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陶渊明诗歌的淳朴之美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诗人,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但都没有他这么淳,那么练。这是朱光潜先生在评价陶渊明时对其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陶渊明的诗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他的想象,情绪,气质和风格都带有浪漫的气象。到达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我以为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处的却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空前尖锐的时代,广大的北中国人民处于异族统治下,过着水深或热的生活;南中國人民在战乱,剥削之下流离死亡。陶渊明虽不是士族,但由于陶渊明归隐后直接参与生产劳动,使他有机会直接接触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并对农民有了感情,因此,思想也不得不受到农民的影响。就是在陶渊明思想逐渐接触农民之际,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这部作品寄托了诗人理想中的社会,同时,这也是广大农民的思想和要求。正是因为陶渊明接触农民,他了解农民的痛苦和希望,所以才写出反映农民要求的诗文桃花源诗并记,才有可能写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的农民乌托邦,这样的反剥削思想。陶渊明归隐后直接的参与劳动,直接接触农民,就是对统制阶级的蔑视和反抗。所以,当他初回田园时,才会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在他看来,这种田园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同时,他在与农民的融洽相处中,也渐渐体会到了农民的苦处,“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陶渊明是真正的走向农民,在体会田家乐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田家的苦。这使得他的诗在一切的篇章中,都显得那么朴素淳美,那么单纯明朗。在中国文学史上,仅有少数的诗人能以自己的人格构成典型的形象。而陶渊明正是这样的伟大诗人。
2.陶渊明是一个能苦中做乐的人
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能苦中做乐的人,用梁启超的话说,陶渊明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在梁启超看来,“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得出来。陶渊明虽有各种苦闷,忧郁,但是他却能通过自己的涵养,豁然大悟,自建其世界观,向自然界,乐天然美。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尤其在今天,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个人的苦闷,无论是对社会的还是对人生的,都是在所难免的,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是据此而消沉,而颓废呢,还是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许,人生一场,来世上走一遭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太多的东西,承受太多的压力,可以说,我们面对的东西太多太多,如果我们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以一颗平常的,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和一切的不如意,那么,我们将活得很累,很茫然,同时也会感到很痛苦。陶渊明生活在动荡,黑暗,恐怖的魏晋南北朝,在这种极端艰难,苦闷的环境中,他却能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实在是一种对各种痛苦加以涵养之后,达到的一种静穆的境界。这种涵养,这种度量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记得从小老师也教育我们,做人要有点涵养,有点度量,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同时也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3.陶渊明的人生最真实
陶渊明的人生最真实。他想做官,就去找官做,并不以此为荣;不想做官了,就辞职耕田,而不以退隐为高;他穷了就去乞讨,并不以行乞为耻;有了钱就痛快的用,并不以此为浪费。他就是有这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和洒脱的个人气质。他的诗句都是真性情,真心境的表现,不搀杂半点的虚伪。对于官场上的而虞我诈,争权夺利,陶渊明不能拨乱反正,同时他也不会随波逐流。所以最后就选择归隐,尽情的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夫生活。在陶渊明的诗里,他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没有专门的去描写山川的美,也没有专门的去描写从山川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野就在他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他这种真实的人生和这种似乎很大胆的为人,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年代,实在是让人敬佩。
论及陶渊明的历史地位,我觉得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诗人。一方面,他总结了魏晋的古诗,另一方面,启发了以后的新体;他的健康的鲜明的诗句,日常生活中的歌唱,就是此后中国诗坛要走的道路。在陶渊明之时,山水诗已经开始酝酿,所以,到了谢灵运时达到了高峰。陶渊明活动的环境,大部分在江西的庐山周围,就是那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江南农村,他生活的环境,自然也决定了他那种自然朴素的作风,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素色诗人。自陶渊明之后,诗歌由以叙事为主转为以抒情为主,作家的个性开始显现出来。以后的诗歌,基本上沿着这种文人化,抒情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整个东晋时代广泛流行的玄言诗,在艺术上是大大的倒退了,而陶渊明却如异军突起,不仅突破了内容空虚狭隘的局限,把田园生活引入诗篇,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也表现了革新的精神,使诗歌的个性化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4.用辩证的眼光看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与自由之美
我们在接受陶渊明的诗歌时,也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科学的看待我们的文化遗产。必须把陶渊明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充分的肯定其积极面,否定其消极面。他的消极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局限,二是反映现实的局限。他的积极思想里夹杂着乐天安命,所顺自然的消极思想,这在他的是里也反映出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些都伴着消极的思想和虚无颓废的情绪,也是一种与世无争的软弱的表现。这些,我们都要给予否定。但是,对于其消极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因为,陶渊明也是一个凡人,他有种种世俗的纠结,他是用儒家的固穷思想和般若的万有皆空思想来摆脱世俗的纠结,走向物我泯一的人生境界。这是他化解世俗情结的精神力量。另外,陶渊明由于其出生和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这也使得他的思想不得不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以及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人有一种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但是,这并不是从最开始就有的。在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及为低下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山崩地裂,雷动风行,往往被赋予神秘的宗教色彩,人们对自然界怀有一种诚惶诚恐的畏惧心理,哪里谈得上独立的山水欣赏呢。即使人们在闲暇是偶尔有一些对山水的欣赏,但这种审美也往往带有神秘的宗教情绪。整个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抒发了作者渴望与自然同体,逍遥自在的高情远趣,都对自然山川之美报有一种亲切的态度。在这里,我们再也找不到先秦两汉时期那种宗教膜拜情绪,而是对山水的自由观赏和尽情叹美。
5.结语
陶渊明将山水之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加以表现,这不仅对整个魏晋美学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这也对唐代田园诗派的产生起了直接的影响作用,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重视表现山水自然美的重要特征。 [科]
【参考文献】
[1]王叔新.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
[2]张翼.情感的执着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诗人,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但都没有他这么淳,那么练。这是朱光潜先生在评价陶渊明时对其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陶渊明的诗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他的想象,情绪,气质和风格都带有浪漫的气象。到达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我以为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处的却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空前尖锐的时代,广大的北中国人民处于异族统治下,过着水深或热的生活;南中國人民在战乱,剥削之下流离死亡。陶渊明虽不是士族,但由于陶渊明归隐后直接参与生产劳动,使他有机会直接接触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并对农民有了感情,因此,思想也不得不受到农民的影响。就是在陶渊明思想逐渐接触农民之际,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这部作品寄托了诗人理想中的社会,同时,这也是广大农民的思想和要求。正是因为陶渊明接触农民,他了解农民的痛苦和希望,所以才写出反映农民要求的诗文桃花源诗并记,才有可能写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的农民乌托邦,这样的反剥削思想。陶渊明归隐后直接的参与劳动,直接接触农民,就是对统制阶级的蔑视和反抗。所以,当他初回田园时,才会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在他看来,这种田园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同时,他在与农民的融洽相处中,也渐渐体会到了农民的苦处,“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陶渊明是真正的走向农民,在体会田家乐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田家的苦。这使得他的诗在一切的篇章中,都显得那么朴素淳美,那么单纯明朗。在中国文学史上,仅有少数的诗人能以自己的人格构成典型的形象。而陶渊明正是这样的伟大诗人。
2.陶渊明是一个能苦中做乐的人
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能苦中做乐的人,用梁启超的话说,陶渊明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在梁启超看来,“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得出来。陶渊明虽有各种苦闷,忧郁,但是他却能通过自己的涵养,豁然大悟,自建其世界观,向自然界,乐天然美。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尤其在今天,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个人的苦闷,无论是对社会的还是对人生的,都是在所难免的,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是据此而消沉,而颓废呢,还是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许,人生一场,来世上走一遭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太多的东西,承受太多的压力,可以说,我们面对的东西太多太多,如果我们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以一颗平常的,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和一切的不如意,那么,我们将活得很累,很茫然,同时也会感到很痛苦。陶渊明生活在动荡,黑暗,恐怖的魏晋南北朝,在这种极端艰难,苦闷的环境中,他却能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实在是一种对各种痛苦加以涵养之后,达到的一种静穆的境界。这种涵养,这种度量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记得从小老师也教育我们,做人要有点涵养,有点度量,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同时也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3.陶渊明的人生最真实
陶渊明的人生最真实。他想做官,就去找官做,并不以此为荣;不想做官了,就辞职耕田,而不以退隐为高;他穷了就去乞讨,并不以行乞为耻;有了钱就痛快的用,并不以此为浪费。他就是有这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和洒脱的个人气质。他的诗句都是真性情,真心境的表现,不搀杂半点的虚伪。对于官场上的而虞我诈,争权夺利,陶渊明不能拨乱反正,同时他也不会随波逐流。所以最后就选择归隐,尽情的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夫生活。在陶渊明的诗里,他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没有专门的去描写山川的美,也没有专门的去描写从山川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野就在他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他这种真实的人生和这种似乎很大胆的为人,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年代,实在是让人敬佩。
论及陶渊明的历史地位,我觉得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诗人。一方面,他总结了魏晋的古诗,另一方面,启发了以后的新体;他的健康的鲜明的诗句,日常生活中的歌唱,就是此后中国诗坛要走的道路。在陶渊明之时,山水诗已经开始酝酿,所以,到了谢灵运时达到了高峰。陶渊明活动的环境,大部分在江西的庐山周围,就是那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江南农村,他生活的环境,自然也决定了他那种自然朴素的作风,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素色诗人。自陶渊明之后,诗歌由以叙事为主转为以抒情为主,作家的个性开始显现出来。以后的诗歌,基本上沿着这种文人化,抒情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整个东晋时代广泛流行的玄言诗,在艺术上是大大的倒退了,而陶渊明却如异军突起,不仅突破了内容空虚狭隘的局限,把田园生活引入诗篇,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也表现了革新的精神,使诗歌的个性化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4.用辩证的眼光看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与自由之美
我们在接受陶渊明的诗歌时,也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科学的看待我们的文化遗产。必须把陶渊明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充分的肯定其积极面,否定其消极面。他的消极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局限,二是反映现实的局限。他的积极思想里夹杂着乐天安命,所顺自然的消极思想,这在他的是里也反映出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些都伴着消极的思想和虚无颓废的情绪,也是一种与世无争的软弱的表现。这些,我们都要给予否定。但是,对于其消极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因为,陶渊明也是一个凡人,他有种种世俗的纠结,他是用儒家的固穷思想和般若的万有皆空思想来摆脱世俗的纠结,走向物我泯一的人生境界。这是他化解世俗情结的精神力量。另外,陶渊明由于其出生和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这也使得他的思想不得不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以及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人有一种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但是,这并不是从最开始就有的。在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及为低下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山崩地裂,雷动风行,往往被赋予神秘的宗教色彩,人们对自然界怀有一种诚惶诚恐的畏惧心理,哪里谈得上独立的山水欣赏呢。即使人们在闲暇是偶尔有一些对山水的欣赏,但这种审美也往往带有神秘的宗教情绪。整个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抒发了作者渴望与自然同体,逍遥自在的高情远趣,都对自然山川之美报有一种亲切的态度。在这里,我们再也找不到先秦两汉时期那种宗教膜拜情绪,而是对山水的自由观赏和尽情叹美。
5.结语
陶渊明将山水之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加以表现,这不仅对整个魏晋美学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这也对唐代田园诗派的产生起了直接的影响作用,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重视表现山水自然美的重要特征。 [科]
【参考文献】
[1]王叔新.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
[2]张翼.情感的执着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