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住中心,层层对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勤奋的注脚,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且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引导学生与“勤奋”的不断对话过程中,将“文”与“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读“事例”,感性对话
  课文中所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细致地解读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要引导学生品味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等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来感悟“勤奋”二字的内涵,与这两个人作一次感性的对话。
  3.引入“生活”,延伸对话
  阅读这篇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这样吗?我会怎么做?我有这样的经历吗……特别是要在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相似生活经历,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对话,能让文本解读得更饱胀,能让学生体验得更深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引导学生说一说。
  2.对话课题:
  ①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②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①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习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②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三、对话第一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一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①“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②“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③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④读了第一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一节。
  4.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对话第二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司马光的哪些资料,简单地说一说。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①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学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学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学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学生读)
  ②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学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对话第三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童第周的哪些资料,简单地说一说。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①“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习方法”、“名列前茅”。
  ②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个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③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①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他创立“优选法”、“统筹法”等理论。)
  ②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③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学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对话第四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爱因斯坦
其他文献
笔者最近听了20多节语文课。这些课给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语文教学碎片化现象严重。所谓碎片化,即教师教学课文时没有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本概念,而是随意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可怕的是,这样的课还被标榜为“探究课”“自主学习课”,还被评价为“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了起来”。其实不然。试想,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在头脑中没有树立起课文的“这个文本”的完整概念,留在头脑中的只是课文的碎片,这还算是
[习作内容]    有一位同学想,如果把喝饮料的吸管变硬,或把吃饭的筷子掏空,不就把“吸”和“夹”这两种功能合在一起,做到一物两用了吗?这个同学的想法称得上一项发明。有的同学想法更大胆,更神奇,他们想发明新型的航天飞机、深海探宝器、水面行走鞋、轻便折叠桥……你想发明什么呢?请你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写一种你想发明的东西。要写清楚想发明的东西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用途,要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
古人形容藏书多曰“左图右史”,实际上,古代不少图书的确是图文互参的,早的如《诗经》,可以在政治、外交、文化等功能之外,帮助读者“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近的如明清时期一些书的卷头画有书中人物,称为“绣像”;而有些书,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称为“出相”,近年一些古籍社翻印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就保留了“出相”,读者可以一面诵读诗句,一面赏玩图像。这些都说明“读图”不是现在发生的事,不过,全民进
书名: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欧阳林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300270746  定价:59元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关键能力,同时要求加强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此,在基础性教学中深入贯彻批判性思维培养,改变与完善我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根本性的变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失误,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浮肿病与多动症”。“浮肿病”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分强调自读感悟,造成语文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思考理解的丢失;由于片面理解感悟的多元化,造成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的丢失;由于过分追求活动的表面热闹,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丢失;由于片面追求学科的沟通与融合,造成语文本体的丢失。“多动症”
缘起    前不久,朋友将其儿子作文不及格的试卷递给我,说成绩一向优异的儿子因为习作不真实此次考试仅得68分,孩子哭得特别伤心。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题为《我难忘的朋友》。文中写了7岁时同自己一起下河游泳时不幸身亡的一位好伙伴。文中写道:“小军死了,我非常难过,我伤心极了,我的泪水使太平洋为之涨潮……每到他的生日,我都要在无人的风口为他烧纸……”文末是教师鲜红的评语:“你真烧过纸吗?不真实!”  
【摘要】本设计紧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要求,从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二”提及的“戏剧节宣传推广方案”出发,以此为单元学习的驱动任务,结合戏剧单元(第二单元)所学作品与知识,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开展学习。整个活动设计操作性强,关注过程的组织与评价,各类学习工具与支架丰富,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追求学习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努力做到每个环节能相互匹配,单元与单元前后勾连。  【关键词】
陈兰村,1938年生,浙江绍兴县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校传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下属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传记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述有《中国古典传记论稿》(与张新科合著)、《中国古代文学》(与梅
【摘要】王安石的《伤仲永》属于论说文,但不是先有论点后举例子,而是一事一议的层层演绎。与此类似,《游褒禅山记》名为“记”,实则借记游程不断进行反思,从感性经验得出抽象观念,推演出七个层次的人生道理,使读者不但领悟其结论的深邃,而且享受了思考的过程。  【关键词】经典论说文,多层次演绎,文脉  王安石的《伤仲永》篇幅很短,比起他的许多大块头文章,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分量,却成为历史名篇,为什么呢?  文
一    解读《阿长与〈山海经〉》,可由题目入手,先了解阿长其人、《山海经》其书,再了解它们与作者的关系。  阿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且让我们看看她的行状:  1. 喜欢切切察察,打小报告。  2. 睡相不好,摆成“大”字。  3. 规矩太多,元旦硬塞给“我”福橘。  4. 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5. 给“我”讲述长毛的故事。  6. 谋害了“我”的隐鼠。  7. 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