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便走进哪所学校,感觉最冲击视觉的莫过于墙壁了,“三多”(字多、展板多、画多)成了当今校园“墙上文化”的一大特色。“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密密麻麻;“二十四孝故事”、“三十六计故事”形形色色……乍一看“好有文化”。看多了,细品味,问题多多:一是设计风格、内容雷同,“千校一面”,没有各自的特色;二是摘录内容多,学生创作作品少,内容选择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且不能定期更新内容;三是墙饰,过分强化了外在的审美功能而淡化了内在的教育功能……无根的“墙上文化”成了校园文化的一大败笔。
“墙上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而言,它以其特有的话语系统与外显符号彰显着校园文化特色和学校的核心精神;对学生而言,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是一部充满人文色彩的流动电影。
如何打造有根的“墙上文化”?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笔者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规划要系统。
学校的“墙上文化”大致包括楼宇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会议室文化、宿舍文化等,功能区不同,诠释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学校首先应当考虑校园环境、文化底蕴,再根据校园地域文化和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结合当代文化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系统的开发,然后以学校特色为主线,确定各功能区“墙上文化”主题,营造个性文化氛围。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各功能区不能“各自为政”,搞“单打一”的零星装饰,让所谓的“文化”滞留在肤浅化、功利化的表层。“墙上文化”作为学校的视觉形象工程,应该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对诸多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进行规范,塑造独特的视觉形象,向师生传递人们所公认的价值观,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和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二是内容要丰富。
学校的“墙上文化”不要一边倒,大江南北都刮着“经典风”。其实,融校风、教风、学风为一体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科技含量的内容,更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墙饰内容除了精选一些介绍祖国历史文化的文字以及英雄人物、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小故事、名人名言外,还可以设立主题墙,由教师和学生结合国内外一些重大节日和活动,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搜集摘录一些天文地理、军事科技、体育赛事等相关内容,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并开辟专栏展示师生的活动成果(摄影、科技制作、征文、绘画作品等),给主题墙一个合理的生命周期,通过展开一个经常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保证教育效果的连续性。再者,还可以开辟专栏,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内容,用墙饰内容来辅助学科教学,使之形成呼应之势,加深对某人、某事的认识。此外,还应在每个班级为学生创设自由墙,展示学生最有创意或最得意的作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
当然,内容的选取一定要与不同年龄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适应,只有贴近或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契合他们的道德接受能力,才能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三是形式要多样。
墙饰要呈现给学生的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富有情致的美或艺术,而单一的颜色、格调和大幅枯燥的文字是难以达成目的的。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墙饰要在科学、简洁中富有变化。如,校园围墙或大型长廊墙饰可以设计完整的图画,采用叙事性手法,刻画出一组组关联的事件和人物,将叙事与造型结和起来,形成完美的统一;门庭墙饰应尽可能简洁大方,以庄重的立体字呈现学校的核心精神内容;走廊墙饰应图文并茂、平面与立体结合,方能相得益彰;教室内墙饰不宜过分复杂、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适当地呈现一些结构开放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在“古今中外名人荟萃”主题所呈现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等肖像下,不必附上解释的文字,而是出示一个总标题:“这都是谁的肖像?你知道他们有哪些事迹和贡献?”留下这些问题就会启发学生去思考周围世界的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再如,学生制作的墙饰,有时难免会出一些小的错误,引导同伴去关注、去思考、去发现,有利于养成学生批判、反思的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墙饰展板和专栏的高度以及取光等问题,“束之高阁”或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都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四是材料要环保。
墙饰材料的选择在文化建设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要图省事把一切交给装潢公司来打理,要从校情、学情出发,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主题及更换频率等认真做好规划,选择多种经济、环保的材料。室外墙饰材料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以不易掉色、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平面设计材料为主;室内墙饰材料要轻便光滑,易于更换,平面与立体相结合。除了购置部分材料外,还可以发动师生搜集一些废弃的环保物品进行安全卫生的加工处理后,自制成想要的东西。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可以运用一些更环保的材料?是否有更为经济的替代材料?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节俭的习惯。
总之,墙上文化只有植根于教育的土壤,充分发挥其情感陶冶功能、导向和激励功能、规范和约束功能,才能形成充满生命张力的内生性、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渐而慢慢沉淀为学校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底蕴。
“墙上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而言,它以其特有的话语系统与外显符号彰显着校园文化特色和学校的核心精神;对学生而言,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是一部充满人文色彩的流动电影。
如何打造有根的“墙上文化”?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笔者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规划要系统。
学校的“墙上文化”大致包括楼宇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会议室文化、宿舍文化等,功能区不同,诠释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学校首先应当考虑校园环境、文化底蕴,再根据校园地域文化和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结合当代文化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系统的开发,然后以学校特色为主线,确定各功能区“墙上文化”主题,营造个性文化氛围。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各功能区不能“各自为政”,搞“单打一”的零星装饰,让所谓的“文化”滞留在肤浅化、功利化的表层。“墙上文化”作为学校的视觉形象工程,应该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对诸多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进行规范,塑造独特的视觉形象,向师生传递人们所公认的价值观,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和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二是内容要丰富。
学校的“墙上文化”不要一边倒,大江南北都刮着“经典风”。其实,融校风、教风、学风为一体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科技含量的内容,更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墙饰内容除了精选一些介绍祖国历史文化的文字以及英雄人物、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小故事、名人名言外,还可以设立主题墙,由教师和学生结合国内外一些重大节日和活动,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搜集摘录一些天文地理、军事科技、体育赛事等相关内容,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并开辟专栏展示师生的活动成果(摄影、科技制作、征文、绘画作品等),给主题墙一个合理的生命周期,通过展开一个经常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保证教育效果的连续性。再者,还可以开辟专栏,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内容,用墙饰内容来辅助学科教学,使之形成呼应之势,加深对某人、某事的认识。此外,还应在每个班级为学生创设自由墙,展示学生最有创意或最得意的作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
当然,内容的选取一定要与不同年龄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适应,只有贴近或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契合他们的道德接受能力,才能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三是形式要多样。
墙饰要呈现给学生的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富有情致的美或艺术,而单一的颜色、格调和大幅枯燥的文字是难以达成目的的。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墙饰要在科学、简洁中富有变化。如,校园围墙或大型长廊墙饰可以设计完整的图画,采用叙事性手法,刻画出一组组关联的事件和人物,将叙事与造型结和起来,形成完美的统一;门庭墙饰应尽可能简洁大方,以庄重的立体字呈现学校的核心精神内容;走廊墙饰应图文并茂、平面与立体结合,方能相得益彰;教室内墙饰不宜过分复杂、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适当地呈现一些结构开放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在“古今中外名人荟萃”主题所呈现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等肖像下,不必附上解释的文字,而是出示一个总标题:“这都是谁的肖像?你知道他们有哪些事迹和贡献?”留下这些问题就会启发学生去思考周围世界的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再如,学生制作的墙饰,有时难免会出一些小的错误,引导同伴去关注、去思考、去发现,有利于养成学生批判、反思的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墙饰展板和专栏的高度以及取光等问题,“束之高阁”或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都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四是材料要环保。
墙饰材料的选择在文化建设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要图省事把一切交给装潢公司来打理,要从校情、学情出发,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主题及更换频率等认真做好规划,选择多种经济、环保的材料。室外墙饰材料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以不易掉色、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平面设计材料为主;室内墙饰材料要轻便光滑,易于更换,平面与立体相结合。除了购置部分材料外,还可以发动师生搜集一些废弃的环保物品进行安全卫生的加工处理后,自制成想要的东西。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可以运用一些更环保的材料?是否有更为经济的替代材料?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节俭的习惯。
总之,墙上文化只有植根于教育的土壤,充分发挥其情感陶冶功能、导向和激励功能、规范和约束功能,才能形成充满生命张力的内生性、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渐而慢慢沉淀为学校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