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伤乱的扛鼎力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_cs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不曾入仕,布衣终身。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扬州慢》一词即是他自度曲所填之词。词牌词题统一,因写扬州战后之景,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其时姜夔25岁。词人路过扬州稍作停留。扬州自隋唐即是著名繁华之地,从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著名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见世人对这一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向往。但在南宋初期扬州两次遭到南侵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荒凉的空城。故词人途经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慨为诗,写下此作。
  词前作一小序,点明作该词之时,地,缘由,以及情感。“淳熙丙申至日”,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丙申年即淳熙三年,“至日”即冬至这一天。“予过维扬”,“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中有“淮海维扬州”之句,故以维扬指扬州。“夜雪初霁,荠麦弥望”,点明气候,写扬州城外之景,雪后放晴,满眼青青的荠麦。“荠麦”也即无人播种的野麦。此处含蓄地点明这座曾经人烟阜盛的繁华城市现今已是百姓流亡,人去城空。词人进入城中,见到的是更为荒凉之景,“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护城河之水的碧色似乎是这座萧条之城中难得的生机,“自”是“空自,徒自”之意,所以这里的碧水在词人眼中似乎更衬显了整座扬州城的衰落。杜甫的《蜀相》一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此二句词人再写耳中所闻。戍角之声是军队驻扎的象征,点明了此地的战备。号角之声本无所谓悲与不悲,但在此时的词人听来这战乱之声是如此的悲凄。下文词人直抒胸臆,“予怀怆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是悲伤之意。因何悲伤?“感慨今昔”。扬州的昔盛今衰的鲜明对比让词人慨叹不已。词人就是在这样凄凉的现实和心境下写下了这首词作。“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千岩老人是词人的叔岳父萧德藻,此人在当时颇有诗名。“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著名篇章,原诗共三段,采取的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加强表达感情。所以此处列举一段:“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也就是说,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从而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代故国沦亡之痛。所以这里萧德藻从姜夔的词作中读到了词人感叹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情感,故认为该词有“黍离之悲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词人在词作正文中如何表达这种“黍离之悲”。
  上片首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淮左”即淮东,宋时在淮河下游地区设淮南东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著名城市。“竹西”即竹西亭,扬州名亭。杜牧有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所以开头两句八字,运用对偶、引用(暗引)修辞,概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首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可以说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使读者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此句写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下面“尽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尽荠麦青青”和序中“荠麦弥望”呼应,也与《诗经·王风》中的“彼黍离离”一句在表现手法和意境、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冷落。所以这两句可以说是以“春风十里”的虚景反衬“荠麦青青”的实景,而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也就不言自明,读者自然可以想见,这也恰似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可以说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借代、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下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字面的含义是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灾有多么酷烈。这里很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所以这一句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上片结句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至此,上片由虚写“名都”“佳处”起笔,以实写“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鲜明,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下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前文提到的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杜牧在扬州为官十载,公事之余,流连于扬州的繁华声色,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俊赏”即卓越的鉴赏力。“算”,料想。这里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文采风流的小杜现今如果重到已是面目全非的扬州城,想必是惊讶无比。“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取自杜牧《赠别》一诗中“豆蔻梢头二月初”,喻十三四岁女子的美丽芳华。“青楼梦好”化用其《遣怀》诗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此处三句意为纵然杜牧有着能写出“豆蔻”“青楼”这些美好诗句的才华,见到如今扬州城残破之景,怕是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了。此三句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句由追怀古人回到现实的景物描画,“二十四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至北宋仅存八座。这里泛指扬州的名桥。也有一说二十四桥是其中一桥名,一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女于明月夜吹箫于此。
  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以想象当年的二十四桥,月华如水,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仙女,玉手托箫,轻启红唇,美妙的旋律便飘荡在这如梦似幻的夜晚。而如今呢?二十四桥仍在,不同的是此时只有一弯无声的冷月荡于波心,落寞,凄凉,萧条。冬日寒冷,词人此时心境凄冷,故以冷喻月在情理中。但月本无所谓有声无声,这里却以“无声”写之,似乎这月在照见扬州城的残破之象也已噤声无语,伤感凄凉。所以这也是典型的移人于物的写法,词人不说自己此时心境倍加伤感凄凉,无语默默,却以“无声”写月,这就比直写自己心境更推进一层,且更富于形象性。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妙句,含蓄而深沉,该句也成为后世吟咏的名句。结拍两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问句作结词中并不少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稼轩问自己问朝廷;“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七问自己问情人。而姜夔在这里向谁发问?“红药”。“红药”就是红色的芍药。扬州以产芍药出名,有“扬州芍药甲天下”的说法。前面提到的二十四桥又叫红药桥。这里词人向桥边芍药发问:想想你们这些红药啊,一岁一荣,年年开放,扬州繁华的时候你们盛开,扬州残败的时候你们也在盛开,那么你们到底是为谁开放?好生无情啊。这里词人似作痴语,看似无理。实乃大有情理,桥边芍药也本无谓为谁而生,自然之物自然之本性,不因人世之变迁而变。所以这里亦是典型的移人于物之写法,赋以芍药以人之情感,实则注入词人自己之情感。芍药的无情正衬显了词人的有情。物是人非,今昔巨变,此时的词人有什么心情欣赏这桥边的红药,又有什么理由不谴责这桥边的红药呢?时值冬日,桥边一定没有盛开的芍药花,这不过也是词人的想象之景,而词人以此景作结,以此问收束全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明月下那一簇簇盛开的红药,桥边伫立的落寞的身影,词人那一颗伤感滴血的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姜夔:“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狂,狷”是孔子按照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中的两种人。狂者,就是积极入世之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东坡、稼轩一生以安邦济世为己志,写下众多以豪放著称于世的诗作,他们在词作中表现出的或大气豪迈或赤胆忠诚让后人感佩不已。而姜夔作为一文人一生不曾入仕,布衣终老,被王国维称为“狷”者。姜夔在人生道途的选择上虽与苏辛有异,但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文人,在见到国家的残破衰败之际,能以如此深致的笔法传达他内心的黍离之悲,其情之切之真,让后世读者亦为之感慨良深。其艺术手法之高超,传情达意含蓄委婉又不失深沉,可以说在众多的感时伤事之诗词中,姜夔的这首《扬州慢》是一篇内力深厚的扛鼎之作。
其他文献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感触颇深:“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同样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音乐教育能培养儿童具有爱国情感,对祖国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儿童是祖国的接班人,是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要从小培养儿童关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逐步树立长大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为以后进一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品质打下基础。”每个星期一学校升国旗仪式上,我都会看到这
摘 要: 英文电影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因而将英文电影应用于语言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本文以好莱坞经典音乐歌舞剧《音乐之声》为例,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了说明,并以此为契机,激发、训练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英文电影 高职英语 视听说教学 《音乐之声》 教学
摘 要: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大哲学史上两大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对于美学的看法,尤其是美学中关于文学艺术的看法。本文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哲学观入手,分析由此所引发的两者对美学中“文学艺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看法的差异。  关键词: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观 文学艺术观    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  在柏拉图时代,雅典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新兴
一、教育目标的基本维度与核心  教育,顾名思义,既教又育,教育结合。教育在其手段、目标和宗旨上都应是一致的。所谓教,侧重于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上的谋生发展的手段、技能和素质,“智”育占了较大的部分。所谓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和德行,主要指道德文化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立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进行
高考《哲学常识》的主观题得分普遍低,考生在心理上存在畏惧感。自2008年至2010年,在甘肃省采用的全国统考卷中,《哲学常识》主观题始终保持20分的分值,且都以分析题和说明题的题型出现。我就《哲学常识》部分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哲学常识》部分分析、说明题的构成  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分析、说明题由情境材料和设制的问题的两部分构成。情境材料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
摘 要: 《归园田居》(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整个诗歌意境恬静优美,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的热爱和赞美;语言质朴、自然、平淡,却平字见奇,淡中有味;整首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首尾呼应,形式上具有音乐之美和结构之美。此外,诗歌还体现了作者率真自然、鄙视权贵、厌恶官场、傲岸不屈、洁身自好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令人敬仰的高尚人格。全诗不仅给人以文学艺术的熏染,而且给人以精神
摘 要: 当前,高校新闻网作为高校信息发布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文化宣传战线,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本文分析了高校新闻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常熟理工学院五月阳光新闻网为例,针对当前高校新闻网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途径,希望有助于高校新闻网更好地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高校新闻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解决策略    一、高校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那么,从哪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呢?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回答,但无质疑。这些现象在平时教学中屡见不鲜,甚至在公开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使学生的主体
最近,酷爱读书的我欣然读阅了多本关于教育教学工作方法的书籍。其中《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一书中大量正面的事例说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当前所在的技工学校教育,我受益匪浅。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的国王。他非常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丽少女的塑像,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每天以深情的
摘 要: 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特色,搭建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资源整合的平台,完善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的模式,使社团活动成为高职教育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持续学习力、知识创新力、实践创业力等,以此更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主题词: 高职院校 社团活动 综合职业能力    1.引言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高职教育要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