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三因理念”融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因事而化”创新主题教育形式、“因时而进”瞄准主题教育时机、“因势而新”拓宽主题教育宣传渠道这种师生间多维互动的教育形式,会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团总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为高校团总支工作的开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 三因理念 主题教育 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三因理念”,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将“三因理念”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切实强化校园活动的育人效果,是高校辅导员群体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如何在活动过中程避免因主题空泛、形式单一、参与度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如何提升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创新性;如何增强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是又一需要不断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一、“三因理念”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又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深刻总结。“因事而化”的基本要义是抓住事务、解疑释惑、化解难题,其关键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需求点,增强其共鸣感、获得感;“因时而进”的基本要义是抓住时机、锐意进取、谋求发展,其关键是善于把握工作的时机、契机,增强其实效、时效;“因势而新”的基本要义是抓住大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关键是善于把握工作的规律、情势,增强其信服力和适应性[1]。
二、“三因理念”应用于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途径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团总支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因理念”思想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是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多维互动的方式创造轻松、愉悦富有成效的育人环境,优化思政教育模式,有效避免传统形式单一、硬性灌输造成的教育效果不佳的局面,真正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使主题教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并愿意积极参与的活动。具体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因事而化”,创新主题教育形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主张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并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究、自主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探究式”教学法越来越频繁地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当代“90后”大学生是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追求独立自主、热衷新鲜事物的群体。而以班会、讲座、征文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主题教育方式很难吸引大学生,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行为艺术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并以一定时间的延续、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更注重和强调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正是对“探究式”教育方法的应用。
“净心”主题行为艺术是针对校园环境问题的“环保题材”行为艺术。参展作品题材均来自近期突出的校园环境问题,并通过夸张、对比、反讽等形式进行表达。既贴近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如作品《丰收》展示的是三名农妇打扮的学生手上拿着麻袋捡拾地上的垃圾。其創作灵感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画面描绘了乡村秋季收获后,人们在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然而金秋十月在校园中收获的却是一袋袋的垃圾。油画的“再创作”带来了“新诠释”。这种行为艺术的表达方式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引导学生在自主参观作品的同时通过多维度感官的碰撞自觉思考作品传达的意义。学生由传统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发现者”。
(二)“因时而进”,瞄准主题教育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把握教育时机的重要性。学者何珊将德育时机的内涵界定为“在于特定的时间之中,由主客观条件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得最大德育效益的客观条件”[2]。主题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势必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内在规律。德育时机理论强调德育时机至少包含时间、环境和人三方面的因素。因此,德育教育者应努力创设德育环境、把握德育时机、创造德育机会、发挥德育机智[3]。
“净心”行为艺术展是环保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该活动是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和学院关于“校园环境和公共卫生顶层设计”为背景开展的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在此期间学院从上至下都在积极推进校园文明建设,整个校园掀起了一阵环境治理的热潮。各二级院系除了开展以班会、征文、演讲等传统形式为主的教育活动,更有甚者在学生会成立了环境保护部。每天清晨安排学生干部带领班级学生在各自的包干区清扫垃圾。然而治理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学生抱怨每天早起劳动,认为自己是来上学的不是替学校保洁的,另一方面乱扔垃圾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药学院团总支意识到这样的治理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的校园环境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从思想上提高学生自觉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问题。要想在这样的矛盾、对立的环境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施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德育机智。药学院团总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把握住了思想教育时机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创新性地采用了行为艺术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三)“因势而新”拓宽主题教育宣传渠道。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学生群体网民占比24.8%,为职业结构中占比最高的群体。由此可见,学生群体已然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力量。新媒体的开放性、实时性和交互性为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平等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文字表达,而是通过附加图片、音乐、视频等动态效果进行表达。这种生动、形象、新颖的交流方式正是当下学生中喜闻乐见的,也更易于学生接受的。
将主题教育同新媒体相结合不仅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还可以实时追踪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和回应,这将极大地增强教育者的工作实效。
“净心”行为艺术展无论是在前期的海报制作、作品征集,现场的实时播报、互动,还是后期的宣传、反馈都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作用。在宣传方面,不仅通过校园官方媒体正式发布,学生会干部QQ、微信朋友圈转发,还以有奖互动的方式一一渗透到学生中人气较高的“表白墙”等交流平台。作品征集方面,采用小视频录制和直播两种方式进行选拔。由于采用的都是时下在学生中最流行的互动互联方式,同学们参与“净心”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为本次主题教育活动最终取得的良好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三因理念”应用于主题教育活动面临的问题与启示
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药学院团总支在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讲话精神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三因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创新的形式和新颖的互动方式,使活动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与教育者平等对话并提供支持的主动参与者。这种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通过实践悟得新“思”,并将新“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争做新时代奋发追梦的有为青年。
(一)“三因理念”应用于主题教育活动中面临的问题。由于“净心”行为艺术展是对主题教育活动的一次尝试和创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了阻力和挑战。如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征集作品在创意和深度上的不足。基本上每一副作品都需要老师反复推敲,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对新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创意和表演受到公开的评价,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部分参与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这些都需要活动组织者进行及时的疏导。活动在时机上的把握和创新的形式为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关注,但同时也对活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一次院系内部的“小打小闹”。校级层面甚至可能会受到社会媒体关注的活动“展示”。这些都给组织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这意味着老师和同学都要投入成倍的精力,持续跟进、不断优化、精益求精。
(二)“三因理念”应用于主题教育活动的经验与启示。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如将“三因理念”思想融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维互动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仅需要策划方前期进行大量的资料翻阅、掌握学情动态、与学生进行反复的沟通,更需要精密的策划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正如“网红”教师南航徐川,在十九大答记者问中提到:“做好思政工作,就像为学生精心地烹制一顿大餐。要想做好这个‘大餐’,其实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知道学生喜欢什么,第二是知道自己厨房具备什么,第三知道我们的大餐如何送给学生。”最需要创新思路和花费大量精力的地方在于“如何把大餐送给学生”。
“因事而化”创新主题教育形式,“因时而进”瞄准主题教育时机,“因势而新”拓宽主题教育宣传渠道。只有三者之间有机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次精心打磨的教育活动,确实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要使学生将活动中吸收到的思想和观念,真正长期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建立长效的思政教育机制。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正是药学院团总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进付.“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的内在意蕴及方法论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3-6.
[2]何珊.德育时机的当代释义[J].教育评论,2010(05):62-64.
[3]任道君.浅谈德育时机及其运用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40-41.
[4]李吉彬.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题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101-104.
[5]艾曦锋.高校主题教育活动探讨[J].教育探索,2012(05):137-1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传承和创新周恩来精神下的大学生思想行为教育路径研究——以淮安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YB2017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三因理念 主题教育 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三因理念”,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将“三因理念”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切实强化校园活动的育人效果,是高校辅导员群体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如何在活动过中程避免因主题空泛、形式单一、参与度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如何提升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创新性;如何增强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是又一需要不断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一、“三因理念”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又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深刻总结。“因事而化”的基本要义是抓住事务、解疑释惑、化解难题,其关键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需求点,增强其共鸣感、获得感;“因时而进”的基本要义是抓住时机、锐意进取、谋求发展,其关键是善于把握工作的时机、契机,增强其实效、时效;“因势而新”的基本要义是抓住大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关键是善于把握工作的规律、情势,增强其信服力和适应性[1]。
二、“三因理念”应用于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途径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团总支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因理念”思想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是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多维互动的方式创造轻松、愉悦富有成效的育人环境,优化思政教育模式,有效避免传统形式单一、硬性灌输造成的教育效果不佳的局面,真正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使主题教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并愿意积极参与的活动。具体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因事而化”,创新主题教育形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主张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并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究、自主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探究式”教学法越来越频繁地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当代“90后”大学生是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追求独立自主、热衷新鲜事物的群体。而以班会、讲座、征文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主题教育方式很难吸引大学生,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行为艺术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并以一定时间的延续、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更注重和强调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正是对“探究式”教育方法的应用。
“净心”主题行为艺术是针对校园环境问题的“环保题材”行为艺术。参展作品题材均来自近期突出的校园环境问题,并通过夸张、对比、反讽等形式进行表达。既贴近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如作品《丰收》展示的是三名农妇打扮的学生手上拿着麻袋捡拾地上的垃圾。其創作灵感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画面描绘了乡村秋季收获后,人们在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然而金秋十月在校园中收获的却是一袋袋的垃圾。油画的“再创作”带来了“新诠释”。这种行为艺术的表达方式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引导学生在自主参观作品的同时通过多维度感官的碰撞自觉思考作品传达的意义。学生由传统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发现者”。
(二)“因时而进”,瞄准主题教育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把握教育时机的重要性。学者何珊将德育时机的内涵界定为“在于特定的时间之中,由主客观条件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得最大德育效益的客观条件”[2]。主题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势必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内在规律。德育时机理论强调德育时机至少包含时间、环境和人三方面的因素。因此,德育教育者应努力创设德育环境、把握德育时机、创造德育机会、发挥德育机智[3]。
“净心”行为艺术展是环保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该活动是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和学院关于“校园环境和公共卫生顶层设计”为背景开展的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在此期间学院从上至下都在积极推进校园文明建设,整个校园掀起了一阵环境治理的热潮。各二级院系除了开展以班会、征文、演讲等传统形式为主的教育活动,更有甚者在学生会成立了环境保护部。每天清晨安排学生干部带领班级学生在各自的包干区清扫垃圾。然而治理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学生抱怨每天早起劳动,认为自己是来上学的不是替学校保洁的,另一方面乱扔垃圾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药学院团总支意识到这样的治理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的校园环境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从思想上提高学生自觉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问题。要想在这样的矛盾、对立的环境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施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德育机智。药学院团总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把握住了思想教育时机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创新性地采用了行为艺术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三)“因势而新”拓宽主题教育宣传渠道。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学生群体网民占比24.8%,为职业结构中占比最高的群体。由此可见,学生群体已然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力量。新媒体的开放性、实时性和交互性为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平等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文字表达,而是通过附加图片、音乐、视频等动态效果进行表达。这种生动、形象、新颖的交流方式正是当下学生中喜闻乐见的,也更易于学生接受的。
将主题教育同新媒体相结合不仅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还可以实时追踪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和回应,这将极大地增强教育者的工作实效。
“净心”行为艺术展无论是在前期的海报制作、作品征集,现场的实时播报、互动,还是后期的宣传、反馈都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作用。在宣传方面,不仅通过校园官方媒体正式发布,学生会干部QQ、微信朋友圈转发,还以有奖互动的方式一一渗透到学生中人气较高的“表白墙”等交流平台。作品征集方面,采用小视频录制和直播两种方式进行选拔。由于采用的都是时下在学生中最流行的互动互联方式,同学们参与“净心”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为本次主题教育活动最终取得的良好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三因理念”应用于主题教育活动面临的问题与启示
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药学院团总支在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讲话精神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三因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创新的形式和新颖的互动方式,使活动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与教育者平等对话并提供支持的主动参与者。这种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通过实践悟得新“思”,并将新“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争做新时代奋发追梦的有为青年。
(一)“三因理念”应用于主题教育活动中面临的问题。由于“净心”行为艺术展是对主题教育活动的一次尝试和创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了阻力和挑战。如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征集作品在创意和深度上的不足。基本上每一副作品都需要老师反复推敲,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对新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创意和表演受到公开的评价,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部分参与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这些都需要活动组织者进行及时的疏导。活动在时机上的把握和创新的形式为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关注,但同时也对活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一次院系内部的“小打小闹”。校级层面甚至可能会受到社会媒体关注的活动“展示”。这些都给组织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这意味着老师和同学都要投入成倍的精力,持续跟进、不断优化、精益求精。
(二)“三因理念”应用于主题教育活动的经验与启示。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如将“三因理念”思想融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维互动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仅需要策划方前期进行大量的资料翻阅、掌握学情动态、与学生进行反复的沟通,更需要精密的策划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正如“网红”教师南航徐川,在十九大答记者问中提到:“做好思政工作,就像为学生精心地烹制一顿大餐。要想做好这个‘大餐’,其实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知道学生喜欢什么,第二是知道自己厨房具备什么,第三知道我们的大餐如何送给学生。”最需要创新思路和花费大量精力的地方在于“如何把大餐送给学生”。
“因事而化”创新主题教育形式,“因时而进”瞄准主题教育时机,“因势而新”拓宽主题教育宣传渠道。只有三者之间有机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次精心打磨的教育活动,确实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要使学生将活动中吸收到的思想和观念,真正长期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建立长效的思政教育机制。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正是药学院团总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进付.“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的内在意蕴及方法论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3-6.
[2]何珊.德育时机的当代释义[J].教育评论,2010(05):62-64.
[3]任道君.浅谈德育时机及其运用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40-41.
[4]李吉彬.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题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101-104.
[5]艾曦锋.高校主题教育活动探讨[J].教育探索,2012(05):137-1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传承和创新周恩来精神下的大学生思想行为教育路径研究——以淮安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YB2017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