做到本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各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帮助,互相坚督。
4.目标确立。首先,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定好本组的组名、口号、班歌、目标、发展计划等,并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其次,通过讨论制订出班级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然后,每个学生必须明确学习、值日、宣传、生活等各项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5.评价机制。在小组化管理中,评价机制是关键,它包括评价与奖励。在评价时,“说说我自己”、“大家评评我”、“老师眼中的我”是对学生以往参与小组合作表现的评价、认定,是面向学生的“过去”;“将来的我”则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的评价结果,认准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标,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这样就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动力的“泵”。在奖励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它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常态参照评价变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6.关系协调。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有竞争就会有矛盾产生。因此,须协调小组间的关系,防止小团体、小帮派意识的出现,鼓励小组间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共同提高。
7.监督与调控。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干部记录制度。可在班级内实行任务承包制,各项任务都由一个小组来承担,如每天都安排一个小组负责班级卫生打扫与保洁工作,班级黑板报也由各小组轮着来干,课前唱歌、宣誓等都是如此。在落实这些任务时,需要对各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与调控。
8.小组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可利用小组这个平台,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利用小组的特点,还可进行分层教育、学习竞赛和同伴互助学习等。根据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层次,教师可制订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辅以多梯度的练习与作业,让每个学生有所学并学有所得,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1.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自评也可称为小组总结、反思、改进等。这种自评能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
2.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改变班内的竞争机制。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原来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变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关系,即“合作下有竞争,竞争下有合作”的新型关系。
3.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承担了一定的工作,如学科组长、宣传负责人等。本小组此方面的工作,这个学生就必须全权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袁海波
小组,是学校班级学生管理中一个常见的概念,通常意义上的“组”就是“列”,在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多就是收发试卷、作业。现代教育把合作学习小组的概念引入班级学生管理,让学生管理更加精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让班级和学生管理更加有效。
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含义是指构建具有管理功能的小组,把班级和学生的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小组上,然后将小组延伸到个体,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二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尝试
1.小组组建。原则上,小组是在班主任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意愿组建,但必须注意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能力结构等,尽可能做到均衡分组,实力相当,便于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各小组人数不定,但使各小组人数尽量相同或相近(5~7人为宜,6人最佳,因为每人需负责一门学科);通过抽签方式决定各组的指导教师。
2.组长产生。由小组成员民主推荐,讨论决定。一般要求: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上进心,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自愿为同学服务。
3.成员分工。原则上,每个组内成员都必须分担一两工作。比如,每人负责一门学科,专人负责卫生、思想、纪律、宣传等。真正做到本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各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帮助,互相坚督。
4.目标确立。首先,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定好本组的组名、口号、班歌、目标、发展计划等,并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其次,通过讨论制订出班级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然后,每个学生必须明确学习、值日、宣传、生活等各项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5.评价机制。在小组化管理中,评价机制是关键,它包括评价与奖励。在评价时,“说说我自己”、“大家评评我”、“老师眼中的我”是对学生以往参与小组合作表现的评价、认定,是面向学生的“过去”;“将来的我”则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的评价结果,认准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标,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这样就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动力的“泵”。在奖励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它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常态参照评价变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6.关系协调。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有竞争就会有矛盾产生。因此,须协调小组间的关系,防止小团体、小帮派意识的出现,鼓励小组间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共同提高。
7.监督与调控。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干部记录制度。可在班级内实行任务承包制,各项任务都由一个小组来承担,如每天都安排一个小组负责班级卫生打扫与保洁工作,班级黑板报也由各小组轮着来干,课前唱歌、宣誓等都是如此。在落实这些任务时,需要对各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与调控。
8.小组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可利用小组这个平台,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利用小组的特点,还可进行分层教育、学习竞赛和同伴互助学习等。根据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层次,教师可制订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辅以多梯度的练习与作业,让每个学生有所学并学有所得,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1.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自评也可称为小组总结、反思、改进等。这种自评能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
2.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改变班内的竞争机制。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原来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变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关系,即“合作下有竞争,竞争下有合作”的新型关系。
3.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承担了一定的工作,如学科组长、宣传负责人等。本小组此方面的工作,这个学生就必须全权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