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一个老师天生会上课,会上好课。老师们从专业院校毕业,带着满肚子的理论走上工作岗位,但实际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却几乎为零。要培养一个能灵活组织教学活动的成熟老师,在比赛的压力下,进行反复磨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对老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是很“痛苦”的,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活动被推翻重来,但是每个经历过磨课的老师,回过头来,再仔细回味一下这个过程,会发现,其实磨课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很多“收获”。
一、学会内容删选——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材
教材内容的筛选可以说是整个活动成功的基础,一个合适的教材,可以提供给孩子们探索的价值,可以给老师提供挖掘知识点的渠道。
每每接到活动的主题,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到网上去查相同或者相关的内容。我们不否定这种做法,因为网上资源丰富,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参考和提示。但是我们更鼓励“从生活中来,选择孩子身边的事物入手”的途径中寻找合适的内容。
比如,今年同题异构比赛主题“科学——滚动”。这个主题一提出,我们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球体的滚动,事实也证明了大多数幼儿园的展示课都是这个内容,但是我们另辟捷径,从生活中寻找还有什么是和“滚动相关的”。带着这份心去生活中寻找,“滚动播放的广告”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孩子们看到老师出示这些滚动的广告就高兴地喊:“我在车站看见过的”,“我在医院门口看见过”……。孩子们觉得这个内容离他们很近,他们很感兴趣,课堂效果事半功倍,这是我们在选择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这个内容是不是值得孩子去探索和感知的,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价值,那么我们也不加以考虑。《滚动播放的广告》的探索价值就在于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如何让多张广告画滚动播放起来,进而揭示“轴”的秘密。
二、学会环节推敲——设置重难点。给孩子探索空间
教材内容选定后,我们开始进行活动设计。在磨课的过程中,教案常常会有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四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教案?其实就是在对活动环节不断地进行推敲,探讨最合适环节设置。
我们对老师提出环节推敲的方法主要是几个途径,(还是以《滚动播放的广告》为例):1.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观察和探索活动。反思以下几个点: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要孩子理解什么?(轴的作用——重点),活动中哪几个方面对孩子来说是最难的(探索让广告滚动播放起来,理解轴的作用——难点)。理清了重难点后,老师开始设计活动环节。活动如何导人,活动最后需要提升什么(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第一稿,直接出示“滚动的广告”视频,通过讲解揭示轴的秘密,然后孩子们进行制作。磨课之后,发现幼儿缺少探索的过程,只是模仿性操作。
第二稿,出示生活中滚动播放的广告箱,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让你们这么多的广告画滚动播放起来”,再揭示生活中广告箱中的秘密“轴”,幼儿尝试利用一次性筷子当成轴进行探索——提升。
磨课后发现情况比第一稿明显有所改善,但是活动大部分时间分配给了前面的探索部分,后面的理解“轴”的意义部分就匆匆而过,还是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提出修改意见后,再进行三稿的修改……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老师一次次的立稿,试教,推翻,但是在不断被推翻的过程中,老师一步步地深刻理解到如何抓住重点,抓住难点,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化解这些重难点。
三、学会语言精磨——指导语精炼、到位,互动有效
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对孩子的帮助非常大,能引导孩子理解活动重难点,操作有方向、目标,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反映老师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发现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指导语过于哕嗦,说不到位,往往老师说了一大串的话,孩子们的表情依旧是“呆萌”的。因此,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在指导语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炼、到位。老师从两方面对自己的指导语进行反思:1.提的问题,针对性强不强,是不是用最简单精练的句子说出问题的精髓?2.自己尝试回答一下提问,体验一下孩子们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能马上回答,还是无从开口。3.精简没有实质意义的提问:“好吗?”“是不是?”4.分清在活动中什么情况下可以连续问几个问题,什么情况下可以追问。5.总结中,是否把知识点有效提升。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反思,活动中老师的语言进行一再的修改,耳目一新,简短到位。
在有效提問下,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方面:互动。教师应该在活动中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但我们老师上课容易紧张,着急的情绪,在这种影响下,老师就把孩子在活动中的地位忽略了,一门心思的只想着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我该提问什么了,沉不下心来听孩子的想法,往往就会出现“高控”或者“一言堂”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沉下心,把足够的空间给孩子,认真听孩子把话讲完,抓住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及时给予反馈和提升。
四、学会教具精选——从生活中来,从孩子作品中提炼、加工
一个活动的成功,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撑,其中教具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学龄前期的孩子,在具体思维的影响下,更是需要用教具来帮助理解。教具适当的使用,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在活动中,尽量要求教具从两个方面挑选,1.从生活中来。2.从孩子的作品中来。比如《滚动播放的广告》,教具是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和纸巾盒;广告画是孩子们的上一个活动的美术作品。这样的教具实用、经济而且效果良好。
当然,一个成功的展示活动,不光光是要注意以上几点,还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师的现场反应,孩子的配合等等,我们的老师要在磨课中正视这些问题,并立足本身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加以调整,相信磨课给我们老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某一次比赛的成功,更是教师道路上成长的一大推力。
对老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是很“痛苦”的,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活动被推翻重来,但是每个经历过磨课的老师,回过头来,再仔细回味一下这个过程,会发现,其实磨课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很多“收获”。
一、学会内容删选——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材
教材内容的筛选可以说是整个活动成功的基础,一个合适的教材,可以提供给孩子们探索的价值,可以给老师提供挖掘知识点的渠道。
每每接到活动的主题,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到网上去查相同或者相关的内容。我们不否定这种做法,因为网上资源丰富,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参考和提示。但是我们更鼓励“从生活中来,选择孩子身边的事物入手”的途径中寻找合适的内容。
比如,今年同题异构比赛主题“科学——滚动”。这个主题一提出,我们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球体的滚动,事实也证明了大多数幼儿园的展示课都是这个内容,但是我们另辟捷径,从生活中寻找还有什么是和“滚动相关的”。带着这份心去生活中寻找,“滚动播放的广告”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孩子们看到老师出示这些滚动的广告就高兴地喊:“我在车站看见过的”,“我在医院门口看见过”……。孩子们觉得这个内容离他们很近,他们很感兴趣,课堂效果事半功倍,这是我们在选择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这个内容是不是值得孩子去探索和感知的,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价值,那么我们也不加以考虑。《滚动播放的广告》的探索价值就在于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如何让多张广告画滚动播放起来,进而揭示“轴”的秘密。
二、学会环节推敲——设置重难点。给孩子探索空间
教材内容选定后,我们开始进行活动设计。在磨课的过程中,教案常常会有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四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教案?其实就是在对活动环节不断地进行推敲,探讨最合适环节设置。
我们对老师提出环节推敲的方法主要是几个途径,(还是以《滚动播放的广告》为例):1.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观察和探索活动。反思以下几个点: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要孩子理解什么?(轴的作用——重点),活动中哪几个方面对孩子来说是最难的(探索让广告滚动播放起来,理解轴的作用——难点)。理清了重难点后,老师开始设计活动环节。活动如何导人,活动最后需要提升什么(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第一稿,直接出示“滚动的广告”视频,通过讲解揭示轴的秘密,然后孩子们进行制作。磨课之后,发现幼儿缺少探索的过程,只是模仿性操作。
第二稿,出示生活中滚动播放的广告箱,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让你们这么多的广告画滚动播放起来”,再揭示生活中广告箱中的秘密“轴”,幼儿尝试利用一次性筷子当成轴进行探索——提升。
磨课后发现情况比第一稿明显有所改善,但是活动大部分时间分配给了前面的探索部分,后面的理解“轴”的意义部分就匆匆而过,还是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提出修改意见后,再进行三稿的修改……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老师一次次的立稿,试教,推翻,但是在不断被推翻的过程中,老师一步步地深刻理解到如何抓住重点,抓住难点,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化解这些重难点。
三、学会语言精磨——指导语精炼、到位,互动有效
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对孩子的帮助非常大,能引导孩子理解活动重难点,操作有方向、目标,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反映老师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发现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指导语过于哕嗦,说不到位,往往老师说了一大串的话,孩子们的表情依旧是“呆萌”的。因此,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在指导语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炼、到位。老师从两方面对自己的指导语进行反思:1.提的问题,针对性强不强,是不是用最简单精练的句子说出问题的精髓?2.自己尝试回答一下提问,体验一下孩子们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能马上回答,还是无从开口。3.精简没有实质意义的提问:“好吗?”“是不是?”4.分清在活动中什么情况下可以连续问几个问题,什么情况下可以追问。5.总结中,是否把知识点有效提升。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反思,活动中老师的语言进行一再的修改,耳目一新,简短到位。
在有效提問下,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方面:互动。教师应该在活动中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但我们老师上课容易紧张,着急的情绪,在这种影响下,老师就把孩子在活动中的地位忽略了,一门心思的只想着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我该提问什么了,沉不下心来听孩子的想法,往往就会出现“高控”或者“一言堂”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沉下心,把足够的空间给孩子,认真听孩子把话讲完,抓住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及时给予反馈和提升。
四、学会教具精选——从生活中来,从孩子作品中提炼、加工
一个活动的成功,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撑,其中教具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学龄前期的孩子,在具体思维的影响下,更是需要用教具来帮助理解。教具适当的使用,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在活动中,尽量要求教具从两个方面挑选,1.从生活中来。2.从孩子的作品中来。比如《滚动播放的广告》,教具是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和纸巾盒;广告画是孩子们的上一个活动的美术作品。这样的教具实用、经济而且效果良好。
当然,一个成功的展示活动,不光光是要注意以上几点,还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师的现场反应,孩子的配合等等,我们的老师要在磨课中正视这些问题,并立足本身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加以调整,相信磨课给我们老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某一次比赛的成功,更是教师道路上成长的一大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