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每年的高考语文科考试中,学生感到最头疼而且得分率也最低的往往是现代文阅读。他们总是把握不住文章的内容要旨,答题时找不准切入口,这与老师、学生平时忽略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都明白地告诉我们:阅读只有通过一定的量方能达到相当的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经验 思维层次 阅读品质
一位美国人说:“中国学生之所以学习十几年英语仍然过不了英语关,原因就在于精读耗时过多,特别是语法学习和联系占了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缺少最基本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对活生生的英语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这位美国人评价的是英语阅读,但我觉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陆游诗云:“汝如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深刻说出了生活经验,尤其是阅读经验的重要作用,而翻开中学教材看看,整整六年只学三百余篇文章,这数量是相当有限的,但即使是在这一有限的量上,很多老师还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精讲课文上,有的还只重讲读课文,而轻视甚至放弃自读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上直接阅读的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其余时间大部是用来操练字、词、句的疏通、解释、记忆、辨析、运用、修改等基础知识,对文章美感的把握、真谛的探究、底蕴的感悟等要旨却被淡化以至于忽略了。这样,学生的思维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而无法向高层次、高质量的思维迈进,审美能力更无从得到发展。试想想,一篇像朱自清的《绿》这样的美文,如果我们把它肢解成字、词、句的解释、辨析、运用等,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还有美的味道吗?你还能从中体味到审美的愉悦吗?所以说,我们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把握真谛、感悟意蕴、体味审美。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仅靠着几篇课文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要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可以让他们课内读、课外读;回家读、上图书馆读……可以让他们读报纸、读杂志、读文学名著、读当代美文……当然,这些阅读不是漫无目的的,而应加强方向的指导,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优秀作品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应把课文作为一个切入口来指导阅读方向。应在课堂这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能,让学生在紧张有效的思维中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领略阅读的愉悦,获得切实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素养。应致力于由课内向课外的辐射和延伸。例如:教《守财奴》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中与严监生有关的段落,让他们领略一下同为吝啬鬼的人物在不同艺术家笔下的不同艺术风采;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把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打印出来给学生读一读,让他们感悟一下同是写荷塘却展示出不同的情韵的大家风范……这些阅读不必固定于时间,可放在课上比较着读,也可放在课后读。这样,既做到了延伸和拓展,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可以专门开设阅读活动课,切实搞好课内外的衔接,提高阅读品质,开设这样的课要精心选购书籍,创造优雅的教学环境,精心安排阅读时间和课时数,每周安排一节课。老师要明确地提出阅读要求,搞好跟踪指导,传授阅读方法,点拨阅读思路,如分析阅读、比较阅读、积累阅读、综合性阅读,一学期或一学年最好形成一个序列化系统,如:社科文阅读系列、文学作品阅读系列、科技文阅读系列等。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阅读信息。最后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卡、读书笔记等,及时地总结与反馈。在此基础上开展些阅读活动,如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讨论会等来进一步促进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还有,我们可以为学生举办阅读讲座,向他们推荐有价值的新书,引导他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阅读视角,涉猎更广阔的领域。
总之,阅读教学要增大容量,必须课外与课内并举,以开拓视野,促进思维,获得能力,提高阅读的总体素质。
我们不要以为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要记住会做作业不等于会学习,不会阅读几乎等于不会学习。于漪曾说过:“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可现在我们的高中生、初中生有多少时间在读书?他们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做练习册上,做一套套标准化的试题上,本来他们可以读报纸、读杂志、读文学名著,现在把阅读抹去了,就等于釜底抽薪,孩子怎么能学好语文。”这段话不也证实了阅读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吗?因此,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领域——阅读教学,也就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讲问型课堂模式上,而要更多思考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经验 思维层次 阅读品质
一位美国人说:“中国学生之所以学习十几年英语仍然过不了英语关,原因就在于精读耗时过多,特别是语法学习和联系占了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缺少最基本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对活生生的英语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这位美国人评价的是英语阅读,但我觉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陆游诗云:“汝如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深刻说出了生活经验,尤其是阅读经验的重要作用,而翻开中学教材看看,整整六年只学三百余篇文章,这数量是相当有限的,但即使是在这一有限的量上,很多老师还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精讲课文上,有的还只重讲读课文,而轻视甚至放弃自读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上直接阅读的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其余时间大部是用来操练字、词、句的疏通、解释、记忆、辨析、运用、修改等基础知识,对文章美感的把握、真谛的探究、底蕴的感悟等要旨却被淡化以至于忽略了。这样,学生的思维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而无法向高层次、高质量的思维迈进,审美能力更无从得到发展。试想想,一篇像朱自清的《绿》这样的美文,如果我们把它肢解成字、词、句的解释、辨析、运用等,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还有美的味道吗?你还能从中体味到审美的愉悦吗?所以说,我们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把握真谛、感悟意蕴、体味审美。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仅靠着几篇课文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要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可以让他们课内读、课外读;回家读、上图书馆读……可以让他们读报纸、读杂志、读文学名著、读当代美文……当然,这些阅读不是漫无目的的,而应加强方向的指导,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优秀作品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应把课文作为一个切入口来指导阅读方向。应在课堂这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能,让学生在紧张有效的思维中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领略阅读的愉悦,获得切实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素养。应致力于由课内向课外的辐射和延伸。例如:教《守财奴》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中与严监生有关的段落,让他们领略一下同为吝啬鬼的人物在不同艺术家笔下的不同艺术风采;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把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打印出来给学生读一读,让他们感悟一下同是写荷塘却展示出不同的情韵的大家风范……这些阅读不必固定于时间,可放在课上比较着读,也可放在课后读。这样,既做到了延伸和拓展,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可以专门开设阅读活动课,切实搞好课内外的衔接,提高阅读品质,开设这样的课要精心选购书籍,创造优雅的教学环境,精心安排阅读时间和课时数,每周安排一节课。老师要明确地提出阅读要求,搞好跟踪指导,传授阅读方法,点拨阅读思路,如分析阅读、比较阅读、积累阅读、综合性阅读,一学期或一学年最好形成一个序列化系统,如:社科文阅读系列、文学作品阅读系列、科技文阅读系列等。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阅读信息。最后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卡、读书笔记等,及时地总结与反馈。在此基础上开展些阅读活动,如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讨论会等来进一步促进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还有,我们可以为学生举办阅读讲座,向他们推荐有价值的新书,引导他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阅读视角,涉猎更广阔的领域。
总之,阅读教学要增大容量,必须课外与课内并举,以开拓视野,促进思维,获得能力,提高阅读的总体素质。
我们不要以为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要记住会做作业不等于会学习,不会阅读几乎等于不会学习。于漪曾说过:“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可现在我们的高中生、初中生有多少时间在读书?他们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做练习册上,做一套套标准化的试题上,本来他们可以读报纸、读杂志、读文学名著,现在把阅读抹去了,就等于釜底抽薪,孩子怎么能学好语文。”这段话不也证实了阅读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吗?因此,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领域——阅读教学,也就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讲问型课堂模式上,而要更多思考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