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新技术、新工科蓬勃兴起,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为了培养能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我国工程教育服务目标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化。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具体体现在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越发重视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的思路在于完善实践教学链条,加强校内实践和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根据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地方企业、行业、研究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新生态。
[关键词] 新工科;实践教学;产教融合;高等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2-0090-02
经济的发展以新技术革命为引领,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突破,以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标志,以人力资本的高效投入减少对物质要素的依赖,推动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结构变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深刻影响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人類社会正迎来信息革命,将由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行业标准向信息转化,基于新形势、新需求,新技术、新工科蓬勃兴起。为应对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我国工程教育的定位由“工程教育大国”转化为“工程教育强国”。2010年,国家提出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6年,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牵引着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变革。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达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一 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在广泛调研地方经济需求情况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缺乏相关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师资队伍的固化,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弱化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实用性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与实际应用脱轨等问题。这种教学现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职责需求,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总的说来,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如下的教学现状。
第一,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实验课程大纲中制订的教学目标多为验证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训练相应的实验实训技能,而未对创新能力、责任感、协作精神等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
第二,缺乏过程管理和监督。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评价多数停留在教学设备、指导教师配备、实验课程与实验开放情况、实验经费保证等指标的考核,不涉及能力培养力度、产出效果的考核,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得不到保证。
第三,课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高校实践教学并不局限于课程实验教学,还包括实践教育,两者共同构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课程实验教学旨在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等。校外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深入行业企业的生产、研发第一线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工程思维、积累工程经验、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与课程实验教学相脱节,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性、衔接性,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
二 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第一,加强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提供校内实验实训环境,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工程训练、创新创业等校内实践平台,同时要引进和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工程实践教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比例,配备考核合格的工程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组建专业实践兴趣小组和技术研发团队,利用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参加学科竞赛和企业技术服务。
第二,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创新平台。主动扬弃原有校外挂牌、签约而未真正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做好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升级改造的校地对接,根据地方优势资源,主动联姻地方重点企业、行业,双方统一实践平台建设的价值观,共同建设一批符合岗位能力训练的真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立足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定期做好实践平台育人总结工作,把专业实践与企业用人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和就业渠道,让更多的本科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去进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解决企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储备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与扬州市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不仅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还有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目前与高新区建立产学研基地,签订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面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两年以来,企业对学生、学校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对于毕业生,允许选择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根据知识储备和在企业实习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发现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工艺等,确定研究课题。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企业导师负责技术指导,包括研究方案的制定、实施与评价;校内导师负责毕业设计的总体把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毕业设计的进度、格式和质量。在巩固现有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辐射到学院其他专业,同时也与更多的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对产教融合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的理解:“产”是指与有着丰富经验和较强实力的行业、企业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动力,企业参与培养工程人才;“教”是指以高校教学体制为基础,与高校联合办学,深度整合高校资源,接轨最前沿的技术和教学理念,发挥体制优势,突破体制短板。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校企深度共建应用场景案例及课程模块、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实践管理平台;产教融合的成果,可用于分享在线开放课程、教材案例、平台工具、骨干教师培训,让学生自主学习。 紧跟行业,密切产业,依托企业,搭建平台,开发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模式。
建设双主体学院,为企业走进高校提供服务与支撑。探索形成行业协会与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专业培养体系的体制机制,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全过程,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科研攻关等;
探索教授技术总监的联合科研模式。大学教授担任研究所技术总监或学术主任,负责科研方向把握、重大科研项目技术路线选择、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工作,鼓励高校与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教授团队到研究所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
探索科研成果多方共享機制。大学和研究所共有论文、专利,大学和研究所协议分配国家重大项目科研经费、产业化项目收益;
推动我国工业技术体系的创新。推动高校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教学体系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过渡,更关注人才培养的工程化过程和环境。
第四,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新生态。新工科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必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强化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认识,落实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新生态。加强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国家、行业、学校三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校企协同。在学校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国际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企业项目和企业教师,建立行业学院、校企研发中心,共同培养人才。建设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做好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升级改造的校地对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在研究和参考国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地方经济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校校协同。与同层次院校合作,强强联合,强弱帮扶,优势互补,组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发展与培养人才;与高职、研究生院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研究生衔接贯通式人才培养。
国际协作。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全方位引入国际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聘请国(境)外教师,选派师生赴境外院校学习研修,在技术上实现与国际接轨;接受和培养“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促进技术输出与文化交流。
强化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学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实现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校企深度共建基于企业、行业一线的应用场景案例及课程模块、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实践管理平台,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为了培养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注重学校“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与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地方企业、行业、研究所,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候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J].教育与职业, 2010(19).
[3]俞位增.基于“四个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关键词] 新工科;实践教学;产教融合;高等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2-0090-02
经济的发展以新技术革命为引领,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突破,以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标志,以人力资本的高效投入减少对物质要素的依赖,推动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结构变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深刻影响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人類社会正迎来信息革命,将由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行业标准向信息转化,基于新形势、新需求,新技术、新工科蓬勃兴起。为应对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我国工程教育的定位由“工程教育大国”转化为“工程教育强国”。2010年,国家提出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6年,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牵引着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变革。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达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一 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在广泛调研地方经济需求情况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缺乏相关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师资队伍的固化,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弱化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实用性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与实际应用脱轨等问题。这种教学现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职责需求,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总的说来,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如下的教学现状。
第一,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实验课程大纲中制订的教学目标多为验证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训练相应的实验实训技能,而未对创新能力、责任感、协作精神等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
第二,缺乏过程管理和监督。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评价多数停留在教学设备、指导教师配备、实验课程与实验开放情况、实验经费保证等指标的考核,不涉及能力培养力度、产出效果的考核,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得不到保证。
第三,课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高校实践教学并不局限于课程实验教学,还包括实践教育,两者共同构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课程实验教学旨在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等。校外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深入行业企业的生产、研发第一线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工程思维、积累工程经验、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与课程实验教学相脱节,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性、衔接性,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
二 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第一,加强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提供校内实验实训环境,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工程训练、创新创业等校内实践平台,同时要引进和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工程实践教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比例,配备考核合格的工程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组建专业实践兴趣小组和技术研发团队,利用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参加学科竞赛和企业技术服务。
第二,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创新平台。主动扬弃原有校外挂牌、签约而未真正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做好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升级改造的校地对接,根据地方优势资源,主动联姻地方重点企业、行业,双方统一实践平台建设的价值观,共同建设一批符合岗位能力训练的真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立足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定期做好实践平台育人总结工作,把专业实践与企业用人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和就业渠道,让更多的本科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去进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解决企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储备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与扬州市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不仅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还有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目前与高新区建立产学研基地,签订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面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两年以来,企业对学生、学校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对于毕业生,允许选择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根据知识储备和在企业实习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发现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工艺等,确定研究课题。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企业导师负责技术指导,包括研究方案的制定、实施与评价;校内导师负责毕业设计的总体把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毕业设计的进度、格式和质量。在巩固现有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辐射到学院其他专业,同时也与更多的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对产教融合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的理解:“产”是指与有着丰富经验和较强实力的行业、企业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动力,企业参与培养工程人才;“教”是指以高校教学体制为基础,与高校联合办学,深度整合高校资源,接轨最前沿的技术和教学理念,发挥体制优势,突破体制短板。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校企深度共建应用场景案例及课程模块、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实践管理平台;产教融合的成果,可用于分享在线开放课程、教材案例、平台工具、骨干教师培训,让学生自主学习。 紧跟行业,密切产业,依托企业,搭建平台,开发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模式。
建设双主体学院,为企业走进高校提供服务与支撑。探索形成行业协会与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专业培养体系的体制机制,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全过程,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科研攻关等;
探索教授技术总监的联合科研模式。大学教授担任研究所技术总监或学术主任,负责科研方向把握、重大科研项目技术路线选择、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工作,鼓励高校与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教授团队到研究所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
探索科研成果多方共享機制。大学和研究所共有论文、专利,大学和研究所协议分配国家重大项目科研经费、产业化项目收益;
推动我国工业技术体系的创新。推动高校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教学体系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过渡,更关注人才培养的工程化过程和环境。
第四,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新生态。新工科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必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强化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认识,落实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新生态。加强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国家、行业、学校三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校企协同。在学校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国际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企业项目和企业教师,建立行业学院、校企研发中心,共同培养人才。建设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做好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升级改造的校地对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在研究和参考国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地方经济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校校协同。与同层次院校合作,强强联合,强弱帮扶,优势互补,组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发展与培养人才;与高职、研究生院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研究生衔接贯通式人才培养。
国际协作。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全方位引入国际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聘请国(境)外教师,选派师生赴境外院校学习研修,在技术上实现与国际接轨;接受和培养“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促进技术输出与文化交流。
强化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学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实现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校企深度共建基于企业、行业一线的应用场景案例及课程模块、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实践管理平台,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为了培养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注重学校“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与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地方企业、行业、研究所,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候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J].教育与职业, 2010(19).
[3]俞位增.基于“四个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