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备的素养,教学能力是在教师的能力下,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
依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现代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一、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根据学科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编排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能充分认识学科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能分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单元和每一概念、原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确定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等各种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的关系。运用教材的能力包括对于不同的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哪一部分应该细讲、那一部分应简略讲、新旧教材如何衔接、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用什么教具、在什么环节上用等。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根据课堂中学生的认知、兴趣、注意等特点灵活运用教材。
二、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班级授课的一个主要缺点是难以充分地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就要求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使教学能够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不仅是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观察和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他们提出的问题、思维的方式、解题的习惯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提出有效的教育措施。了解学生的个性对教学和教育工作也极为重要。个性是在活动中经常表现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因而对个性的观察和了解应贯穿于学生的全部活动中,包括在课内外、校内外、家庭与社会中的表现,都应该观察和了解,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对于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以及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均比那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意观察效果更为明显。
三、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智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借助于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那种满嘴语病、语言不连贯、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课是不能准确表达出教材内容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在讲课时把教材或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而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会感到机械呆板、苦燥乏味。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求语法正确,语言语调也要讲究,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抑扬顿挫、富于情感,这样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低年级学生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富于情感色彩,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情和表现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更多注意的是教师语言的逻辑性,过分的情感成分反而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与变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能力对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全面安排好教学活动,包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所用的时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具的使用等等。这些都既要有周密的安排,又要有灵活的运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应包括针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以此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和各个环节的变换。教育机智也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教学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处理的问题,教师应对这种偶发事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不致于使教学中断,或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后,教师应能够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例如,学生考试的结果或作业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以及听课中学生的精神状态、对课程的态度等,这些反馈信息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能力是通过自觉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并经过个人不断实践逐步提高的。
五、用多种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21世纪的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还应是多种媒体的设计者和运用者。多种媒体的运用,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要在媒体的选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指导方式方法的采用上多下功夫,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做到多种媒体协调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多种媒体的协调应用,改变长期采用的教师讲、学生静听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高效率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使用、优化配置多种媒体,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全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依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现代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一、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根据学科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编排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能充分认识学科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能分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单元和每一概念、原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确定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等各种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的关系。运用教材的能力包括对于不同的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哪一部分应该细讲、那一部分应简略讲、新旧教材如何衔接、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用什么教具、在什么环节上用等。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根据课堂中学生的认知、兴趣、注意等特点灵活运用教材。
二、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班级授课的一个主要缺点是难以充分地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就要求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使教学能够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不仅是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观察和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他们提出的问题、思维的方式、解题的习惯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提出有效的教育措施。了解学生的个性对教学和教育工作也极为重要。个性是在活动中经常表现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因而对个性的观察和了解应贯穿于学生的全部活动中,包括在课内外、校内外、家庭与社会中的表现,都应该观察和了解,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对于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以及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均比那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意观察效果更为明显。
三、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智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借助于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那种满嘴语病、语言不连贯、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课是不能准确表达出教材内容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在讲课时把教材或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而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会感到机械呆板、苦燥乏味。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求语法正确,语言语调也要讲究,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抑扬顿挫、富于情感,这样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低年级学生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富于情感色彩,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情和表现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更多注意的是教师语言的逻辑性,过分的情感成分反而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与变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能力对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全面安排好教学活动,包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所用的时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具的使用等等。这些都既要有周密的安排,又要有灵活的运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应包括针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以此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和各个环节的变换。教育机智也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教学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处理的问题,教师应对这种偶发事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不致于使教学中断,或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后,教师应能够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例如,学生考试的结果或作业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以及听课中学生的精神状态、对课程的态度等,这些反馈信息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能力是通过自觉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并经过个人不断实践逐步提高的。
五、用多种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21世纪的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还应是多种媒体的设计者和运用者。多种媒体的运用,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要在媒体的选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指导方式方法的采用上多下功夫,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做到多种媒体协调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多种媒体的协调应用,改变长期采用的教师讲、学生静听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高效率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使用、优化配置多种媒体,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全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