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取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也不例外。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应当建立在“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方面上。本文主要探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策略。
关键词:主体体验;内心思考;阅读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的感悟、体验和思考相当重要。但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下面笔者谈几点自身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要求学生踏实读文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读文不踏实的问题。如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往往有口无心,表面上在大声朗读,但往往读无所悟;看似在比较自主性地读着,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感悟,诸如此类足以说明学生读文不踏实。而想让学生踏实读文,就必须及时矫正这些问题。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例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怎样让学生在感悟“诗圣”这首快诗的基础上形成相关的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教师做出比较充分的朗读示范。对这首诗的朗读,笔者分两步进行。首先,示范朗读给学生听;其次,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进行自主性的读;在学生产生一定感悟后,再做出一些诵读性的示范。学生的诵读虽然可能不到位,但通过模仿可以真正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进而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情感,才能真正使其情感与作品发生和谐共振。
二、“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要求学生思文悟句
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既应当建立在对教材文本的通读上,也应当建立在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细读上。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通读。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的形成。比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作为一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相关语句中进行主体体验,并进行内心思考。有的学生从“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语句中,感受到:一位共和国的总理,在如此简单的陈设中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学生原本以为共和国总理平时肯定生活优渥,丰衣足食。但当学生读到这样的语句时,眼睛却湿润了,原来周总理在“一夜的工作”后,竟然吃的是花生米,而且还是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由此可见这是一位生活“平民化”的总理!如果教师的教学不从这样的切入点入手,不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去考虑,学生就无法产生这样的主体体验,不能够进行如此的内心思考。
三、“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要求学生整体感受
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进行相关意义的启发性谈话后,让学生去寻找课文中自己喜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喜好的段落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进行交流时,给大家的感觉却不是十分理想。有的学生的感悟多为望文生义,这样的主体体验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主体体验”,这样的内心思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心思考”。对此,教师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需要学生能够完整地介入教材文本,只有学生完整地介入教材文本,才可以获取比较整体的感受。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使学生能比较完整地了解课文所述事情,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学时,学生还从自己的整体阅读中抓住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要点,从所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那样的悲惨,所看到的多是幻想,甚至是完全意义上的梦想;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便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当学生将这些画面比较理想地连贯起来时,便通过安徒生的童话,产生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小学生语文学习“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还需要教师做出更为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实践;只要教师直面前行,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便有了捷径。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关键词:主体体验;内心思考;阅读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的感悟、体验和思考相当重要。但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下面笔者谈几点自身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要求学生踏实读文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读文不踏实的问题。如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往往有口无心,表面上在大声朗读,但往往读无所悟;看似在比较自主性地读着,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感悟,诸如此类足以说明学生读文不踏实。而想让学生踏实读文,就必须及时矫正这些问题。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例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怎样让学生在感悟“诗圣”这首快诗的基础上形成相关的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教师做出比较充分的朗读示范。对这首诗的朗读,笔者分两步进行。首先,示范朗读给学生听;其次,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进行自主性的读;在学生产生一定感悟后,再做出一些诵读性的示范。学生的诵读虽然可能不到位,但通过模仿可以真正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进而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情感,才能真正使其情感与作品发生和谐共振。
二、“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要求学生思文悟句
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既应当建立在对教材文本的通读上,也应当建立在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细读上。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通读。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的形成。比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作为一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相关语句中进行主体体验,并进行内心思考。有的学生从“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语句中,感受到:一位共和国的总理,在如此简单的陈设中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学生原本以为共和国总理平时肯定生活优渥,丰衣足食。但当学生读到这样的语句时,眼睛却湿润了,原来周总理在“一夜的工作”后,竟然吃的是花生米,而且还是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由此可见这是一位生活“平民化”的总理!如果教师的教学不从这样的切入点入手,不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去考虑,学生就无法产生这样的主体体验,不能够进行如此的内心思考。
三、“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要求学生整体感受
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进行相关意义的启发性谈话后,让学生去寻找课文中自己喜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喜好的段落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进行交流时,给大家的感觉却不是十分理想。有的学生的感悟多为望文生义,这样的主体体验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主体体验”,这样的内心思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心思考”。对此,教师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需要学生能够完整地介入教材文本,只有学生完整地介入教材文本,才可以获取比较整体的感受。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使学生能比较完整地了解课文所述事情,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学时,学生还从自己的整体阅读中抓住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要点,从所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那样的悲惨,所看到的多是幻想,甚至是完全意义上的梦想;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便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当学生将这些画面比较理想地连贯起来时,便通过安徒生的童话,产生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小学生语文学习“主体体验”“内心思考”还需要教师做出更为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实践;只要教师直面前行,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思考”便有了捷径。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