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板6 双线映照式
“双线映照式”模板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这两条线索或两个事件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在叙事过程中,采用双线映照法叙述事件,可以拓展事件的时空跨度,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考生在套用这种结构模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叙事时,或两件事并行推进,或两件事交叉推进,要注意两件事之间的联系,选择好两件事的联结点;(2)要从“显”与“隐”的角度处理好双线主次,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该显则显,该隐则隐;(3)要使两条线索巧妙融合,如果安排明暗两条线索,需要在交代明线的过程中,对暗线有一些提示。
[模板范文](2018年江苏卷)
霜冷芭蕉语
江苏一考生
故乡有芭蕉,株株葱茏,挺拔如武士。每当大风刮过,蕉军林立,碧绿的蕉叶哗啦作响,气势昂扬地唱响“保卫村庄”进行曲。(交代背景,引出故事)
犹记得幼时在故乡,房前屋后都是芭蕉,随处可闻蕉叶随风飘摇的声响。村里人爱蕉,外婆更能化蕉为笛。宽大油绿的蕉叶被她裁剪一番后放在唇边,我的耳畔就是一首悠扬的乡村小调,或急或缓,或起或落,诉说着独属于泥土与乡村的情味。(明写芭蕉语,实际上暗写一种文化)
而外婆甘做乡村蕉叶解语人。笛声低哑,声响稀落,便是缺氧少磷,营养不足,需细心培肥,悉心松土;笛声尖锐,声线纤细,便是营养过剩,需浇水稀释肥量,删剪繁枝防止倒伏。外婆用心解语,常常满面尘土,却默默无言甘之如饴。
外婆说:“一株芭蕉的语言,就是一座村庄的语言,庄里人自然要耐着性子听。”我自幼随外婆生活,便也自幼爱蕉。幼时行走在乡间,随时随地可取蕉叶当伞,在蕉伞下吸易安对蕉叶的呢喃低语,充实了我的童年,也让田园之美、诗词之美盈满我的头脑。(外婆能够听懂芭蕉的语言,能够解读芭蕉的语言)
然而,近日外婆在电话里的无奈诉说让我心头一凉,她说:“今年,庄上的芭蕉又少了。”愿意倾听芭蕉细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故乡已鲜有人愿意为芭蕉培土护根,失去稻草的包裹,芭蕉难敌寒霜的侵袭,蕉叶开始枯黄,根部开始腐烂。大风袭来,蕉叶随风摇晃,响声却稀稀拉拉,再无当日的器宇轩昂,好比被遗失多年的亲情,一如经年无人问津的流浪汉。如今霜冷芭蕉语似乎成了村庄宿命的写照,那叶片不再肥厚、油绿,往昔昂扬的芭蕉之歌而今也成了紧张焦躁的旋律,日渐淡出人们日益功利的视线。(近年来能够听懂并解读芭蕉细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从一株芭蕉的语言的消失开始的。
有人说,一种文化的湮灭是从一种语言的解读人的迷失开始的。
我望着枯黄的蕉叶,望着寂静败落的村庄,突然想到一种美的复苏或许也可以从一株芭蕉的复生开始,一种文化的新生或许也可以从一位解语人的觉醒开始。(芭蕉的语言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明暗两线在此交换)
愿霜冷芭蕉只是一场梦,愿人们早日梦醒,愿有更多的人甘为解语人。(表达自己的愿望)
[点评]
本文借对故乡无人再懂芭蕉语的记述,以小见大,观照现实,写田园牧歌与国人乡愁的失落。文章选取最具乡村特色的物——芭蕉为写作对象,明写芭蕉地位的变迁,暗写乡村和文化的衰退,并表达对此的忧思和期望。明暗双线发展,构思精巧,视野广博,立意高标。具体行文时,作者先写芭蕉器宇轩昂地高唱,后写芭蕉旋律“紧张焦躁”,又写解语人外婆能够听懂芭蕉的语言,处处扣住语言而写,中心集中,审题精当。当然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拟人等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模板7 片段组合式
“片段组合式”结构,指作者根据表达散文主旨的需要,截取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几个人物、场景、典型事件等,组合成文。所选的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段,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段,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片段、场景之间的人物、事物可以不同,但其思想、情感等方面应该是相通的,是共同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片段组合有两种妙处:首先,既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卷面赏心悦目;其次,简洁的片段,能让读者迅速明白文章要领。这类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作者创作的个性,往往通过对生活片段艺术性的剪裁得以体现。
考生采用这种结构模板行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片段之间允许有一定的跨度,但必须做到主题思想集中、明确。(2)体现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性,片段具有形象感、情感性、感染力,以形象的语言展开对生活细节的描写。(3)体现事物发展或作者思维的逻辑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时空结合顺序等。
[模板范文](2018年全国卷Ⅰ)
携手新时代,走好每一步
山东一考生
此时的我,正坐在高考考场中,奋笔疾书。回望过去十八年,从我在千禧年呱呱坠地,我就与新时代携手,共同成长,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可见,每一个脚步都坚定有力。一路走来,一幕幕场景仍真真切切在眼前。(前言,交代背景)
(一)
八岁。
奥运五环下有“北京”字样的标志在我家那个呆头呆脑的电视机里放映着。看见运动场上跳高运动员腾身一跃,体操运动员灵活一转,披着五星红旗的运动员流着眼泪看国旗升起,我在床上手舞足蹈。“中国好厉害啊!妈妈,长大后,我要去现场看比赛!”妈妈莞尔一笑,“这奥运会啊,是北京第一次举办。从申奥成功,到鸟巢落成,到各项事务一一准备好,我们中国就是要把奥运会打造到极致!”我攥紧小拳头。“妈妈,我要去现场看比赛!”
“那你得好好学习,以后才有机会哦!”“好,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的!”我拍着胸脯。笑得很灿烂。
从此以后,课堂上多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抢答问题,老师批改的作业本中,多了一个“优”的字样。我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妈妈的话,努力和明天相处融洽。
八岁那年,那一步,我迈得很坚定。
2008年,中国奥运的脚步,也掷地有声。(童年时的生活片段)
(二)
十三岁。
那个呆头呆脑的电视机,已被薄薄的台式电脑所取代。那个扎着马尾的女孩,已叩开了初中的大门。“妈,快来看,太空授课!”我激动地喊着。我知道,我看待“天宫一号”这项出色的成就的眼光,已迥异于八岁时看问题的稚嫩和浅显;我知道,这是中国从“神五”一路走来,把每一步都踩实踏实,才为太空授课的实现提供了源头活水,涓涓细流。
而我呢,我把每一步都深深踏进知识的土壤里,留下一串不间断的脚印。每天早上早早到学校朗读的日子,像是一级级台阶,带着我,走进市里最好的初中。(少年时的生活片段)
(三)
十八岁。
我迎来了十八岁成年礼。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的成年礼,意味着我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应继续在仰望星空时不忘脚踏实地;中国的周年礼,意味着中国在追梦的过程中,将把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量。十八岁,我要面对高考,我告诉自己,答好每一道题,聽好每一堂课,珍惜每一分钟:中国,将会做好每一项研究,落实好每一项政策,制定好每一项规划,走好每一步。(青年时的生活片段)
(四)
当我三十五岁时。
那时的中国,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好复兴之路。
那时的我,将把认真不苟的态度一以贯之,走好人生之路。
那时十八岁的孩子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梦,逐梦,开启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们,与中国一道,在路上留下一个个清晰的足迹,撒下一路芳香,砥砺前行,且行且歌。(展望壮年时的生活片段)
[点评]
本文采用片段组合式构思,文章层次清晰易把握。第一自然段总括段,结尾句自然引出下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层次,依次写自己八岁、十三岁、十八岁、三十五岁时是如何与时代共成长的,每个片段用数字标注,一目了然。文章主旨突出又鲜明。首段亮出主旨“新时代携手,共同成长”,主体部分每个层次都从国家、时代与“我”的成长人手来行文,或用对话描写,或畅叙心声,让人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双线映照式”模板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这两条线索或两个事件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在叙事过程中,采用双线映照法叙述事件,可以拓展事件的时空跨度,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考生在套用这种结构模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叙事时,或两件事并行推进,或两件事交叉推进,要注意两件事之间的联系,选择好两件事的联结点;(2)要从“显”与“隐”的角度处理好双线主次,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该显则显,该隐则隐;(3)要使两条线索巧妙融合,如果安排明暗两条线索,需要在交代明线的过程中,对暗线有一些提示。
[模板范文](2018年江苏卷)
霜冷芭蕉语
江苏一考生
故乡有芭蕉,株株葱茏,挺拔如武士。每当大风刮过,蕉军林立,碧绿的蕉叶哗啦作响,气势昂扬地唱响“保卫村庄”进行曲。(交代背景,引出故事)
犹记得幼时在故乡,房前屋后都是芭蕉,随处可闻蕉叶随风飘摇的声响。村里人爱蕉,外婆更能化蕉为笛。宽大油绿的蕉叶被她裁剪一番后放在唇边,我的耳畔就是一首悠扬的乡村小调,或急或缓,或起或落,诉说着独属于泥土与乡村的情味。(明写芭蕉语,实际上暗写一种文化)
而外婆甘做乡村蕉叶解语人。笛声低哑,声响稀落,便是缺氧少磷,营养不足,需细心培肥,悉心松土;笛声尖锐,声线纤细,便是营养过剩,需浇水稀释肥量,删剪繁枝防止倒伏。外婆用心解语,常常满面尘土,却默默无言甘之如饴。
外婆说:“一株芭蕉的语言,就是一座村庄的语言,庄里人自然要耐着性子听。”我自幼随外婆生活,便也自幼爱蕉。幼时行走在乡间,随时随地可取蕉叶当伞,在蕉伞下吸易安对蕉叶的呢喃低语,充实了我的童年,也让田园之美、诗词之美盈满我的头脑。(外婆能够听懂芭蕉的语言,能够解读芭蕉的语言)
然而,近日外婆在电话里的无奈诉说让我心头一凉,她说:“今年,庄上的芭蕉又少了。”愿意倾听芭蕉细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故乡已鲜有人愿意为芭蕉培土护根,失去稻草的包裹,芭蕉难敌寒霜的侵袭,蕉叶开始枯黄,根部开始腐烂。大风袭来,蕉叶随风摇晃,响声却稀稀拉拉,再无当日的器宇轩昂,好比被遗失多年的亲情,一如经年无人问津的流浪汉。如今霜冷芭蕉语似乎成了村庄宿命的写照,那叶片不再肥厚、油绿,往昔昂扬的芭蕉之歌而今也成了紧张焦躁的旋律,日渐淡出人们日益功利的视线。(近年来能够听懂并解读芭蕉细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从一株芭蕉的语言的消失开始的。
有人说,一种文化的湮灭是从一种语言的解读人的迷失开始的。
我望着枯黄的蕉叶,望着寂静败落的村庄,突然想到一种美的复苏或许也可以从一株芭蕉的复生开始,一种文化的新生或许也可以从一位解语人的觉醒开始。(芭蕉的语言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明暗两线在此交换)
愿霜冷芭蕉只是一场梦,愿人们早日梦醒,愿有更多的人甘为解语人。(表达自己的愿望)
[点评]
本文借对故乡无人再懂芭蕉语的记述,以小见大,观照现实,写田园牧歌与国人乡愁的失落。文章选取最具乡村特色的物——芭蕉为写作对象,明写芭蕉地位的变迁,暗写乡村和文化的衰退,并表达对此的忧思和期望。明暗双线发展,构思精巧,视野广博,立意高标。具体行文时,作者先写芭蕉器宇轩昂地高唱,后写芭蕉旋律“紧张焦躁”,又写解语人外婆能够听懂芭蕉的语言,处处扣住语言而写,中心集中,审题精当。当然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拟人等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模板7 片段组合式
“片段组合式”结构,指作者根据表达散文主旨的需要,截取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几个人物、场景、典型事件等,组合成文。所选的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段,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段,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片段、场景之间的人物、事物可以不同,但其思想、情感等方面应该是相通的,是共同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片段组合有两种妙处:首先,既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卷面赏心悦目;其次,简洁的片段,能让读者迅速明白文章要领。这类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作者创作的个性,往往通过对生活片段艺术性的剪裁得以体现。
考生采用这种结构模板行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片段之间允许有一定的跨度,但必须做到主题思想集中、明确。(2)体现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性,片段具有形象感、情感性、感染力,以形象的语言展开对生活细节的描写。(3)体现事物发展或作者思维的逻辑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时空结合顺序等。
[模板范文](2018年全国卷Ⅰ)
携手新时代,走好每一步
山东一考生
此时的我,正坐在高考考场中,奋笔疾书。回望过去十八年,从我在千禧年呱呱坠地,我就与新时代携手,共同成长,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可见,每一个脚步都坚定有力。一路走来,一幕幕场景仍真真切切在眼前。(前言,交代背景)
(一)
八岁。
奥运五环下有“北京”字样的标志在我家那个呆头呆脑的电视机里放映着。看见运动场上跳高运动员腾身一跃,体操运动员灵活一转,披着五星红旗的运动员流着眼泪看国旗升起,我在床上手舞足蹈。“中国好厉害啊!妈妈,长大后,我要去现场看比赛!”妈妈莞尔一笑,“这奥运会啊,是北京第一次举办。从申奥成功,到鸟巢落成,到各项事务一一准备好,我们中国就是要把奥运会打造到极致!”我攥紧小拳头。“妈妈,我要去现场看比赛!”
“那你得好好学习,以后才有机会哦!”“好,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的!”我拍着胸脯。笑得很灿烂。
从此以后,课堂上多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抢答问题,老师批改的作业本中,多了一个“优”的字样。我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妈妈的话,努力和明天相处融洽。
八岁那年,那一步,我迈得很坚定。
2008年,中国奥运的脚步,也掷地有声。(童年时的生活片段)
(二)
十三岁。
那个呆头呆脑的电视机,已被薄薄的台式电脑所取代。那个扎着马尾的女孩,已叩开了初中的大门。“妈,快来看,太空授课!”我激动地喊着。我知道,我看待“天宫一号”这项出色的成就的眼光,已迥异于八岁时看问题的稚嫩和浅显;我知道,这是中国从“神五”一路走来,把每一步都踩实踏实,才为太空授课的实现提供了源头活水,涓涓细流。
而我呢,我把每一步都深深踏进知识的土壤里,留下一串不间断的脚印。每天早上早早到学校朗读的日子,像是一级级台阶,带着我,走进市里最好的初中。(少年时的生活片段)
(三)
十八岁。
我迎来了十八岁成年礼。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的成年礼,意味着我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应继续在仰望星空时不忘脚踏实地;中国的周年礼,意味着中国在追梦的过程中,将把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量。十八岁,我要面对高考,我告诉自己,答好每一道题,聽好每一堂课,珍惜每一分钟:中国,将会做好每一项研究,落实好每一项政策,制定好每一项规划,走好每一步。(青年时的生活片段)
(四)
当我三十五岁时。
那时的中国,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好复兴之路。
那时的我,将把认真不苟的态度一以贯之,走好人生之路。
那时十八岁的孩子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梦,逐梦,开启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们,与中国一道,在路上留下一个个清晰的足迹,撒下一路芳香,砥砺前行,且行且歌。(展望壮年时的生活片段)
[点评]
本文采用片段组合式构思,文章层次清晰易把握。第一自然段总括段,结尾句自然引出下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层次,依次写自己八岁、十三岁、十八岁、三十五岁时是如何与时代共成长的,每个片段用数字标注,一目了然。文章主旨突出又鲜明。首段亮出主旨“新时代携手,共同成长”,主体部分每个层次都从国家、时代与“我”的成长人手来行文,或用对话描写,或畅叙心声,让人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