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1温度计的读数(多以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1分)
例1图1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图1
考查重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答案: 38.5。
考点2温度计的使用(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2所示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图2
解析:此类试题主要考查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①使用前要观察量程,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③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即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④温度计接触被测物体后要稍等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⑤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跟被测物体接触,且不可脱离被测物体,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答案为D。
考查重点: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考点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多以实验形式出现,分值约为4分)
例3两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图3
(1)其中一个实验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
(2)改进实验后,两实验小组记录数据汇总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冰与蜡在熔化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3)在上述实验中的第1分钟末至第3分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B.冰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C.蜡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4)图4是其中一个实验小组画出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你利用图像分析说明冰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假定每分钟受热物质吸收热量相等)。
图4
考查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答案:(1)物质受热不均匀;(2)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3)B;(4)从图像可以看出,第1分钟内的冰和第5分钟内的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二者质量相等,但冰升高的温度高,根据Q吸=cm△t 可知,冰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
考点4物态变化的图像(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4图5是对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
图5
A.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
B.冰的熔点是0℃
C.CD段该物质处于气态
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解析:运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科学和形象的方法,而对图像进行分析对同学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何从图像中分析出物体状态的变化过程是本题的难点所在。答案为 B。
考查重点:对物态变化图像的分析能力。
考点5蒸发(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5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解析: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我们应根据具体问题判断是什么因素使蒸发的快慢发生了变化。答案为A。
考查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考点6沸腾(多以实验形式出现,分值约为4分)
例6小凡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6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图6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3)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
解析:液体沸腾的关键是达到沸点吸热但温度不变,并且液体上方气体的压强影响液体沸点的高低。
考查重点: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答案:(1)94;(2)略;(3)温度保持不变;(4)气压不是1标准大气压(温度计不准确、读数有误差、水中有杂质等)。
考点7物态变化与吸、放热(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7 下列物态变化须吸热的是()。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解析:在6种物态变化中,汽化、升华、熔化须吸热;液化、凝华、凝固须放热。答案为A。
考查重点: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
考点8常见自然现象和物态变化的关系(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8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丽如画。下面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雾绕群峰
B.夏天,雨笼山峦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雪飘
解析:判断某物质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还是先由水蒸气液化成水,再凝固而成,主要看形成的物质是否是透明的。由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固态物质是不透明的,而由水凝固而成的物质则是透明的。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答案为C。
考查重点:冰、雹、霜、云、雪、雨、雾、露的形成过程。
例9冬天,在寒冷的室外,人会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我们也会看到“白气”,这些“白气”是气体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能力,特别容易引起错误判断。这些“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考查重点:“白气”的形成原因。
答案:冬天,在寒冷的室外,人会呼出“白气”,是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且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呼出后遇到冷空气液化为小水滴或小冰晶;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我们也会看到“白气”,是因为冰棒的温度低,使得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
考点9水循环(多以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3分)
例10 在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量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因此,向大海要淡水,成为人类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的重要课题。按图7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请简述用这种装置获得淡水的过程。
图7
解析:水循环的过程就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考查重点:水循环的意义。
答案: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升高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液化形成小水滴;在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从而得到淡水。
例1图1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图1
考查重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答案: 38.5。
考点2温度计的使用(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2所示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图2
解析:此类试题主要考查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①使用前要观察量程,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③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即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④温度计接触被测物体后要稍等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⑤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跟被测物体接触,且不可脱离被测物体,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答案为D。
考查重点: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考点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多以实验形式出现,分值约为4分)
例3两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图3
(1)其中一个实验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
(2)改进实验后,两实验小组记录数据汇总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冰与蜡在熔化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3)在上述实验中的第1分钟末至第3分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B.冰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C.蜡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4)图4是其中一个实验小组画出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你利用图像分析说明冰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假定每分钟受热物质吸收热量相等)。
图4
考查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答案:(1)物质受热不均匀;(2)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3)B;(4)从图像可以看出,第1分钟内的冰和第5分钟内的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二者质量相等,但冰升高的温度高,根据Q吸=cm△t 可知,冰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
考点4物态变化的图像(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4图5是对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
图5
A.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
B.冰的熔点是0℃
C.CD段该物质处于气态
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解析:运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科学和形象的方法,而对图像进行分析对同学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何从图像中分析出物体状态的变化过程是本题的难点所在。答案为 B。
考查重点:对物态变化图像的分析能力。
考点5蒸发(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5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解析: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我们应根据具体问题判断是什么因素使蒸发的快慢发生了变化。答案为A。
考查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考点6沸腾(多以实验形式出现,分值约为4分)
例6小凡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6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图6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3)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
解析:液体沸腾的关键是达到沸点吸热但温度不变,并且液体上方气体的压强影响液体沸点的高低。
考查重点: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答案:(1)94;(2)略;(3)温度保持不变;(4)气压不是1标准大气压(温度计不准确、读数有误差、水中有杂质等)。
考点7物态变化与吸、放热(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7 下列物态变化须吸热的是()。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解析:在6种物态变化中,汽化、升华、熔化须吸热;液化、凝华、凝固须放热。答案为A。
考查重点: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
考点8常见自然现象和物态变化的关系(多以选择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8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丽如画。下面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雾绕群峰
B.夏天,雨笼山峦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雪飘
解析:判断某物质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还是先由水蒸气液化成水,再凝固而成,主要看形成的物质是否是透明的。由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固态物质是不透明的,而由水凝固而成的物质则是透明的。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答案为C。
考查重点:冰、雹、霜、云、雪、雨、雾、露的形成过程。
例9冬天,在寒冷的室外,人会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我们也会看到“白气”,这些“白气”是气体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能力,特别容易引起错误判断。这些“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考查重点:“白气”的形成原因。
答案:冬天,在寒冷的室外,人会呼出“白气”,是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且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呼出后遇到冷空气液化为小水滴或小冰晶;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我们也会看到“白气”,是因为冰棒的温度低,使得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
考点9水循环(多以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3分)
例10 在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量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因此,向大海要淡水,成为人类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的重要课题。按图7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请简述用这种装置获得淡水的过程。
图7
解析:水循环的过程就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考查重点:水循环的意义。
答案: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升高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液化形成小水滴;在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从而得到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