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对策式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l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您是否有过类似的困惑,在“问题—原因—对策”式的三段论写作中,当写到对策部分时,总会有难以下笔之感,很难将其与问题、原因严格区分开来,不时有同语反复之嫌。与此相反,一些较为规范的实证研究论文,关于对策建议的内容通常只占据较小的篇幅。由此值得深思的是,对策建议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到底该占据多少篇幅?传统的对策式研究是否具有合法性基础?
  追本溯源,对策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现实难题与研究难题、引证与论证的区别。
  政策研究的重点在于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即要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提出对策建议是政策研究的根本使命所在,但由于决策环节的复杂性,在没有实证依据的基础上,仅仅依赖于个人经验很难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而学术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知识、解释世界,评判的标准主要在于知识层面的理论贡献、方法贡献等,通常不直接提出对策建议,这是其与对策式研究的重要区别。由此,传统对策式研究无论是在政策研究中,还是在规范的学术研究中,都很难找到合法性基础。
  现实难题通常指一些令人不悦或者带来损失的情境,如果这一问题情境无法解决,可能会带来一些不想看到的后果,诸如安全、健康、环保等。现实难题通常需要面向实践提出直接的解决方案。研究难题通常指在问题认知层面存在的知识缺口,如果无法突破这一缺口,则无法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研究难题的解决不在于直接给出改变世界的方案,而是提供改变世界方案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一方面,由于现实难题的复杂性,对策式研究所提出的建议同样会显得乏力;另一方面,不少对策式研究缺乏文献综述,未能找到知识上的缺口,也很难找到研究难题。由此,对策式研究很容易落入“二不像”的夹缝区域。
  引证是指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作为明证、根据、证据等。在“义理—考据—辞章”式中文学术写作中,引证属于考据的范畴,即为支撑义理提供证据。而在《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中,布斯等人提出,完整的论证应该由观点、理由和证据组成,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这三者所占的篇幅呈现为“金字塔”式结构,证据所占的篇幅最大。反观不少对策式研究,通篇以表达观点为主,引证多是引用他人观点来支撑自身观点,证据支撑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篇幅来看,对策式研究多呈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观点所占篇幅最大,而证据所占篇幅最小。可见,无论从中文学术写作还是从西方学术写作来看,对策式研究都显得格格不入。
  那么,如何突破传统对策式研究的局限性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多关注“为什么”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假设与验证,追求因果式的结论,强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新理论的提出,新理论多指向对因果关系的新发现或再认识。以“为什么”进行提问,答案必将是因果之解,这是提高学术研究科学性的重要前提。一般而言,提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实证方式验证其答案,要比描述“是什么”复杂得多,因此,提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就此得出的实证研究结果可能会存有争议和瑕疵,但是这种提问方式对知识进步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相反,如果研究多停留在“是什么”层面的描述,缺乏对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揭示,不重视因果判断,那么将很难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实现创新。
  二是搭建经验与理论之间的桥梁。对于一篇学术文章而言,如果仅有经验而无理论,就很容易陷入工作经验的简单总结层面,导致价值判断会明显多于事实判断,从而无法得出既具有一定说服力又具有一定证据支撑的研究结论;如果仅有理论而无经验,则会停留于理论的演绎层面,充其量只能为理论的丰富不断地作“注脚”,而无法生产真正的原创性知识。为消除经验与理论之间潜在的鸿沟,需要在二者之間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真正从本土实践问题出发提炼学术化的经验,寻求理论层面的知识积累与创新,努力做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
  三是讲好“八股文”的故事。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规范性文体,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特点。彭玉生在《“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一文中提出,类似于“八股文”写作中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西方经验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存在“洋八股”,包括“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分析、结论”。以上要素可看作是论文的基本骨架,而后还需要以讲故事的逻辑将上述要素串联起来。如社会学家叶启政所言,社会科学研究者要从“未预期结果事实的挖掘者”转变为“编制理念型故事的艺匠人”。如果没有讲故事的逻辑,读者很可能看到的仅仅是一堆数据,而无法从中看到学术论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更无法确定研究者的学术贡献。
其他文献
推进环境监管的数字化,促进《环境保护法》的良善化、精细化,迈向更加智慧化的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和强化环境法现代性品格的重要使命.因此,大数据时代环境法治建设要及时回应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环境空间正义诉求,破解法律规则供给不足或碎片化以及传统官员晋升逻辑导向下的科层制所引发的监管效能低、短期化等弊病.当前,政府数字化转型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对环境监管体制及其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现有法律规定不利于数据运用、监管执法力量专业化程度低、区域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等
融资风险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办学风险之一.民办高校的融资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易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隐患.民办高校融资风险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现实成因,投资办学及其带来的高负债资本结构是导致民办高校融资风险过高的根本原因,过度市场化运作、单一的现金流渠道和内部风险防控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风险.分类管理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国内外疫情的急剧变化,给民办高校融资风险防范带来新的难题.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融资风险防范应该创新方式和路径,既要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政府的帮扶和监管,又要引导民办
国内经济增长已从约10%的平均增长,降到现在6%左右的增长.为了实现较高的增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仍然是主要政策,基础设施投资也是政府推动增长的必要手段.学界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不一.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探讨基础设施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存在“经济外部性”,以证明有无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经研究证明,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且对资本和劳动也具有“外部不经济性”.对此,文章提出基础设施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微观解释,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山东省Z市是我国较早的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区之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其农村社区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域的农村社区教育在居民参与、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经费投入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山东省Z市为个案,在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从六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政府重视程度,鼓励多方积极参与;强化基础设施配置,实现资源整体规划;丰富教育课程种类,强化课程开发意识;扩充教师来源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
2021年9月9日,我校在崇正楼五楼会议室召开赤峰大学建设推进会。校党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全校正处级干部及主持工作的副处级干部参加了会议。党委书记刘万虎主持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任务,传导压力,推进落实,提振信心,全面推进赤峰大学建设攻坚期各项任务。会上,传达学习了赤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喜关于赤峰大学建设工作的讲话精神;赤峰大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专项工作组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内涵建设、学科与硕士学位点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等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步补短板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摘 要:基于“大思政”视角,阐述了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即落实三全育人、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思政教育面临的思路缺乏创新、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思政教育模式比较传统等困境,并提出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思政教育模式等突破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摘 要: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从课程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其构建离不开课程的支撑,需要以课程为抓手,统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课程结构形态经历了企业课程的出场,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并存,再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融合而成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基于课程的视角,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主要由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市职教中心等5校合并组建而成,现有徐杨路、明远路两个校区.2009年,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持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市级财政投入不变、原有编制数和在编人员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学校划归开发区管理,形成了市、区共建共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制.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标志着学校事业步入中职向高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期刊
为提高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支持机会平等,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与发展,欧盟开发欧洲同行评议机制,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或学校使用。它具有形成性、发展性的功能,特别强调促进持续质量改进。欧盟同行评议机制呈现评议过程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突出同行评议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议环节的贯通性与整体性等特点。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预测长效机制及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机制。
摘 要:高职院校现行的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传道功能式微、教师共生关系失谐等弊端,割裂了教书与育人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协同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新趋势。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系统论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普适理论,认知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