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园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建构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们的课程创生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创生较难。以浙江省杭州市兰苑幼儿园为例,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观察能力具有良好基础,但分析与反思能力、组织实施与评价能力较弱,甚至有个别教师存在能力盲区。由此,幼儿园的园本研修亟待探索一种创新型的策略,旨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我们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提出“经验炉”研修模式,即让教师的个体经验在“经验炉”的小组分享情景中,通过交换信息、自主加工信息建构知识体系,在“行动—反思—分享”循环中实现实践性知识经验的积淀,助推每一位教师按照自己的节律提升课程创生效能。
所谓“炉”,在这里是一种具象化的比喻。“经验炉”是指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熔炉。进炉的“料”为“儿童的视角”,即具体情境中儿童真实的感受、行为、语言等。经过教师基于自我经验与理论链接的反思、解读、内化和顺应,让个体经验实现“输入—碰撞—重组—内化—生长”的完整过程,形成“抛—煮—晒—享—炼”的具体操作策略,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经验得以延伸、拓展与融合。
主题前审:“抛煮炼”预设主题结构图与课程计划
以中班《感官总动员》主题审议为例,我们来剖析研讨行进中“经验炉”研修策略的运用。在主题前审中,教师们提炼的关键词有“观察、尊重、以学定教”。由此,教研組研讨预设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主题目标、结构与课程计划,精研主题脉络图。
第一步,抛故事。基于儿童的视角,捕捉幼儿兴趣点与经验点。
近期,中三班因“五官里最重要的是哪个”“缺了谁会活不下去”这两个问题争论不休。多多说:“最重要的是眼睛,没有眼睛就不能看‘汪汪队’。”乐乐说:“没有眼睛黑漆漆的,走路会摔跤。”阳阳说:“最重要的是鼻子,我们要呼吸。”程程说:“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最重要的肯定是嘴巴啦,嘴巴能喝水、吃饭、讲话,鼻子又不重要,感冒塞住了也可以用嘴巴呼吸啊!”
从幼儿们的争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儿童的视角,即对五官的兴趣点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幼儿们对五官认知的经验水平有差异,那么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何种支持呢?
第二步,煮观点。链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捕捉课程生长点。
卢老师:说明中班幼儿能够将各个感官的功能与生活链接起来,还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兴趣点、经验点)
张老师:虽然这不是主题当中的原有内容,但是我觉得幼儿们的发现是很有价值的。各种感官的不同成了他们深度探究的一个媒介,激发了幼儿们去观察自身感官兴趣。(价值点、生长点)
吴老师:我们可以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去找找幼儿未来可以达成的能力水平,比如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对感兴趣的事情刨根问底等,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桃子。(最近发展区)
在“煮”中,教师们认识到幼儿们当下的行为表现中蕴藏着的学习兴趣、原有经验、价值点、生长点及最近发展区。下一步的研讨,教师们要将视角聚焦在采取何种策略支持幼儿。
第三步,炼课程。融入教师的视角,基于主题价值判断预设主题课程。
首先,精研目标与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教师分析当下幼儿经验、兴趣及发展需求,在原主题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位于“感知—体验—探究—运用”四个层次,加强幼儿对感官的深度学习。
其次,精研主题脉络的合理性。经研讨后,教师将《感官总动员》这个主题分为“感官大家族”“感官大揭秘”“感官大聚会”三块内容,按照“撒网式全感知—捕捉式深探究—运用式真体验”三步,推进幼儿由表及里地学习。
主题中审:“晒煮”生成主题课程班本化的黄金线索
第一步,晒故事。聚焦“哇”时刻,生发班本课程。主题实施两周后,小组成员围绕《感官总动员》开展了中审活动。在这一次的研讨中,各班教师晒出幼儿们学习中的“哇”时刻,各班有着不同的兴趣倾向。
兰苑中三班:我们班的小朋友好奇鼻孔里面为什么有时会挂鼻涕、出现鼻屎,为什么鼻子受伤时会流鼻血。大家对于鼻屎的解释各不相同,但一致认为要及时清理。
紫薇中一班:幼儿们在空余的时候总喜欢摸沙子,并表达着自己的发现。“沙子细细的摸上去好舒服呀!”“沙子干干的,如果加点水会不会粘在手上呀!”我们从沙盘游戏中捕捉到幼儿对触觉非常感兴趣,于是围绕触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兰苑中二班:我班的馨诺因为眼睛散光开始戴眼镜了,小伙伴们对班级第一个戴眼镜的人感觉很好奇,议论纷纷。为什么要戴眼镜呢?戴眼镜好不好?我们班围绕视觉做了拓展。
第二步,煮观点。智慧碰撞经验重组内化,梳理课程创生黄金线索。从各班晒出幼儿兴趣倾向与生发点,经过“经验炉”的煮,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育经验,融合内化同伴的观点,分析主题课程生成的发展脉络,对主题课程框架、脉络进行再次修改和调整,实现对主题活动的二次优化。
再次以中三班为例,如果我们就鼻子这个嗅觉器官为课程生长点,可以怎么支持幼儿的进一步探究呢?在第二轮的集中“煮观点”中,教师们围绕“鼻子”学习,分析幼儿们的兴趣点可以分为三个版块——鼻子的外形、鼻子的功能、如何保护鼻子,从这三方面来推进这个生长点,共同构建主题活动班本化主题脉络。
本次课程中审以鼻子这个器官为契机,在“煮”中,教师对捕捉式深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以点带面,可以将这种方式迁移到整个主题中。
主题后审:“晒享炼”构建主题园本精品课程
第一步,晒特色。在晒特色的环节中,各班根据主题实施过程设计和创设版块,呈现儿童视角的班本课程特色。以班级特色活动展板、主题墙、区域、幼儿成长档案袋等图文并茂的多元形式,呈现班本课程故事的轨迹,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幼儿变化的过程,展示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认识及发现等,让全年段的教师能一目了然地注意到平行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轨迹以及同伴教师的观察能力、支持能力、课程创生过程。
第二步,享故事。班本课程故事的分享交流是主题课程班本化的有效推动方式,一个个故事以“尊重”的理念、“追随”的策略和“积极”的回应等方式,让幼儿园的主题课程真正契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助推幼儿的全面发展。
《声声入耳——探索不一样的“声音”世界》《无触不在》《亮眼看世界》《小嘴巴大探秘》《“抠”探鼻子》……每个班都分享了自己班的课程故事。分享后,教师们围绕四个问题进一步展开思考和讨论:您认为这些教育故事对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请您任选一个教育故事,回顾故事线索与主题的连接;哪一个教育故事,让您最有感触;今天的教育故事分享,对您有什么启发。
第三步,炼课程。通过三阶段的课程审议,教师们逐渐梳理出了师幼共同建构主题课程班本化的策略与方法,形成班本化主题脉络图。在各班的脉络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上的严谨性和开放性。严谨性体现在课程整体建构的策略思考上,开放性体现为资源、空间、理念的开放。研修小组进一步对每个班本化主题进行精选、优化、提炼,最终完善园本主题,实现“学习故事孵化园本课程”。
通过课程审议中应用“经验炉”模式,一方面,幼儿站在了课程的中央,成为课程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集团队智慧,提升课程创生能力。当我们把课程的视角聚焦于幼儿的活动方式,把幼儿和教师亲身经历的过程作为课程的发展空间,将幼儿和教师在课程行进过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感用教育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路径也就逐渐清晰了。而我们扎扎实实走过的每一步,都能听见有力的回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兰苑幼儿园)
责任编辑:谷珵
所谓“炉”,在这里是一种具象化的比喻。“经验炉”是指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熔炉。进炉的“料”为“儿童的视角”,即具体情境中儿童真实的感受、行为、语言等。经过教师基于自我经验与理论链接的反思、解读、内化和顺应,让个体经验实现“输入—碰撞—重组—内化—生长”的完整过程,形成“抛—煮—晒—享—炼”的具体操作策略,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经验得以延伸、拓展与融合。
主题前审:“抛煮炼”预设主题结构图与课程计划
以中班《感官总动员》主题审议为例,我们来剖析研讨行进中“经验炉”研修策略的运用。在主题前审中,教师们提炼的关键词有“观察、尊重、以学定教”。由此,教研組研讨预设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主题目标、结构与课程计划,精研主题脉络图。
第一步,抛故事。基于儿童的视角,捕捉幼儿兴趣点与经验点。
近期,中三班因“五官里最重要的是哪个”“缺了谁会活不下去”这两个问题争论不休。多多说:“最重要的是眼睛,没有眼睛就不能看‘汪汪队’。”乐乐说:“没有眼睛黑漆漆的,走路会摔跤。”阳阳说:“最重要的是鼻子,我们要呼吸。”程程说:“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最重要的肯定是嘴巴啦,嘴巴能喝水、吃饭、讲话,鼻子又不重要,感冒塞住了也可以用嘴巴呼吸啊!”
从幼儿们的争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儿童的视角,即对五官的兴趣点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幼儿们对五官认知的经验水平有差异,那么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何种支持呢?
第二步,煮观点。链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捕捉课程生长点。
卢老师:说明中班幼儿能够将各个感官的功能与生活链接起来,还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兴趣点、经验点)
张老师:虽然这不是主题当中的原有内容,但是我觉得幼儿们的发现是很有价值的。各种感官的不同成了他们深度探究的一个媒介,激发了幼儿们去观察自身感官兴趣。(价值点、生长点)
吴老师:我们可以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去找找幼儿未来可以达成的能力水平,比如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对感兴趣的事情刨根问底等,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桃子。(最近发展区)
在“煮”中,教师们认识到幼儿们当下的行为表现中蕴藏着的学习兴趣、原有经验、价值点、生长点及最近发展区。下一步的研讨,教师们要将视角聚焦在采取何种策略支持幼儿。
第三步,炼课程。融入教师的视角,基于主题价值判断预设主题课程。
首先,精研目标与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教师分析当下幼儿经验、兴趣及发展需求,在原主题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位于“感知—体验—探究—运用”四个层次,加强幼儿对感官的深度学习。
其次,精研主题脉络的合理性。经研讨后,教师将《感官总动员》这个主题分为“感官大家族”“感官大揭秘”“感官大聚会”三块内容,按照“撒网式全感知—捕捉式深探究—运用式真体验”三步,推进幼儿由表及里地学习。
主题中审:“晒煮”生成主题课程班本化的黄金线索
第一步,晒故事。聚焦“哇”时刻,生发班本课程。主题实施两周后,小组成员围绕《感官总动员》开展了中审活动。在这一次的研讨中,各班教师晒出幼儿们学习中的“哇”时刻,各班有着不同的兴趣倾向。
兰苑中三班:我们班的小朋友好奇鼻孔里面为什么有时会挂鼻涕、出现鼻屎,为什么鼻子受伤时会流鼻血。大家对于鼻屎的解释各不相同,但一致认为要及时清理。
紫薇中一班:幼儿们在空余的时候总喜欢摸沙子,并表达着自己的发现。“沙子细细的摸上去好舒服呀!”“沙子干干的,如果加点水会不会粘在手上呀!”我们从沙盘游戏中捕捉到幼儿对触觉非常感兴趣,于是围绕触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兰苑中二班:我班的馨诺因为眼睛散光开始戴眼镜了,小伙伴们对班级第一个戴眼镜的人感觉很好奇,议论纷纷。为什么要戴眼镜呢?戴眼镜好不好?我们班围绕视觉做了拓展。
第二步,煮观点。智慧碰撞经验重组内化,梳理课程创生黄金线索。从各班晒出幼儿兴趣倾向与生发点,经过“经验炉”的煮,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育经验,融合内化同伴的观点,分析主题课程生成的发展脉络,对主题课程框架、脉络进行再次修改和调整,实现对主题活动的二次优化。
再次以中三班为例,如果我们就鼻子这个嗅觉器官为课程生长点,可以怎么支持幼儿的进一步探究呢?在第二轮的集中“煮观点”中,教师们围绕“鼻子”学习,分析幼儿们的兴趣点可以分为三个版块——鼻子的外形、鼻子的功能、如何保护鼻子,从这三方面来推进这个生长点,共同构建主题活动班本化主题脉络。
本次课程中审以鼻子这个器官为契机,在“煮”中,教师对捕捉式深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以点带面,可以将这种方式迁移到整个主题中。
主题后审:“晒享炼”构建主题园本精品课程
第一步,晒特色。在晒特色的环节中,各班根据主题实施过程设计和创设版块,呈现儿童视角的班本课程特色。以班级特色活动展板、主题墙、区域、幼儿成长档案袋等图文并茂的多元形式,呈现班本课程故事的轨迹,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幼儿变化的过程,展示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认识及发现等,让全年段的教师能一目了然地注意到平行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轨迹以及同伴教师的观察能力、支持能力、课程创生过程。
第二步,享故事。班本课程故事的分享交流是主题课程班本化的有效推动方式,一个个故事以“尊重”的理念、“追随”的策略和“积极”的回应等方式,让幼儿园的主题课程真正契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助推幼儿的全面发展。
《声声入耳——探索不一样的“声音”世界》《无触不在》《亮眼看世界》《小嘴巴大探秘》《“抠”探鼻子》……每个班都分享了自己班的课程故事。分享后,教师们围绕四个问题进一步展开思考和讨论:您认为这些教育故事对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请您任选一个教育故事,回顾故事线索与主题的连接;哪一个教育故事,让您最有感触;今天的教育故事分享,对您有什么启发。
第三步,炼课程。通过三阶段的课程审议,教师们逐渐梳理出了师幼共同建构主题课程班本化的策略与方法,形成班本化主题脉络图。在各班的脉络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上的严谨性和开放性。严谨性体现在课程整体建构的策略思考上,开放性体现为资源、空间、理念的开放。研修小组进一步对每个班本化主题进行精选、优化、提炼,最终完善园本主题,实现“学习故事孵化园本课程”。
通过课程审议中应用“经验炉”模式,一方面,幼儿站在了课程的中央,成为课程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集团队智慧,提升课程创生能力。当我们把课程的视角聚焦于幼儿的活动方式,把幼儿和教师亲身经历的过程作为课程的发展空间,将幼儿和教师在课程行进过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感用教育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路径也就逐渐清晰了。而我们扎扎实实走过的每一步,都能听见有力的回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兰苑幼儿园)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