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叙事文写作的模板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anzm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写作叙事类的记叙文,最常见的毛病有两个:一是叙述不清,二是叙述无味。有时老师反复给学生们讲写作的要领,他们依然难以掌握。这时,我们不妨找一个写作的模板,教给他们暂时“依葫芦画瓢”地去模仿,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写出具备基本架构的作文。这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先把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以后,才能指导他们进一步地去学习改进和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类记叙文的范例,但就叙事艺术而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难得的简练的模板。
  首先,《桃花源记》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并且去桃花源做客的全过程,事件虽然复杂,但是整篇文章从头至尾记叙得清清楚楚。从渔人沿溪而行、穷尽桃林、发现大山、发现山洞、进入山洞、洞内做客、离洞而归,到复寻迷路,完全按照渔人的经历一一叙写,使人读后仿佛跟着渔人游历了一遍似的,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叙事类记叙文中顺叙的妙处。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如果将事情的始终本末从头到尾叙述完整,是最能反映事物的发展程序和本来面貌的。我们有时候为了突出倒叙和插叙的好处,常常会去说顺序的种种不足,其实因此顺叙是人们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在学习写作之初,首先学习顺序比较方便易学,而且也最能适应初中生的理解和接受习惯。《桃花源记》使用这种顺序叙述方式是非常适合故事的,我们写作叙事记叙文时,完全可以参照《桃花源记》的叙事方式来进行,这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把记事的作文写得清楚明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桃花源记》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一般来说,顺序而叙的方式往往有个缺点,就是容易平铺直叙,使人感到枯燥呆板。但是我们读《桃花源记》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那清闲舒缓、自然亲切、声色不露的叙述,那简洁明了、通晓畅达、有如白话的言语,让我们觉得那不是在读一篇文言散文,而是在聊天拉家常,在面对面地听陶渊明老先生讲他的旅途见闻。这除了故事本身迷离恍惚、引人入胜以外,更重要的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具体说就是在“渔人发现并做客桃花源的全过程”中巧妙地添加一些枝枝叶叶。
  一是在叙述之中,添加景物的描绘。如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句子,描写桃林景色,非常优美迷人。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句子描写洞中的环境,使人如临其境。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教给他们模仿此文,添加适当的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景物描写。
  二是在叙述之中,添加人物情态的描写。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副生动逼真可亲可爱的神态;“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片热诚淳朴之情;“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这也就启示我们,在作文中添加情态描写的妙处。
  三是在叙述之中,添加人物的对话描写。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透着殷殷的期望,也洋溢着深深的神秘色彩。这说明,对话描写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太多,也并不一定需要太细,关键是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心理。
  由此可见,只要用心构思,顺叙也完全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当然初中生在学习写叙事记叙文时,肯定暂时达不到陶渊明的水平,但是只要参照《桃花源记》的方式,在叙事过程中,完全能够添加进一些描写的内容。这样由简而繁,慢慢地就可以使自己的作文丰富起来。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告诉学生模仿的重要性,要敢于模仿,善于模仿。对于模仿的有效性,古今学者均有精辟论述,朱熹曾经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茅盾曾经说:“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朱光潜说:“模仿就是学习。最简捷的方法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其次要选择适于模仿的课文,给学生讲解明白,比如我们把《桃花源记》的叙事艺术讲清楚后,为了说得更简单易记,可以用八个字称之为:顺序而叙,添叶加枝。再次要告诉学生作文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而现实生活中事情本来就是曲折生动的,只要在写作中把握住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顺序而叙,就不难做到清楚,辅以事情的枝枝叶叶,就不难做到具体生动。
  王均强,教师,现居山东莱西。
其他文献
自从实施“语文课外快乐有效阅读策略探究”课题以来,我们每周开设了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但是,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不喜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开设的时间、地点过于具体、目标定位功利性太强、指导方法不科学,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没有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成快乐阅读。如何使学生快乐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我们构建了“六步”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
在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学主流之际,广大教师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炽热之潮。为适应教学需要,我校语文科组亦立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课题,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研究,在课题实践中探索和反思,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认真探索提高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优秀的
高中语文课堂里,学生漠视语文的现象随处可见。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表现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再加上教师教法不当,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
语文是所有科目中在相对时间内提升幅度最小也是最难出成绩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个人的领悟能力。而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使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的“命题——批改——点评”模式非常的死板,容易限制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从而倍加感受到作文的枯燥无味,甚至丧失对作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的
新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这一理念,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基本都是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不引导,不讲解,因而课堂成了放羊式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收获甚微。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那教师哪儿去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怎么进行组织和引导?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好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
唐朝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美好景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堂优质、精彩的语文课也需要教师注重动静结合,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通过以下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一要更
简洁地讲,解答小学语文句子仿写类题题目,一要审修辞,二要看句式,三要分析句间关系,四要品读语体色彩,五要考虑词语的保留和替换。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那么,怎样做才能弄明白这些?  一.察“形”会“神”,知“形”明“神”  察“形”的目的是为了知“形”,知“形”的目的是为了明“神”。察“形”具体指仔细地观察例句格式,分析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等。
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是创新之作,笔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认为作文必须有创新意识。郑板桥说:“不拘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创新”,是时代的呐喊。“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写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悟,做到同中有新、新中有异。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山重水复”中突现“柳暗花明”。基于以上情由,笔者在创新作文指导方面摸索了一些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从标题上进行创新    俗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但许多学生都视写作为畏途,甚至以为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仍然无事可叙,无物可绘,无情可抒……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探索出“动态生成式”作文教学,即富有创意的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作文兴趣、作文情境、作文内容等的生成;二为学生作品的动态、现场、现实动态生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动态生成式的作文教学之关键:在
补白(学习卡片)是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共六册,其中补白(学习卡片)一共65则,其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3则),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有基于课文的阅读延伸(13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举一反三;既有写作指导(6则),从不同层面指导学生的写作,又有名人轶闻(2则),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相关人物;既有文化常识(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