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农村教学紧跟时代的潮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农村与城市的教学实际由于各方面原因存在一定差别。对于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应该结合实际,切莫纸上谈兵空有理论。作者结合多年农村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谈谈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关键词: 农村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性 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尽管农村的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升,但农村与城市在各个方面仍然有很大差别。很多适用于城市的教学理念在农村教育的大环境下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中提出了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方式之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国教育界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贯彻的教学思想。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也是符合我国农村的教育国情,满足了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多年在农村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结合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征和农村教学的硬件设施、教育环境探讨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一、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交流做朋友
相信多年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往往愿意学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科目。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教学改革中。农村学生对于老师更多的是尊重中带点胆怯。为了打破这种固有师生关系,老师就应该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推进课堂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考,发挥主体性的优势。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是主动学习,而不是传统的布置作业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二、转变教师思维,调整教学角色
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摆正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片面地将老师作为教学的中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学生都像是老师手里的提线木偶。老师说这个题这样回答比较全面,老师规定这类题目就必须按照这样的要求写……全都是老师在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做法强加给学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将学生作为主体。调整教学方式,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语文,因为语文是主观性比较强的科目,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参考答案。如果学生的想法新颖独特,我们就应该将学生的想法加入参考答案中进行补充。针对农村孩子,对于创新性的想法比较欠缺,因此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全面思考问题。例如:对于朦胧类的古诗词,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各抒己见,最后大家进行讨论,总结出比较完备的答案。
三、改变传统的评优规则,多元化评比
传统的好学生都是看分数,分数考得高就是好学生,用分数定天下。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理。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家长片面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失去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农村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就应该改变只靠分数评价学生好坏的评优规则,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一)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是说不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依然要注重学生语文课堂知识的学习。(二)评价目标多元化。将学生除课本知识外的文学能力作为一个评优因素,例如:演讲才能,文学素养,古诗词的积累,等等。(三)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表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将自己作为一个教学主体发表见解和看法。对于这样的学生,无论学生回答好与坏,我们都应该鼓励学生。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开动思维,即使这位学生的成绩不太好,但只要在老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成绩会逐渐提高。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是一个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举措,精准地抓住了农村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得农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策略性改革。为了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兢兢业业,一心一意地尽到职责。
关键词: 农村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性 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尽管农村的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升,但农村与城市在各个方面仍然有很大差别。很多适用于城市的教学理念在农村教育的大环境下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中提出了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方式之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国教育界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贯彻的教学思想。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也是符合我国农村的教育国情,满足了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多年在农村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结合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征和农村教学的硬件设施、教育环境探讨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一、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交流做朋友
相信多年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往往愿意学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科目。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教学改革中。农村学生对于老师更多的是尊重中带点胆怯。为了打破这种固有师生关系,老师就应该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推进课堂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考,发挥主体性的优势。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是主动学习,而不是传统的布置作业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二、转变教师思维,调整教学角色
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摆正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片面地将老师作为教学的中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学生都像是老师手里的提线木偶。老师说这个题这样回答比较全面,老师规定这类题目就必须按照这样的要求写……全都是老师在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做法强加给学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将学生作为主体。调整教学方式,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语文,因为语文是主观性比较强的科目,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参考答案。如果学生的想法新颖独特,我们就应该将学生的想法加入参考答案中进行补充。针对农村孩子,对于创新性的想法比较欠缺,因此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全面思考问题。例如:对于朦胧类的古诗词,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各抒己见,最后大家进行讨论,总结出比较完备的答案。
三、改变传统的评优规则,多元化评比
传统的好学生都是看分数,分数考得高就是好学生,用分数定天下。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理。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家长片面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失去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农村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就应该改变只靠分数评价学生好坏的评优规则,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一)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是说不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依然要注重学生语文课堂知识的学习。(二)评价目标多元化。将学生除课本知识外的文学能力作为一个评优因素,例如:演讲才能,文学素养,古诗词的积累,等等。(三)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表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将自己作为一个教学主体发表见解和看法。对于这样的学生,无论学生回答好与坏,我们都应该鼓励学生。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开动思维,即使这位学生的成绩不太好,但只要在老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成绩会逐渐提高。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是一个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举措,精准地抓住了农村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得农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策略性改革。为了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兢兢业业,一心一意地尽到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