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吴文化又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地方特性与中华文明融为一体。国家发展到现在,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也是广泛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并且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民族的团结和强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渐渐地走向缺失,走向消弭,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和发扬呢?作为新一代的国家栋梁,中学语文课堂必须在传承民俗文化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现状、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文课堂运用民俗文化后的好处。
  【关键词】吴文化;民俗文化;语文课堂;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吴文化的概述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历战国、魏晋、秦汉的生长以及隋、唐、宋、元各代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形成高峰期。清代以后,随着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开始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主要是指吴地古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经历600个春秋,从荒芜到美丽富饶的江南,在不断地耕织,发展了制陶、冶炼、丝织、砖瓦等产业,经济也迅猛发展。吴地区的人民是相当重视科技、教育、艺术、文化,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吴地文化教育发达具有更深远的影响。民间的文化教育也在推动教育事业的兴盛。“书中自有黄金屋”“唯有读书高”,在这些强烈的意识作用下,一步一步形成了文化氏族、书香门第,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文化群体。吴文化已然成为精英文化的代表。
  二、民俗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立世之魂、生存之本、传承之本。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人民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民众所创造的民俗生活习惯,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全部物质文化。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它来自于人民,规范了人民,传承于人民,是人民的行为、心理和语言的基本力量。它传承着民族的血脉,提升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了民族心理认同的价值和民族文化记忆,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激发和释放了情感,同时协调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可替代的。
  三、将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原因
  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语文课堂的目标,关心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所以语文课堂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传承民俗文化。很多人认为民俗文化是粗俗的,拿不出台面,这是人民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了较大的误区。这种偏见忽视了民俗文化的美,身在其中而不知其味。可悲可叹!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的研究中一直是很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中学生最容易对民俗产生兴趣,如果从民俗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轻松的,也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就达到了愉快教学的原则。
  四、民俗文化为中学生语文课堂带来的好处
  (一)民俗文化为语文课堂增加兴趣
  很多时候,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都被一带而过,达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课堂上可以把民俗文化用特殊的方式引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深意,身临其境般去学习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用讨论组的形式去研讨,这样语文课堂就不会枯燥乏味了,一下子就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负面心理赶走,为语文课堂增加趣味。
  (二)民俗文化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易懂
  语文课堂中,由于时代差异,生活方式不同,难免存在困难。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风俗文化知识,就可以破解这些困难,化难而易,为语文课堂带来惊喜。
  例如,《兰亭集序》中有句“修锲事也”“流觞曲水”等民俗,学生对此十分陌生,可能会觉得文本枯燥无味。如果转换一下,讲解一下民俗活动,古人三月初三在水边借采兰、聚会、祭祀等形式来驱除不祥,驱灭避难。再深讲生动地描述“流觞曲水”的浪漫色彩这些画面,那么语文中的难点,也就无形中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了,学生也就会有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这种方式真的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学生来学习语文。
  (三)运用民俗文化来拓展知识,增加课堂韵味。
  民俗文化是人民生活的一种反映,民俗文化带到语文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
  例如,古代都以“折柳”相赠来表示留念,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就是分别的意思,“柳”蕴含的就是“柳者,留也”的别情。这样解释,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化的传承,品尝到文化隽永的味道。
  民俗文化剖析文化现象为语文课堂增加韵味。民族是大众文化,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对人类本身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审视过程。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不接受,不赞同,不理解,但是都必须尊重它的存在。在解读陌生文化的同时,如果能够教会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切入,结合时代背景、风土人情,很多不可理喻的现象,就会有个合理的解释。同时,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涉及的民间故事、民歌、风俗习惯、传说、口语、服饰等民俗风物,这些都是渗透中学教育生动而有趣的好材料。从民俗的门口走入语文课堂,看似是深奥乏味的课堂,这样就会变得韵味十足了。
  五、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初探
  教学中积极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或者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收集资料,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通过对吴文化之民俗文化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现在已经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学生的民俗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国的情操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基本上也已经确立了学生保护和传承吴文化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因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和亲近民俗文化的兴趣,从而充实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和课余生活。
  对语文课堂来说,学生从语文课程中吸取了别样的民俗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双赢的,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亲自感受了祖国和家乡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爱祖国,爱家乡”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通过熟悉吴文化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史、地、政、语等学科知识上融会贯通,思想意识也得到了精进,同时也对自己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种特色活动,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在做中学习,这样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民俗文化有很多精髓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它既是我们整个人类的瑰宝,又是铸就我们强大民族的脊梁。为了这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应该从中学语文课堂做起,将民俗文化作为我们整个民族为之自豪的“精神食粮”。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刘国正曾经提出,我国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胶似漆”,密不可分的。由此语文课堂必须挑起传承民俗文化的重担。
  参考文献
  [1]葛月琴.吴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以苏州地区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杨大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
  [3]李海燕.开启语文教育的窄门——巧用民俗文化,构建趣味语文课堂[J].才智, 2014(9).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一直就是基础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自然也承担着更多意义,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就是教学的重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将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教学理念方向,指引高中课堂向更深远的意义发展。本文就以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为出发点,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探讨一些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方向和启发
【摘要】随着近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升高中、考大学,对中职院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中职院校招生门槛不断放低,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但中职院校生源差并非学生天性如此,所以老师应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成为合格的有用人才。本文对励志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目前中职院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励志教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宣传报道,电视新闻中的对农报道的份额也有所加大。但一些城市电视台在电视新闻的定位上没有从根本上将对农报道放在一
【摘要】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时代中,知识信息正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增长、更新,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在如此巨大数量的信息中,获取到想要的信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中,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问题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绚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艺术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为我们提供了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
【摘要】一年级的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如何让学生了解晦涩难懂的字义?如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生动有趣的微视频正好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背景资料、人物图片、生字书写、词语解析、诗句品读,均可配上背景音乐、教师讲解,制作成所需要的微视频。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擅长形象直
【摘要】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里面包含着儿童的生活,承载着儿童的梦想,诠释着儿童的情感体验……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呵护童心,引导童真,激发童趣,让学生快乐地徜徉于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天地中。  【关键词】童心;童真;童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案例一:呵护童心——莫让
【摘要】本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就”和“才”语义和语用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探究“就”和“才”的实词虚化过程并依据时间像似性原则对“就”和“才”的语义和语用偏误进行解释。  【关键词】“就”;“才”;认知;时间像似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偏误分析的研究一般以语言的对比与分析为主,很少注重语言内部的心理描述,而本文通过对“就”和“才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发展背景下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为此,教育部门就开始对我国高中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素质予以重视,并在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进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对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转型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以高中生的角度分析当前时代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和创新趋势的重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教育的摇篮,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中语文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高中阶段是我国众学子一转折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夯实基础,打造高文化、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加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